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言片语说人性 | 盘尼西林·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第1060夜

文  | 盘尼西林

一本好书的阅读体验应该是从点状体会开始,到线状延展,再到一个面的思考,逐渐立体起来,构成阅读旅程中的一条小路,一座庙宇,一弯清流,一脉山峰,一些人情世故,最终成为生命里的一段抽象的情感体验。多年以后,当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互相融合彼此接受,你的回忆中甚至不能完全辨析阅读产生的体验和真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界限,它们交通融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轨迹,雕刻在时光的年轮上,成为我们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不一定要有宏大的串想,一句话引出一点火花,一次碰撞,一种情绪.....
罗列了半天理由,终于成功地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懒惰的阅读者。投机而不取巧,毕竟都是当时瞬间的阅读感触。在此回顾一下自己三体阅读中的点状笔记。
三体的阅读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循序渐进的。最终,三遍的阅读超越了对于常规科幻的体验。第一遍阅读纯粹是追求硬科幻的烧脑体验,惊艳于作者宏大深邃的科学假设推演之外,没能很好地把握小说本身的情节和叙事,以至于几年之后,除了被“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宇宙社会学”这些新概念震撼之外了无记忆。第二遍的阅读总算把整个线索贯穿在一起,人物特点、情节叙事、科技进步随着时间递进而展开,人类的命运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起起伏伏,最终太阳系坍塌成为梵高的“星空”图,永远地尘封与历史之中,感慨作者对于“死神永生”的诠释。第三遍的阅读得益于加入读书群科幻小组,为了享受阅读的快乐,而不被阅读本身羁绊。
以下的只言片语都是阅读过程中内心的实时体验,瞬间火花。今日以这种文字方式呈现,也算是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尝试。读书笔记摘录的部分是关于”宇宙社会学“下的人性体验。
有时下夜班,仰望夜空,觉得群星就像发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个被丢弃在沙漠上的可怜孩子……我有那种感觉: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叶文洁自白
笔记:偶然的偶然……其实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因为已经发生,如果没有发生也是必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偶然发掘出来的,孤篇盖全唐,那么宏大,集美学、文学、韵律学,哲学一体的天地自然交汇的遐思展现在文学上,纵观诗词史上也不多见。所以偶然就是一个悖论,包括突如其来的一个意识,没有实施,也不是偶然,其实是缘起因果堆积而来的必然,偶然是那一粒种子。
对人类本质的思考,使叶文洁陷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她首先面临的,是一种奉献目标的缺失,她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一个伟大的目标,现在却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一切全无意义,以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追求。
笔记:叶文洁心里只有太阳和宇宙了,这个世界就她一个人,其它的人类和她都不是同类,至少在她极目所尽之范围内,也许草木和她更亲近些。
我干这行二十多年,就学会了看人——章北海
笔记:让我想到了我的职业,作为医生,通过基本的沟通快速了解病人和家属的性格特质,窥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用更有力的方式获得他们的信任,敞开心扉配合我们达成治疗。人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最远的不是距离,是心与心的链接。
叶文洁最初睡不惯火炕,总是上火,后来习惯了,睡梦中,她常常感觉自己变成了婴儿,躺在一个人温暖的怀抱里,这感觉是那么真切,她几次醒后都泪流满面——但那个人不是父亲和母亲,也不是死去的丈夫,她不知道是谁。
笔记:这一段字里行间流淌着人间的温暖,东北的乡土人性凝结成一幅油画。叶文洁的内心可以被融化吗?但是任热泪流到哪里也融化不掉内心的坚冰,地球对于叶文洁来说,所有流淌的温暖到了心灵深处终将成为液氮。
“三体世界已经让我厌倦了。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中除了为生存而战就没有其他东西了。”
“这有什么错吗?” “当然没有错,生存是其他一切的前提,但,元首,请看看我们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文明的生存。为了整个文明的生存,对个体的尊重几乎不存在,个人不能工作就得死;三体社会处于极端的专制之中,法律只有两档:有罪和无罪,有罪处死,无罪释放。我最无法忍受的是精神生活的单一和枯竭,一切可能导致脆弱的精神都是邪恶的。我们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没有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甚至连爱情也不能倾诉……元首,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三体人的对话 
笔记:生存是其它一切的前提。这是宇宙社会学的法则吗?的确,一个文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而又无力开发其它星球或空间时,大概率是互相挤兑资源的?然而,如果有高贵的精神存在,就像泰坦尼克的小舟,或者心的修炼到一定程度,生存就不一定是第一法则了?和地球一样,整个宇宙同样除了物质还应该有意识,而高级文明的意识流是否也应该有其利他无我的殊胜般若,如《西藏生死书》里那样展现的。从这个思考延展开来,也许,文明程度真不能用科技来衡量。
金属般的三体精神已经凝固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三体人自白
笔记:我们的世界里也不乏金属般的性格特质的人,优点是雕塑般的存在;缺点只有一个,反差很大,体表不恒温,内心无法加热。
你为什么不去研究宇宙社会学呢?——叶文洁
笔记:这个概念点题了,不知道大学里真有这门课程吗?如果有,田野实习去哪里完成?半人马座伽马星?
