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画界“四王”争议在哪里?

 遇事明言 2022-05-31 发布于甘肃

        清初“四王”,一直有争议,清代被称为“正宗”,“正统”。自“戊戌变法”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新文化以来,饱受垢病,被视为“复古运动'。陈独秀曾说:”要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那么,“四王”到底是谁呢?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合成“四王”,生前亦是声名鹊起,身后更是流芳百年。他们对艺术的贡献是:中国美术的传承还是革新,摹古还是崇洋,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

王时敏(1592-1686),王鉴(1598-1677),都是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代晚期,年轻时就已是明朝仕官,王时敏曾任崇祯时太常寺卿。王鉴曾任廉州知府。

王时敏,王鉴,他们都出身于官宦人家,王时敏祖父王锡爵在万历时任首辅,明朝的民主制度超前绝后,首辅官高权重,能制衡皇帝。王鉴的祖父王世贞,明万历时任刑部尚书。他们根正苗红的明代氏族,在清入关时应该举旗抗清,慷慨捐躯,然而,他们都选择了投降,成了贰臣。

投降后王时敏自称“五内俱裂”,“无地堪投足,村居且退藏”,“偷生成隐逸,惭愧北山灵“。王鉴入室清廷,也未见政绩文赋,曾说:“布衣懒自入侯门,向人欲仿赵王孙”,居然学起了宋室降臣赵孟頫。

如此个性,必不能革命创新,这二王也只能以绘画结识名人贤士,凭借自家多年珍藏的古画开始临摹复古,并开设画坛,精心指授,以此来平复内心低头折节的伤痛,被世人公认“画坛领袖”。

王翚(1632-1720),王原祁(1642-1751),明崇祯卒于1644年,他二人就是生于这个时代,对明朝没有印象,和王时敏、王鉴不同,应该属于清朝人。

王原祁,王时敏之孙。受祖父熏陶,自幼克承家学,学画之外,力功学业,康熙九年考中举人,次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因其画学知识和绘画造诣,被康熙所知,奉命鉴定内府书画,主持编辑《佩文斋画谱》,70岁时奉昭主持绘制为康熙祝寿的《万寿盛典图》,成为了一名地位显赫的文学侍从之臣,画名大噪,学生遍野。因他学习其父画风,没有走出复古怪圈,依然是石头堆积而成的山水,没有自家风格。他和王时敏,王鉴并称为“娄东山画派”。

王翚,不同于前三者,自幼家境贫寒,为谋生路,投身画艺。因其和《富春山居图》大师黄公望同乡,16岁时拜张珂为师,学习黄公望一派山水,按照当时文人大夫的收藏要求,精心仿制古人画作,19岁时被王鉴发现,收为弟子,并介绍给王时敏。王翚临摹各家古画,画艺大增,又被王时敏,王鉴推流宣传,被称为:“百年以来,第一人也”。同样被康熙看中,成了《康熙南巡图》的主笔,自此,成了誉满神州的职业画家,后人称之为“虞山山水画派”。

国画山水 写生作品 4尺三开46*69cm 无装裱无框 客厅书房玄关装饰画
雨山书画
30

“四王”画风,本质是属于同一画派,都是临摹复古出身,没有自己的意识融入,也没有鲜明的风格,都是元明时期的山水画风,石头的堆积和枯枝虬髯的杂树排队,是文人画的表现,没有水墨的渲染和师造化渗入,所以,被后来世界艺术的融合所排挤,各种议论至今不绝。但是,他们却是继承了传统,使古画得以流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