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通信和北斗定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很多初学者和开发工程师往往被各种概念混淆。有鉴于此,北斗海聊整理出本篇入门文档,将常见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如果本文有什么错漏,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需要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 由于中国的卫星技术起步晚,而手机基站的发展却非常迅猛,所以以前了解卫星技术的人群非常少。2008 年汶川地震导致基站被大范围损坏后,人们才明白此时的手机只是块砖头。当时灾区的情况外界不知道,外界的救援灾区不知道,信息的传输几乎回到了原始社会的水平。也就是2008 年后,卫星通信的普及和发展才迫在眉睫。 二、北斗一代、二代、三代分别指什么? 经常有用户询问北斗一代、二代、三代分别有什么差异,我们系统化同时通俗地讲解下: 卫星定位不仅是军事利器,对于民用也是非常大的市场。除了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中国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 北斗一代卫星从 2000 年开始研制,2003 年完成,总共发射了三颗静止轨道卫星,主 北斗一代卫星受限于当时的资金和技术水平,主要是解决中国卫星定位“从无到有”的问题。地面上的用户机需要向北斗一代卫星发送请求,才能接收到定位信息。这种机制我们称为有源定位。这就跟前面提到的 GPS 定位机制不一样,GPS 是无源定位,地面上的用户机只需要接收,然后解析出坐标,不需要向卫星发送请求。 三、卫星定位是怎样实现的? 我们以 GPS 系统为例。北斗二代定位系统、GLONASS 系统、伽利略系统等也是类似的。 运行在天上的 GPS 卫星,每个都不停地通过卫星信号向地球广播自己的当前位置坐标和时间。而用户机接收到后,用自己的时间减去卫星时间,就知道卫星信号在空中传播所用的时间。用传播时间*光速,就得到用户机与卫星的距离。 四、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是怎样实现的? 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系统跟 GPS 定位系统类似,也是由天上的卫星、地面的控制站和用户机这三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的过程是:用户机 A 将短报文发送给卫星,经过卫星中转后发送给用户机 B。 卫星通信机制类似于手机通信机制。手机 A 也是通过基站中转才能将消息发送给手机B。所以一旦基站损坏,所有手机都无法正常使用。 五、北斗短报文是如何实现双星定位的? 北斗短报文除了可以用于卫星通信,还能用于卫星定位。前面提到,GPS 定位最起码需要三颗卫星,那为什么北斗短报文可以做到双星定位呢? 这种定位方式的原理在于: 以 2 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形成 2个球面,用户终端将位于这 2 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获得用户的位置。 所以当用户机发送北斗短报文定位请求给卫星后,卫星将请求转发给地面中心站,中心站计算完成后,就将用户机的位置坐标发送给卫星,经卫星中转到用户机。 这种定位方式的定位精度比 GPS 逊色,但是定位速度比 GPS 快很多。北斗短报文定位只需要两三秒就可以获得定位,而 GPS 冷启动则需要 30 秒以上。 |
|
来自: BlankDream > 《电力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