不断地忘却是它生活的一部分,必须终身记住的东西不多,都被基因刻在被称做本能的那部分存贮区了。
笔记: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忘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忘却能让人重启,让人达到新的平衡。而那些不能忘却的,构筑了我们表面化的意识空间。觉知以前,很多事候无非就是在这个空间里的增减。
“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很有意思的两个名词,您能解释一下吗?”——叶文洁和汪淼的对白
笔记:叶文洁的告别仪式,把一生的缘起和因果融入了拯救她生命的科学理论中,也算是试图卸下背负背叛人类这座巨山的最后努力吧,这也是叶文洁的自我救赎。
我也是这号人。在别人身上看到自个儿的某些样子总是很烦人的。——史强
笔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自己,一个被自己接纳,一个不被自己接纳。当看到不被接纳的那一部分特质亲近的人身上也有,又可以分为两种情绪,一种是同样的排斥厌恶,另一种是照见过去的自己的某个瞬间或者某一段经历,从而有更深的共鸣。往往,不被接纳的那一部分都是被动的,外界强加的,迫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看来用残酷的幽默折磨人是他的乐趣。
笔记:一路过来,运动队里总有这样的队友,有的后来成为相互认可的好朋友,有的被你碾压成为注角,有的匆匆一面从此消失在人海。人生海海……这个类型的人性格都很强硬,虽然也有内心柔软,但如果你不够强大就永远看不见。
是的,留下过。有一次,罗辑的心曾被金色的爱情完全占据,但那却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
笔记:突然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在自己的星际迷航后,人们都会试图寻找自己,艰难而苍白。所以,当心灵无法安放时,更迫切的是保护好自己,掩盖自己的流血的伤疤。方法有很多种,回归于自然,沉静于书本中,专注于工作中,包括玩世不恭。
我说的智力是广义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推理能力外,还包括学习的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人在一生中在积累常识和经验的同时仍保持思想活力的能力,还包括加强思维的体力,也就是使大脑不知疲倦地长时间连续思考——这里甚至可以考虑取消睡眠的可能性……
笔记:面壁者,智力,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学习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需要知道,这些都是在四维世界以内的能力。回到一个古老的命题,智力能改变科技发展的进程,但毕竟是量变,量变到质变需要积累的时间不知道有多久?而人类和三体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个人的思考,计谋或者欺骗的非公开性。也许,佛儒道的高士更有资格做面壁者,在心灵的智慧方面,东方人走在了世界前面,从诸佛到王阳明到庄老,无一例外。
你就像画中的空白,对一个成熟的欣赏者来说,那是纯净但充满美的内容。罗辑看着庄颜想。
笔记:画中的空白——留白,东方审美历来的精神家园,从“洛神赋图”到“江山千里图”没有画出来的下一笔,没有表达出的下一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悬念中的未知,好比明天绽放的百合花会不会赶上一场彩虹雨。
