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我中心,这是一种天性,也就是一种必然性。也没有人会要求儿童像大人一样顾全大局,也没有要求他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一般情况下,探讨或批判自我中心主义,基本上都是把儿童排除在外的。
尽管在成年人世界里以自我中心者,比比皆是,但是在社会和组织生活中,却一定会得到合理的平衡。社会或组织会引导自我中心者认识自我、认识大局、认识责任和利益,并完成学习和蜕变。
大部分人都会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顽固不化者就被淘汰出局。因为社会不允许害群之马的存在,它只需要温顺拉磨的驴。
人人都在社会中学习,只要基于自身的利益,相信没有调不好琴弦。
你的基调是自私的,没有关系,但你不能损害组织或他人的利益。因为一旦碰触到红线,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这是社会对个体的训练,就好像驯象师调教顽皮的小象一般,最终会调教得服服帖帖。
所以,社会有办法将一群自我中心者组织起来,给他们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利益为诱饵,以鞭策为手段,逐渐归于和谐。

孔子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致就是说人一定要戒除四个毛病:
1. 随意猜测
有的人猜忌心很重,这很影响个人情绪和人际关系。并且他的猜测,大都是没有真实依据,在这块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能量。
2. 凡事绝对化、专断
有的人办事不灵活,不了解一切都在变化,总是从教条出发,总是预想着如何如何,并加以绝对化,就会犯独断、专断的毛病。
3. 固执己见
有的人很自信,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过头了,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就看不到别人的好处,也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犯这种自以为是的毛病,就会使事情变得很糟糕。
有的人只是为了一己私,不顾大局,甚至损人利己。这样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和利益,在人际关系和事业上都会遭受挫折,最严重的莫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毛病了。
佛学没有自我中心这个概念。但它讲的是“我见、我慢”这两种基本烦恼,统称为“我执”。
我执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源。
若不执着于我,任何烦恼都无处建立。所以,佛学的根本任务,便是破解掉关于“我”的迷执,这是生死之根,轮回之本。

在禅宗,把破消灭我执,形象化地称之为“破除牢关”——众生都在我执,即自我中心的观念之牢里被关死了,世世代代,永无出头之日。
只有破除了这个,才有向上取菩提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自我中心表现为一种并不偏离常规的思维方式,它的运作通常是无意识的。
它时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可是人们却坚决否认它的存在,从来没人会承认“我的思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因为它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满足与自我验证,而非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它只维护自身和相关者的利益。
以自我为中心思考一切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而那些不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事情:一个管理人员,连续十天都出其不意地用“珍珠奶茶”来奖励他的团队,因为他们确实很努力工作。
到了第十一天早上,他没有带“珍珠奶茶”过来,结果就有一位优秀员工,气呼呼地来到他的办公室,质问道:“我们的珍珠奶茶呢?”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首先你提供了可预期的奖励,结果却断供了,就让人难以接受。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样,你只要惯他,保准他能上房揭瓦。
任何在社会上做坏事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产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所导致。
有的人在公众场合,比如在地铁上大声外放音乐,却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都喜欢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没有基本的社会常识,主要是他的思维定势障碍了他。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一定要让他吃够了自以为是的苦头,撞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他才能学会关照他人,关心社会,做一个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