分享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2-05-31 发布于宁夏

文章共311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图片

中國古代,是將「宗教政治化」,又要將「政治倫理化」的。換言之,即是要將「王權代替神權」,又要以「師權來規範君權」的。平民學者的趨勢,只是順此古代文化大潮流而演進,尤其以儒家思想爲主。他們因此最看重學校與教育,要將他來放置在政治與宗教的上面。他們已不再講君主與上帝的合一,而只講師道與君道之合一,即「道」與「治」之合一了。君師合一則爲道行而在上,即是治世。君師分離則爲道隱而在下,即爲亂世。儒家所講的道,不是神道,亦不是君道,而是「人道」。他們不講宗教出世,因此不重神道,亦不講國家至上與君權至尊,因此也不重君道。他們只講一種「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大羣之道。這便是「人道」,亦可説是「平民道」。
 
論语裏的「仁」字,這是儒家理想中人道的代表。仁是一種人心的境界與功能,人與動物同有心,但動物的心只限於個體求生存的活動上,只有人類心,其功能和境界,超出一般動物之上,在同類中間可以互相感通,互相會合,不僅爲個體求生存,並有成爲大羣文化的意義。這種心能和境界,在人類文化史裏,也正在不斷的演進和完成,其範圍極廣泛,但又極幽微,驟難確指。儒家常喜用「孝弟」兩字來做這一種心的境界和功能之示例。孝弟便是人類超個體而相互感通的一種心境。孝是時間之直通,弟是空間之橫通,故人心有孝,則人生境界可以悠久無盡;人心有弟,則人生境界可以廣大無窮。孔子論语,除卻孝弟外,又常説到「忠恕」。「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恕也是指點人心而言。譬如人子盡他的心來孝順父母,此便是其忠。要孝順父母,必須先意逆志,瞭解父母的心理,此便是其恕。故孝、弟、忠、恕仍只一心,惟孝弟專對家屬言,忠恕則泛及朋類。這種孝、弟、忠、恕之心,便是孔子最看重的所謂仁,也便是「人與人相處之道」。隨後孟子又補出「愛敬」二字。論语裏雖亦説到愛與敬,但把此兩字特別提出,合在一起,認爲人類心智裏面的「良知良能」,則是孟子。孝、弟、忠、恕全只是愛敬。人人莫不想望獲得人家的愛與敬,我即先以此愛與敬施之人,即此便是孝、弟、忠、恕,亦即此便是仁,即此便是道。
 
孔子講的道,有時像是依然要保留當時封建社會階級性的「禮」的精神,但孔子在禮的後面已安放了一個新的靈魂,即是他常説的「人心之仁」。孔子認爲「禮由仁生」。禮雖似階級的,而仁則是平等的。禮雖似宗教的,而仁則是人道的。那時在政治化的宗教裏的最大典禮,要算郊天之禮了,只有天子可以郊天,這是十分表示著階級性的,但孔子不注重尊天而注重孝父母。孔子認爲祭禮最莊嚴處即在發自人類内心的仁,祭天與祭父母,一樣要由人類内心之仁出發。仁既爲人人所共有之心境,則祭禮的莊嚴,亦應爲人人所共有,無分貴賤。天子可以祭天,而人人可以祭其父母。人人能在祭禮中獲得一種心的最高境界,使其内心之仁自然流露。人心能常有此種訓練,與此種認識,則世界自可到達理想的人道。
 
孔子學説明明要把古代「政治化的宗教」,在他手裏再進一步而變成「人道化的政治」與「人道化的宗教」的。孔子學説也明明是根源中國古代傳統的「家族情感」而發揮盡致的。因此孔子的教訓,並不排斥或遺忘了政治性的重要,惟上帝鬼神的地位,則更見淡薄而已。孔子的教訓裏,依然保留著政治意味的「階級性的禮」,只在人道意味的「平等性的仁」的精神下面來推行,而宗教性與神道性的禮,則全變成教育性與人道性的禮了。孔子的教訓,只在指點出人心中一種特有的境界和功能而加以訓練。使之活潑流露,好讓人自己認識。然後再根據此種心能來改進現世真實的人生,孔子拈出一個人心中「仁」的境界,便不啻爲中國古代經典畫龍點睛。從此古代經典皆有異樣的活氣了。
 
