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一"节的回忆

 方寸看天下 2022-05-31 发布于重庆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举家欢庆的日子,是孩子与他的父母的共同的盛大节日!

     回想四十一年前,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了少先队。那个时候,必须要是品学兼优的孩子,才有资格戴上红领巾。那一天,正是6月1日,全校集合,鼓号齐鸣,当校长宣布老队员给新队员授予并佩戴红领巾,那一刻的庄严与神圣,至今萦怀。不过当时并不称少先队员,而是叫红小兵,宣誓要与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一道,保卫毛主席建立的红色江山,以防被反动派与修正主义者颠覆了政权!

       下午放假半天,在大礼堂玩耍。七十年代的大礼堂,也即是现在的州屏广场,东边是露天的工农兵大舞台,台顶正中用塑钢弯成这六个龙飞几凤舞的鎏金大字。常常有来自工厂、农村与部队的文艺宣传队在这里排练与表演节目,穿得红红绿绿、长得标标直直、练得虎虎生风,让那些六七岁的小孩子看得十分羡慕!南边是一坡宽宽的长长的石梯,站着就可以观赏长江里穿梭的客轮与帆船,那时候没什么大楼,最高的建筑物也就三层,大礼堂是全城的至高点。西边有一棵极其衰老黄桷树,三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得过来,树干的中间已经空了,这个空洞一直贯穿到地面,露出一个三角形的“门”,小孩子常常钻进去往上爬,黑黢黢地爬过一道又一道狭窄的缝隙,朽木与虫蚁直往脖子里钻,犹如经历地狱一般,终于见着阳光了,从树叉中露出小脑袋来,对着路面的行人发出一声怪叫,看见过路人被吓了一大跳,抬眼四处搜寻之时,急忙将脑袋缩回去,心里却乐开了花!北边是一座巨大的青砖瓦房,那是全城唯一的电影院,是全县人民最大的娱乐活动场所,可供上千人同时观影,花5分钱可以买一张电影票,看《新闻公报》,看祖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看毛主席接见外国客人。毛主席老了,走路需要有人搀扶,讲话吐字一个一个都很慢,也不清晰,但女播音员那明亮高亢的配音把毛主席的话传达给了全国人民。会谈结束,我看见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全身银灰色的中山服,颤颤巍巍地站在大厅的门口,抬手向远去的客人久久地摇动。那么高的年龄,那么繁重的国务,现在想来仍然十分震惊。我还看到那盛大的国宴,巨大的圆桌,可以围坐二十多人,中心摆满鲜花,只有周围一圈是餐盘与食品,一个个盛满红酒的高脚杯,等距离地排列着,看得我们这些肚里空空、渴得要命的娃娃更加饥渴。奇怪的是,那么多的赴宴宾客,无一人动筷吃喝,一个个聚精会神,虔诚庄严地聆听领导人讲话。这就令小孩子十分困惑了,你说是宴会吧,怎么等到剧终都不见开席?;你说不是宴会吧,为什么口口声声解说是宴会,并且佳肴满盘?

       那时候的儿童,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比较自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盼望读书,却没有什么书可读。二年级的小孩,不认识几个字,但还算明白自己的主业,喜欢到处找书,一听说是字书,就摇头,无可奈何,看不懂;一听说是连环画,就借来欣赏。一本《巧袭列车》的小人书,讲中国人援助人越南人打击美国人的故事,小朋友看得入了迷,整天揣在裤兜里,揉得皱皱巴巴,还在兴致勃勃地传阅;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好不容易弄到手,可是翻来翻去好几日,终未找到哪一页在回答如何制造钢铁,通篇都是大人小孩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教室里挂着一副鲁迅的肖像画,满脸昂扬的斗志,手握一支毛笔,题名“以笔为刀抢”。我纳闷,这毛笔看起来这么软,怎么会成为刀枪呢?

       岁月如白马过隙,童年的回忆,是趣事,是奇事,又是历史。一个个令人尊敬的前辈,都已作古或耄耋,是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养育我长大,教会我做人。今天是儿童节,让我这样一个老儿童,向我的亲人与普天下的老师献上一曲感恩与祝福的歌!

                                                                                          2015年6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