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耍赖、躺地板,简单4步,比吼1000遍管用

 我的书海601 2022-05-31 发布于广西
主播 | 大雄
全文3018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图片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这是知乎上一个热门讨论的话题。

话题中的场景多么的熟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为孩子在公共场合中的哭闹而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投来的种种疑惑眼神,更是尴尬无比。

父母对此的反应无非这几种:

第一种:忽视、冷处理,随孩子闹;

第二种:打骂、将抛弃当威胁;

第三种:妥协,心软地做出退让。

以上这几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事实上,每一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01

冷处理的弊端

冷处理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不和孩子讲话、不及时回应孩子,等孩子冷静下来再教育。

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将其发展成为和孩子较劲,冷处理慢慢变成了冷暴力。

以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孩子在外面哭了一个多小时,妈妈站在几米外,全程冷漠地盯着孩子看,最后孩子哭累了,才乖乖地跟妈妈回家了。

许多父母都很赞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孩子哭,别理他,哭一会他就停了。

但事实是,这种漠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也提到:“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伤心难过时,孩子无法在最爱的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安慰和回应,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02

打骂、威胁的弊端

对孩子来说,最残忍的一句话是:妈妈不要你了。

可我们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过来去威胁孩子。

在超市和商场,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哭着要玩具,大人不理他:“那你呆在这里,我回家了!”接着,头也不回地走了,孩子发现大人不见了,便开始歇斯底里找爸爸妈妈。

这个方法见效非常之快,孩子马上忘记要求并追了上去,失去父母的恐惧早就盖过了对玩具的渴望。

图片

整个过程,孩子都陷入了不安和恐惧之中。

这种方法使用次数过多,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他们会更加黏着父母,比如有的孩子去幼儿园担心爸爸妈妈不来接,有的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就回过头来看妈妈在不在,“被抛弃”的心理阴影很可能长期存在于孩子心中。

威胁孩子的效果最好,但影响也最大。


03

妥协的弊端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哭就觉得心疼,为了让孩子马上开心起来,轻声哄着,想买什么就买吧,想玩就再多玩会。

有一位妈妈就曾经吐槽爸爸宠孩子宠到毫无原则。

夫妻二人带着4岁的女儿逛超市,女儿喊着要吃冰淇淋,考虑到孩子的感冒刚刚好,妈妈就没答应。

女儿见妈妈态度强硬,委屈坏了,赖在冰柜前不走,而且越哭越大声,一旁的爸爸心疼了:“不就是个冰淇淋吗?孩子哭出病来怎么办?”

最后,父女俩一人拿着一只冰淇淋走出超市。

图片

妈妈担心地说:“女儿现在可会见人下菜碟了,我不答应的事,她就跑去找她爸爸闹。”

因为爸爸的心疼和妥协,让女儿误以为哭闹可以得到原本得不到的东西,无理要求变得越来越多。

当孩子发现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的要求,慢慢地,哭泣就不仅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成了经验总结后的“最佳作战武器”。


04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父母如何有效安抚?

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一个不会哭的机器,更不是要冷眼旁观,消极面对。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

将孩子带到安静的角落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做得第一步,不是急着去教育他,而是先带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低声沟通,比如商场的母婴室,电影院的卫生间,公园里的角落......

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在保护他的“面子”。

人们常说:“教育孩子要关上门”,对孩子的赞美要公开,批评却要私下。在外也一样。大庭广众下的批评,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慢慢剥夺孩子对你的信任。

如果你懂得在人前给孩子留一条自尊底线,孩子才能真正地学会自尊和自爱。

图片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当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因为孩子的失控,常常意味着父母教育的失败。

我们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有外人在的情况下,我们对孩子的哭闹也更容易过激,最后,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给别人看的“表演”。

将孩子抱到一边,能缓解我们心中的尴尬,也能避免其他人对教育的干扰。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说,带哭闹的孩子到一旁的角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孩子知道,出门在外,不能影响其他人,培养孩子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能力。

比起孩子,父母自身要先冷静下来

面对一个在公共场合耍赖的孩子,家长的怒火很快就会被点燃,很容易演变成亲子对抗的局面。

而在战斗模式下,伤害是最容易发生的。

所以,想要安慰哭泣的孩子,首先,父母的情绪就必须是平静的,学会察觉自己的愤怒,可以给自己几秒暂停时间平复心情。

图片

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处理情绪问题,就能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导致的对抗,孩子才能学会平静面对问题。

一定要明白: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将孩子的行为当成求助而不是对你的反抗,也许心情就能平静许多。

陪在孩子身边,先做情绪的疏导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一哭,就会被上一辈严厉呵止,鲜少有大人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示接纳。

事实上,每个人都要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孩子也一样,需要有释放情绪的时间。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要试着允许孩子心情不好。

因为情绪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压制。情绪疏导是教育的前提。

不妨试着跟孩子“共情”。所谓共情,并没有特定的模式和话术,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是不是能够平静地、耐心地安抚孩子。

你可以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让他的情绪“飞”一会;

你也可以坐在他旁边,陪伴他,陪他默默地哭泣;

你还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妈妈会陪着你。

积极的回应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你的委屈。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会更愿意听从你的教育。

回应完情绪,再来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中曾经提到过,大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

孩子哭闹时,不必惊慌着急,不要急着说道理,先等他发泄完,你只用守住你的底线,接纳他的情绪并给予陪伴。

当父母不被孩子的哭闹所影响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大概就能懂得了行为边界在哪里,下一次,他往往不会再蛮不讲理地提要求,这就是规矩建立的过程。

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来复盘问题,简单向他解释为什么你要说“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为什么不能买玩具?什么时候才能买?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和需求。

小孩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更加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个.......这些需求如何表达,需要父母慢慢去教孩子。

孩子的情绪管理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别怕孩子闹,这些不可爱的瞬间,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文末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淡定面对孩子哭闹。

图片
END
图片
编辑 | 不二
插画 | 在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