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小树的南北朝时间了 上一次,在《荒唐到极致的小皇帝们》一文中,小树留下了四个问题: 南北朝(除北魏外)唯一一个在正常父死子继中顺利继位且坐稳帝位的齐武帝萧赜,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以及,同样是17岁继位的宋文帝,为何能转手干死扶持上位他的权臣,摆脱傀儡的命运,稳坐30年江山? 还有,为何夺位的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齐明帝萧鸾、陈文帝陈蒨、陈宣帝陈顼等能坐稳帝位至寿终正寝? 当然还有为何北魏就几乎没发生过类似案例,且寿命远超南北朝中所有其他政权呢? 这四个问题从小到大,在小树解答之前,还请从我之前的一条微博复习起。 ![]() 1 秦汉制度时代之后、印刷术时代之前的士族豪强时代,皇太子是一个高危岗位。 ![]() 尤其在士族时代,官僚阶层未原子化,其中拧成一股又一股绳的各个士族门阀影响力很大。他们的举动,非常容易打破这种平衡—— 可能太子背后稍站着几个大族,就会打破皇帝对太子的压倒性优势。 好了,我们来到上一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何南朝齐武帝萧赜是南北朝(除北魏外)最最正常的父死子继且非夺位或以傀儡身份继位的皇太子(皇太孙)中,唯一一个坐稳了皇位,没遭遇弑杀、亡国流亡的结局,也是唯一一个非荒唐、残暴、暗弱评价的皇帝? 其实答案很简单。 虽然后来高居皇太子之位,可萧赜在老爹当皇帝前也是从南朝宋的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经过实实在在的磨炼(南朝宋末年的官场磨炼堪称地狱模式),知道权力的运作模式,甚至独立于他爹拉起过一支军队。 另一方面,萧赜只比他爹小13岁,登基时都42岁了,人生经历了太多,迅速掌控大局自然不在话下,更不需要展现残暴来激发恐惧树立权威。因此与南北朝(除北魏外)的顺位登基的小皇帝们有着本质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爹死得早。 南朝齐武帝萧赜当皇太子的时长,就正好在刚才提到的,“和皇帝共存的时间超过3年”的临界点上。他爹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登基年龄有点大(52岁),没当够3年皇帝(差一个半月)就寿终正寝了。 其实在萧道成当皇帝的短短三年里,已经开始相当猜忌萧赜了,甚至一度有废太子的想法,导致皇太子萧赜相当一段时间活在惊惧之中。 当皇帝前,嫡亲且十分能干的长子是自己称帝的得力助力。可当皇帝后,嫡亲且十分能干的长子就是皇权的最大威胁。 在南北朝时期(除北魏外),这更不能被容忍了。毕竟任何人背后多站几个世家大族都能更迭朝代,何况是皇太子呢? 但随着萧道成身体每况愈下,加上是萧赜势力确实太强,确实可以对抗皇权,废太子这事就搁置了。次要因素是刘宋宗室惨烈内战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是萧道成顺利篡位改朝换代的重要助力。 所以说,假如萧道成活得长、身体好,萧赜会成为刘炟、司马绍后的第三人么?这真的很难说。 2 接下来,我们到第二、第三个问题,同样是17岁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能转手干死扶持上位他的权臣,摆脱傀儡的命运,稳坐30年江山? 以及,为何夺位的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南齐明帝萧鸾、陈文帝陈蒨、陈宣帝陈顼等(可能还包括北齐孝昭帝高演,但他死太早了)都能坐稳帝位至寿终正寝? 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起回答,同时还可以作为第一个问题的补充。 这些皇帝之所以能非正常上位,本质还是背后有一群支持的势力(通常情况下是士族门阀)。一旦登基,IPO了,当年参股的就得兑现,权力中心就得洗牌。 此时,帝都当权士族门阀和参股新皇帝的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就取代了皇帝和士族门阀阶层之间的矛盾,成为朝廷中的主要矛盾。 下面斗起来了,皇帝就相对安全。只要斗争的目标不是他,他就可以凭借上位者的优势在矛盾之中搞平衡,最终在一定时期内坐稳江山。 3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北魏就几乎没发生过“父死子继的小皇帝非暗弱即荒唐,总之一定死于非命或亡国”呢? 可以一起问的是,南北朝普遍国祚短浅,唯有北魏享国绵长长达148年,之后东魏西魏还分别续了二十多年,为何? ![]() 众所周知,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早期和中期的政治制度,与南朝乃至和前世后世的传统中原王朝有着本质不同,它是部落联盟制,核心是鲜卑族代人集团和其他游牧民族加盟部落。 南朝宋齐梁陈,乃至前世后世传统中原王朝,皇帝和臣子的关系类似于董事长和各级员工。 