墨子意見稍和孔子不同。「宗教而政治化,政治而人倫化,人倫而藝術化」,上面説過,這是中國古代文化演進一大主流,這一主流的後面,有人類内心之自然要求做他的發動力。孔子思想,接受此大流而加以闡述發揮。墨子則有時蔑棄此大流而加以反抗。墨子站在人類平等觀念上極端排斥貴族階級,但他所主張的平等,實際上不好算是平等,而是無差別與齊一。他主張「兼愛」,便是一種「無差別」「無分等」的愛。他説要「視人之父若其父」,這就違反了人類内心的自然情感,但他卻説這是上帝的意志。在世人看來,我父和你父不同,在上帝意志看來,一樣没有差別。所以墨子講「天志」來做他提倡「兼愛」的根據。他的思想,一面違反了人類内心的自然情感,另一面又要落入了宗教的舊陷阱,遂又不得不忽略了政治性的重要。又因爲墨子太注重無差別的平等了,而且他所注重的平等,又太偏於物質生活的經濟方面,因此他又徹底反對「禮樂」,他認爲禮樂是階級性的有差別的一種奢侈,因此墨子學説裏,絕少藝術、文學的趣味。他雖似很接近古代素樸的宗教觀念,但他卻缺乏了一種對人心特設的訓練方法,他没有想到如何讓人類的内心好與他所信仰的上帝意志相感通。他雖重新採用了古代宗教的理論,但又毁棄了古代宗教的一切儀式和方法。這因爲他太看重人生經濟實利方面,他只在人生經濟實利方面來建築他的無差別的平等主義。他認爲等級與差別全是奢侈。他於是只認現社會最低標準的物質生活爲人類理論上的正格生活。他在這個理論上,裝上上帝意志來强人必從。墨子的人格是可敬的,但其理論則嫌疏闊。墨子徹底反對古代貴族制度及其生活,在這一點上墨子的熊度似比孔子更前進了。但他不免又回復到古代素樸的上帝鬼神的宗教理論上去,則確乎比孔子後退了。

图片

從另一面説,孔子雖然不講上帝,不近宗教,但孔子卻有一個教堂。家庭和宗廟,便是孔子的教堂。墨子雖主張有上帝,跡近宗教,但墨子缺乏一個教堂,因他不看重家庭與宗廟。墨子到底把捉不到人心,墨子的學説便缺乏深穩的基礎,又違反了中國古代由家族情感過渡到人道觀念的傳統精神。因此在將來,墨家思想便爲儒家思想所掩蓋,不能暢行。
 
但孔子一派的儒家思想,亦有他的缺點。
 
第一:是他們太看重人生,容易偏向於人類中心、人類本位而忽略了四圍的物界與自然。
 
第二:是他們太看重現實政治,容易使他們偏向社會上層而忽略了社會下層;常偏向於大羣體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
 
第三:因他們太看重社會大羣的文化生活,因此使他們容易偏陷於外面的虛華與浮文,而忽略了内部的素樸與真實。
 
每逢儒家思想此等流弊襮著的時候,中國人常有另一派思想對此加以挽救,則爲莊老道家。
 
據本書作者的意見,莊子當與孟子同時,而老子書的作者則較晚,應該在荀子稍前或與荀子同時了。儒、墨爲古代平民學派先起之兩大派,而道家則較爲後出。「儒」「墨」兩字,皆有特別涵義,爲古代社會之兩種生活流品,而「道、法、名、陰陽」諸稱,一見便知爲學派名稱;即此可證其間之先後。
 
道家思想是承接儒、墨兩派而自爲折衷的。但論其大體,則道家似與墨家更近。他們同時反對古代傳統的禮,認爲不平等而奢侈。又同樣不如儒家般以「人本主義」爲出發。墨、道兩家的目光與理論,皆能超出人的本位之外,而從更廣大的立埸上尋根據。惟墨家根據「天」,即「上帝鬼神」,而道家則根據「物」,即「自然」。莊子書裏有許多極精美的自然哲學的理論,但到老子書裏則似乎又偏向於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的分數多了。因此莊老哲學之流傳,到底並不能真的走上自然哲學與科學的路,(但後世一切科學思想與科學知識,仍多附雜在道教裏面。)而依然循著中國民族文化之大傳統,仍折回到人生方面來。因此在中國思想系統裏,儒、道兩家遂成爲正、反兩大派。儒家常爲正面向前的,道家則成爲反面而糾正的。此兩派思想常互爲消長,這在以下幾章裏,尚須講到。
 
以上所述儒、墨、道三家,他們都能站在人類大全體上講話。其餘名、法、農、雜、陰陽、縱橫諸家,則地位較狹,不能像他們般有力了。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分享到朋友圈
也许您的分享,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


—— 版权声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