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线也被称之为子线,是悬坠钓的重要组成部分。子线直接连接着主线和鱼钩,也就是说子线的长短和鱼儿吃口的信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子线越短,信号传递越快。子线越长,信号传递越慢。我就基于这点来发表下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根据鱼儿的种类,体型,活性来选择脑线的长度 根据鱼种的不同来选择脑线的长度 一般来讲,作钓不同的鱼种所需的子线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钓鲫鱼选用15-20公分,钓鲤鱼15-25公分,钓草鱼和鲢鳙25-30公分。主要是根据鱼种不同,它们性情不同,警惕性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鱼儿体型来选择之子线的长度 我们知道,鱼儿体型越大,警惕性越高,吃饵比较谨慎。鱼儿体型越小,警惕性越低,吃饵越大胆。所以,在选择子线长度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这点。 主要依据是:子线越长,距离铅坠越远,它们的警惕性就会放松。子线越短,距离铅坠越近,它们的警惕性就越高。 比如:作钓2两以下的鲫鱼,使用10-15公分的脑线较为合适。而作钓大鲫鱼的时候,就需要选择15-20公分的脑线了。 根据鱼儿的活性来选择子线的长度 我们知道,鱼儿活性越低开口越轻,鱼儿活性越高开口越重。而脑线越长信号传递越慢,子线越短信号传递越快。所以,在鱼儿活性低的时候,脑线可以选择短些,鱼儿活性高的时候,可以选择长一些。 小结: 从上面的叙述得知,鱼儿自身完全是可以作为选择脑线长度依据的。因为它们鱼种和体型不同,面对饵料的警惕性不同。活性不同,开口的力度也是不同的,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浮漂信号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钓法来选择脑线的长度 跑铅钓法 由于跑铅钓是较顿的钓法,所以在脑线的选择上就没有必要过长了。这种钓法脑线越长,信号传递的越慢,并且信号丢失的越多。子线越短,信号传递的越快,更便于我们及时提竿。我本人在钓跑铅的时候,脑线的长短一般是5-10公分左右。个人认为,钓跑铅选择脑线大于这个长度就不合适了。 另外,还有一种双铅钓法,实际上,这种钓法就是跑铅钓法的延伸。这种钓法比跑铅钓法稍灵敏一些。不过脑线的选择也不宜过长,和跑铅钓差不多就可以了。 钓行程 钓行程,一般是针对中上层鱼种常用的钓法,这种钓法脑线就需要长一点了。线组抛入到水中,由于子线长,钩饵下摆的幅度大,到位的时间长,这样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诱鱼作用。 从上面的叙述得知,不管是钓跑铅还是钓行程,主要是根据脑线的长短来控制信号的传递和钩饵到位时间的长短,这些同样也是影响浮漂信号的重要因素。
根据具体的水情来选择脑线的长短 根据水深来选择脑线的长短 我们知道,水越深信号传递的越慢,水越浅信号传递的越快,我们是可以根据这点来选子线的长短的。也就是说,作钓水越深,子线可以稍短一些,作钓水域越浅,脑线可以选择稍长一些(这个需要根据鱼儿自身区间来选择的)。 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水越深大鱼越多。如果是鱼体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稍短一点的。如果鱼体大的话,就要选择稍长一点,因为鱼儿体型越大,它们的吃口越重。 根据水域状况(静水,流水)来选择脑线的长短 在静水水域作钓,由于没有水流的干扰,子线就可以稍微长一点了。如果在流水水域作钓,子线就没必要长了,因为水流会阻挡钩饵到位的速度。 根据具体的水清来选择脑线的长度,主要是根据信号传递和钩饵到位的快慢作为依据的,这些同样是影响浮漂信号的主要因素。
引申一点: 选择脑线的长短还和钩距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的情况下,钓底层鱼种时,钩距在1.5-2个钩距之间较为合适。而在钓中上层鱼种的时候,就需要放大钩距了(可以放到3个,5个甚至更多的钩距,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钓不同的水层)。钩距加大了,脑线的总体长度就需要加长一些了。我曾经见过,一个老师傅钓鲢鳙,钩距放到十多公分,这就是为了钓不同的水层。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脑线的长短是可以根据鱼儿自身(鱼种,型体大小,活性),钓法,水情来作为选择依据的。总结起来就两点: 1,脑线越长,信号传递越慢,钩饵到位越慢,但鱼儿警惕性越低。 2,脑线越短,信号传递越快,钩饵到位越快,但鱼儿警惕性越高。也就是说,脑线的长短同时存在优缺点的。作钓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才是上上选。
|
|
来自: 松柏林光139 > 《3钩线漂坠竿调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