但在北魏这种游牧民族政权中,皇帝和臣子的关系类似于大股东和小股东。这是草原民族生产力、生活方式、语言地理隔阂等等凝聚而成的历史阶段决定的。 既然都是股东,利益的分配就并不由一个统一的朝廷说了算,小股东们话语权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小股东们统治技术有限,对于地方榨取能力有限,小范围历史周期律对小股东压力较小。 总之,小股东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制造更迭,谋求分配,这是北魏政权寿命绵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创业早期,这种模式有其益处,如更能激发小股东们的参与热情和加盟热情。 北魏乘着科技进步的东风(双马镫),加上内部热情的推动,不断实现领土的扩张,内部矛盾也随着扩张不断转移,这是北魏政权寿命绵长的重要原因之二。 可随着国家扩张接近极限,股东模式就不适合了。 比如,即便在岗位上干得很差,也很难撤换和处分小股东们;比如,很难把财权从小股东们分管的一摊中收上去…… 随着国家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治理越来越复杂,供养负担也越来越重,必须把股东改造成员工,加强中央集权,否则国家整体效率是上不去的。 当时北魏统治阶级给出的药方是“汉化”,即把有学问有知识治国能力卓越的汉人引入政府之中,逐步取代霸占各个重要岗位的小股东们。 这招一石二鸟十分犀利。国家效率提升了,北魏大股东(北魏皇帝)和小股东(代人集团和加盟部落)之间的矛盾,也因汉化逐步变成了汉人(职业经理人)和小股东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长期存续,如本文第2部分,稳坐钓鱼台的北魏皇帝们坐山观虎斗,成为北魏政权寿命绵长重要原因之三。 随着北魏疆域、人口乃至战争等对国家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汉化的量变积累产生了两次质变。 一次是文明冯太后时期,小股东们一定程度地妥协了,让出了相当利益,北魏中央自此才掌握了一定程度财权,才开始给官员发工资。 冯太后的接班人孝文帝觉得他们让渡得还不够,直接迁都洛阳,改国姓拓跋为元,大幅任用汉臣和宗室,意图把掣肘的小股东们彻底清除出权力中心,连文化上都不惜斩草除根。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467-499)雕像 可以说,北魏自此“南朝化”了,而后果嘛,相当惨烈。 首先,北朝的汉臣们也是士族门阀出身,他们的治国水平确实高,但是做大了同样会威胁皇权,南朝都是榜样。 其次,小股东们被清理出权力中心后,却仍有相当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可此时北魏对他们的安抚,也就是财政能力,并不足以覆盖小股东们在参军、晋升上得到的分红。 而又一轮小冰河期的来临,导致游牧民族食不果腹必须南下,引爆了矛盾。对,就是上图中蓝色部分的历史最低点。 孝文帝死后的33年,也就是孙子孝明帝在位的第7年,六镇之乱爆发。 此间及后,北魏依次经历了孝明帝元诩(12年)、元姑娘(1天)、幼帝元钊(43天)、孝庄帝元子攸(2年)、北海王元颢(3个月)、长广王元晔(4个月)、节闵帝元恭(1年)、安定王元朗(3个月)、孝武帝元修(2年半)九个皇帝,之后分裂灭亡。当然,他们全部死于非命。 这是真的南朝化了。 不汉化,做不大。汉化了,做不久。北魏面对的堪称一个死局。 国家效率的提升是历史的进程。继承了北魏的东魏/北齐(16年/27年)和西魏/北周(21年/24年),乃至隋朝(37年),都承袭了北魏后期的那一套。当然,结局也是都做不长,如同南朝一般,被士族门阀们左右着、更迭着。 能解决这一切的,还得等到雕版印刷发明的唐朝中前期了—— 普通家庭开始勉强买得起书籍,寒门入仕也不再让史学家大惊小怪,士族门阀的核心竞争力开始衰退,直至活字印刷发明的北宋,再无崔卢李郑王故事了。 4 补充回答一个大家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为何《皇族们人头滚滚的时代》、《荒唐到极致的小皇帝们》都没提到南北朝中的南朝第三朝梁朝?是否可补充一下? 梁朝享国五十五年,其中梁武帝萧衍一人就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小皇帝都老了。 梁武帝用自己高寿(86岁),硬是撑了四十八年内没搞皇位更迭,也就是说四十八年内权力中心没发生洗牌,可想而知,在南北朝那个特殊历史环境下,内部矛盾会积重难返到了什么地步,这在当时是“反自然”的。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画像 也无怪乎,东魏降将侯景率领区区千人,就能突破建康,饿死梁武帝,弑杀前废帝萧正德、梁简文帝萧纲俩皇帝,基本灭亡梁朝。 梁朝皇帝可能是南北朝最惨的,8帝无一善终(后为西魏所立的傀儡国西梁不计其中)。定期的换血,还是很有必要的啊。 最最后,下一篇南北朝故事要写啥,读者朋友们有无意见或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