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珍贵的照片——1973届淮阴县南陈集中学高二(3)班毕业照

 淮阴语文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一张珍贵的照片

1973届淮阴县南陈集中学高二(3)班毕业照

刘庆文

5月25日上午,打开手机,收到老同学庆华发来的微信,告知我,他已于两天前离开南京,坐飞机回到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家中,照片已找到发给我。一张照片进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淮阴县南陈集中学高二(3)班毕业照,即将存世50年,可以说非常珍贵。如果假如不把这一珍贵的画面与更多的老同学和老朋友们分享,那就是我的不是了。

01.

青春不散场





淮阴县南陈集中学创办于上个世纪的1958年,我们这届同学于1971年元月入学,到1973年元月5日高中毕业,在那里度过了2年的学习生涯。毕业照拍摄于高中毕业前夕的1972年底,当时每人留存一张。我手中的那张在我1976年12月参军时留在家中,父母把它小心翼翼地同一些亲友的照片放在一起,镶进一个玻璃镜框中,挂在家中墙壁上。等我从部队回到家乡想把照片取下保存时,由于时间长照片受了潮,手一摸照片都粉了,让我心痛不已,成了一大憾事。

02

青春不散场




 两年多前,庆华同学从新疆回来探亲,我们10多位一直留在老家工作的同班老同学为他接风洗尘。大家在一起分享久别重逢的美好时光,一起回忆过去的往事,畅谈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分享美好的现在……在谈到当年毕业时的合影照片时,大家都感叹不已,说没有精心保管,只有庆华同学说他有留存,只是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家中,最近几年由于新冦疫情的肆虐而实行封控,他一直滞留在南京工作的女儿的家里。

庆华同学发来的这张黑白老照片,保存得比较好,虽然时间快过去50年,但还是崭新如初,照片中的每个人清晰可辨。我看到这张照片,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真的是太激动了,当即就把它发到“高中老同学”和我的亲友群里。照片中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看上去绝大部分都比较熟悉,虽然有的人在高中毕业后从未见过面,记忆有点模糊,但是认真回忆一下,还是可以还原照片中的人。虽然过去了近50年时间,如今大家都已是70岁左右的老者,老师们的年龄更大一些,但他们的基本脸型没变,当年的风貌还在,女同学靓丽的影子还在,男同学固有的魅力还在。老照片就是这样富有生命力,它记录了我们当时的年轮,定格了岁月,沉藏于心底。

当年这些意气风发的男生女生,我们中最大的不过20出头,一般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高中毕业后各奔东西,有的入伍当兵,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做了教师,有的成了领导干部,但大多数同学都回到了家乡,作为回乡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几十年来,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奋斗,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像这张毕业照片中最后一排右边的那位,也就是为我们提供毕业照片的庆华同学,高中毕业后积极报名到新疆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19岁告别母校,握别同学,走上社会”,带着毕业照来到新疆,先后种过地,教过书,当过工人,当过新闻记者、编辑,逐步成长为党的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名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

我们这些在照片上看起来都是十几岁的棵棵“青葱”,在半个世纪过去后,竟然变得如此成熟。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老同学也多次聚会,曾多次相约一同回母校。回忆当年在校读书的情景,个个感慨万千,看校貌,今非昔比,过去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大家站在操场上凝思回望,那可是我们年轻时梦想起飞的地方,那些往事,已经永远留在了脑海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03

青春不散场





照片上的老同学已有一些人因病(或车祸)驾鹤西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当然,照片上的大多数同学都还健在,年龄最小的也有60大几了,都是爷爷辈、奶奶辈的人了,也许我把这一张存世快50年的毕业照发出来,会让当年在陈集中学读书的,如今已是老头、老太太们“大吃一斤”!当看到这张老照片时,他们也许会和我一样,激动不已:时间怎么怎么过得这么快啊!

作者简介:刘庆文:淮阴区总工会退休干部,当过兵,从过政,热爱文学,喜欢阅读,闲时写些杂文,在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若干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