这时,森林已经完全消失了,雪山的前面只剩下草原,在银白和嫩绿两种色彩中,世界的构图显得更加简洁和单纯了,在罗辑的感觉中,面前的大自然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身边这位少女。他注意到,庄颜的眼中这时透出一丝忧郁,甚至觉察到她的一声轻轻的叹息。“颜颜,怎么了?”罗辑问,他第一次这样称呼她,心想既然大史能这么叫她,我也能。“想一想,这样美的世界,很多年后可能没有人看了,很难过的。
笔记:刘慈欣是造境大师,不单是科幻,还有人类心中美的极致,天地人——其实都是至纯的人心里的碧波天海。想起雨果的那一句“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换作人性审美的概念,比天空海洋更澄澈的是至纯的人心。
达尔文是通过生命的大千世界总结出了这条法则,而他是已经知道了法则,却要通过它复原宇宙文明的图景,这是一条与达尔文相反的路,但更加艰难。
笔记:适者生存,可以把这句话延展到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之间的差别,三体环境极端恶劣,只是工作着的工具,没有个性,没有爱情,没有艺术,没有自由,那就没有自由状态下的个体创造力。所以人类能够拟订面壁计划,利用个体的思维,也是人类平均智慧以上的结晶,突破技术壁垒(信息完全透明,科学的发展被锁死)就是唯一的“适者生存”法则下的对策,也是唯一正确的对策,在两个文明科技巨大的差距下,第一回合当属“正手”,宇宙社会学人类第一次付诸实践。
章北海:“我不需要思想钢印,我是自己信念的主人。这种信念之所以坚定,是因为它不是来自我一个人的智慧。早在三体危机出现之初,父亲和我就开始认真思考这场战争最基本的问题。
笔记:伟大的军人,伟大的人类,渺小的人类文明种子,“自然选择”像一把剑,刺破穹宇……也像一支笔,续写着人类的文明
它在所有的可能之外,即使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没有这样完美的形状,它是比直线更直的线,是比正圆更圆的圆,是梦之海中跃出的一只镜面海豚,是宇宙间所有爱的结晶……美总是和善连在一起的,所以,如果宇宙中真有一条善恶分界线的话,它一定在善这一面。
笔记:美的外表打动的往往是人们的感官,原始的审美里面本来就藏着人类初始的欲望,所以无从用好坏去评价。欲望也就是力比多,是一种动能,引导人们去探索,前进,至于前进到哪里,我们无从把握。而美的内在的发现、发掘需要有同样匹配的内在之美,这种链接也许是超自然的,是意识流的传递。
程心发现,自己做出这个决定竟然很轻松,就像一个早就打算远行的人,终于卸下一切俗务,可以轻装出发了。
笔记:如何看待程心准备自杀?她在最被唾弃的时候都能够坚定活下来,并直面人们的谩骂,羞辱,为什么被大众原谅后反而决定终结自己的一生?不知善念是大恶?不能面对那个不自知的自己?不愿看着人类堕落下去?
程心现在回想起两次看到《星空》时奇怪的感觉:画面中星空之外的部分,那火焰般的树,暗夜中的村庄和山脉,都呈现出明显的透视和纵深;但上方的星空却丝毫没有立体感,像挂在夜空中的一幅巨画。
笔记:看到这里,才觉知第三部的构思之精巧:蒙娜丽莎和星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承载在两幅画上,太有寓意了,两幅传世之作一个是托寄人心人性,一个是死神永生的末日构图。
她两次处于仅次于上帝的位置上,却两次以爱的名义把世界推向深渊,而这一次已没人能为她挽回。
笔记:整个三体最硬的软科幻,也是对人性最深人的探讨,一个“圣母”般心地的人用她的道德光环毁灭了地球的文明,而她依然活着,“死神永生”,谁是死神,谁在毁灭中永生?在梵高“星空”背景下巨大的拷问。
是的,还有他。程心瞬间被强烈的思念淹没了,她从来没有像这样渴望见到一个人。
笔记:真不敢相信程心的心里会有云天明吗?末日时刻的末日回忆里居然没有一丝一毫云天明的影子,真把云天明当做了外星人。程心的情感和真空一样稀薄,心脏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

《三体》的科幻外壳里蕴含的,其实都是人性深处的隐藏着的不同内核,不论叶文洁,章北海,汪淼,罗辑,程心,云天明……都是我们意想之外而又意料之中的人性肖像。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