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漫话6】关于徽州古道(一) 原创 黄良顺 乡野闲谈 2022-05-20 19:27

 新用户2420aRkV 2022-05-31 发布于安徽

题记

《关于徽州古道》是对徽州古道的概述,系统介绍徽州古道的历史和现状,全文分“徽州人的路”“有哪些古道”“谁建的古道”“古道上的风物”“古道上的人文”“古道上的烽火遗迹”“黄山上的古磴道”“我的行走和记录”八个部分,全文14000余字,从今日起,将分8期陆续推出。
今天推出第一期徽州人的路——“九龙出海”走天下

图片


徽州人的路
                 ——“九龙出海”走天下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似乎都是沿着“路”来撰写的,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万里长城到千里海疆,无一不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温床,无一不是托举灿烂文化的双手。在古徽州,也有这样两条“路”,一条是新安江,孕于青山,起于峻岭,宛如血脉,流淌着徽州人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水;另一条为徽州古道,跨山越岭,穿村过寨,仿佛徽州人肩上的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徽州,一头连着远方,一步一个脚印地演绎着走出大山的历史。
古徽州周高中低,东北部的天目山余脉、西北部的黄山山脉、东南部的白际山脉、西南部的五龙山山脉,组成一个梭状的盆地,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诞生在盆地西南部、六股尖下的新安江,涓涓细流汇于龙井潭中,然后向东一路奔腾,一路成长,从最初的“冯源”,长成“大源河”,再到“率水”“渐江”,分别在屯溪黎阳、歙县浦口收纳横江、练江,最后在歙县街口出境徽州。
新安之水天上来,承天露,纳地气,带着徽州人的梦想,跌跌宕宕,奔流到东海。
但江面再宽,水系再密,也挤不下徽州人胸怀天下的脚步。水往低处流,路往高处走,千百年来,徽州人挣脱千山万水的阻挡,以山中青石、竹木为材料,高则垒石为梯,低则架木为桥,巉则凿岩为栈,辟出一条条“通天”步道。这些步道或沿山而建,或缘水而行,盘亘于崇山峻岭间,因常与兽蹄鸟迹相交,古有“鸟道”之称。明弘治《徽州府志》载:“自睦州青溪县界至歙州,路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
《歙县志》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隋末汪华凿箬岭,以达太平,这是关于徽州古道最早的文字记载。
02:11
徽州古道并不是一条道路,而是众多古道的统称,它们起于民间樵道,后逐渐铺设块石,“硬化”路面,形成“九龙出海”格局,即古徽州府通往杭州、安庆、池州、宁国、泾县、青阳、浮梁、婺源、开化等府县的九条官方驿道。除此之外,还有各县通往邑外及村寨间的诸多步道。据不完全统计,包含绩溪、婺源在内的古徽州地域内,新中国成立前铺设石板且基本可通行的古道尚存百余条之多。这些交错纵横、四通八达的步道网络,成了古徽州官方驿传、商旅往来、民间交流的生命线,也是今天诸多户外运动爱好者踏寻徽商足迹、探秘徽州文化、体验徽州山水人文的经典线路。

每条徽州古道的名称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并无固定标准,一般以起点和终点两个城市或地域来命名,与现代道路命名规则相似。对于一些连接邑外的主要“官道”,历代府志、县志也基本沿用这一命名规则。然这种命名,不可避免地造成同一方向多条古道重名现象,甚至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而不顾史实抢注名称的,如徽州至杭州(含原属严州府的淳安、遂安县),现存竹岭、逍遥岭、峰高岭、昱岭关、塔岭、歙岭、连岭、白际岭、仰山等近十条(段)古道,分布在绩溪、歙县、休宁县境内,广义上都可称之为“徽杭古道”。“徽饶”“徽宁”古道亦然。况且,如今真正意义上的“徽杭”“徽宁”等古道已不复存在,大部分路径已被公路替代,那些远离村镇的山岭上,保留下来的古道片段,只能代表其曾经行走的路径,故以古道跨越的主要山岭、河谷、关隘来命名,既便于记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命名乱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