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女人智慧的庄 文〡邵永裕 爱荆庄,无论是来过还是不曾来过,你都会觉得:一座寨堡因念妻之功、彰其之惠,而以“爱”授之,想必女主人乃卓而不群之辈。
爱荆庄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洋尾村,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内有土木结构房屋360间,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共分三落,进门为廊屋、天井;正座建于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后堂,穿斗式结构,悬山顶。主座与左右边座之间均用马鞍式山墙阻隔,前后廊又设侧门相通。寨的后部建有一排单层平房,寨墙四周建有走马道,寨堡下面建有地窖,寨内辟有菜地。整座寨堡依山而建,拾级抬起,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舒适怡人。建寨的主人叫作鲍美祚,故名美祚寨;后因外墙砌石远看似米粒,人们俗称“米石寨”。 爱荆庄诗意古老,朴素宁静,它不曾例外地被人遗忘,如今又被人追寻。 在“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为何它却敢冒礼教之不韪,把女人的权威刻在寨门,以示天下?它留下的历史痕迹,对现实意义何在?对此,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鲍世行先生认为:“爱荆庄是封建社会尊重女性的建筑典范,单就这点就是全国唯一。”文化学者鲍国忠考究后这样评价:“它是中国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古代村落女绅文化载体的孤本。” 摄影∣邵永裕 岁月老墙承载着的斑驳记忆,时光将它们一片片剥落。就是这些洒落一地的记忆,刻写着寨堡古往今来的风韵。曲折延伸的廊道石板上,一些人的脚步悄悄走近,一些人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远,只有无言的时光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鲍美祚,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三十日降生于三洋牛栏涸(现洋中小学旁)普通人家。成人后,经媒妁之言,与芭蕉村李氏结为伉俪。李氏身材匀称,面容姣好,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女能人。美祚为人忠厚,少言寡语,与人交往,宁亏不争,是个地道的老实巴交之人,性格与李氏恰恰相反。在古代,男女双方婚前互不相识,但揭开红盖头后,自己的男人俊也好、丑也罢,迫于传统礼教和婚姻观念,只好认命自己的姻缘。遇此男人,李氏难以一见钟情,甚至还嫌他有点迂讷。过门后,操持家务,定夺家事的大权就渐落到李氏手上。 退居幕后的鲍美祚,绝非是愤怒。李氏善良、柔软的一面,温润地打湿了他,爱妻的精明更让他感动。每个人都藏有细腻而美好的情怀。在烟火的凡尘,一些人只为蝇头小利,却把贪的本性不加掩饰地流露,而李氏,不仅用善良抒写美好,更是在趋利忘义的尘世中,拥有了这么三次忘乎所以的财富——“三桶金”的故事至今流传。 李氏的勤劳、善良得到了福报。她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养母猪能手,养猪发家,养猪得福报。这个美丽感人的故事,代代颂扬。 李氏养了一圈的母猪,到了产仔的时候,该产的产了,但有一只几年不生,人家劝她把它作为肉猪宰杀算了,可李氏始终不允,在她看来,因为不生仔把它宰了不仁不义。不久后,这只母猪产仔了,一生便是13只,比正常多了3只。有一天母猪领着仔猪在菜园地掏食,淘气的仔猪狂蹦乱跑,遍布菜园和周边的山野。夜幕降临,当主人急着找寻猪群归圈时,发现有只仔猪在一个废弃的墓穴里拱土不出,主人只好躬身进穴,就在此时,意外的惊喜出现了,随着一声瓷器的撞击声,拱土之处闪过一道亮光,莫非鬼魂现身?主人吓出一身冷汗,恍惚间,定睛一看,那金灿灿的东西可是一瓮黄金!这便是发家“第一桶金”的传说。 摄影∣邵永裕 永泰有句俚语“老实人吃老实饭”。美祚因憨厚诚实,进一步演绎着获取第二、第三桶金的故事—— 知县为了物色一个老实尽责的西山片区三洋粮仓管理员,众多乡人推荐了他。几年下来,粮仓安全,从未短斤少两,其严谨尽责为知县所赞赏。 几番巡查,美祚夫人李氏与知县有了接触。李氏能说会道,口才绝佳。不管什么事,经过她上下嘴唇闭合蹦出,总是那么悦耳动听,入情入理。李氏的才情深深地打动了知县,为褒奖他们,便特召李氏夫妇进城从事衙门差事。 据邑人口传,在知县召美祚进城之前,便把粮仓留存的一百多担粮食予之以签字清仓,如此之举,实际上是知县犒赏美祚而为之。这是流传甚广的“第二桶金”的故事。 李氏夫妇在衙门后勤当差。由于受信任,他们与知县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衣食住行,到内外勤务,李氏夫妇成了知县的心腹。 后来,知县被朝廷调回老家安徽,临行前,嘱咐美祚次日挑行囊至太原码头送行。美祚依嘱行事,按照规定时辰在码头等候。结果,从清晨等到天黑,始终未见知县身影,无奈之下,他只好打道回府。在焦虑与彷徨时,有人转给他一封知县所书信件,读后方知,错时不遇,是有意安排,行囊财宝乃告辞别离赏赐。至此,李氏夫妇发家史上再添一桶沉甸甸的金银珠宝。 “三桶金”所得各有各的渊源和必然,但剥开其中缠绕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难看到,其中无不凝聚着李氏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为中兴家道,她极尽女人之本事,选择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的养殖业入手,打开赚钱门道;在缺钱无本的年头,李氏因诚实守信,玩转资本与经营关系,玩活副业与财路门道,“诚信”让她声名远扬。据第七世裔孙鲍道文介绍,其先祖母出嫁时,娘家陪嫁一副银腰带和镶珠宝的围裙,每当经营缺钱时,她总是把这值钱的陪嫁物予以典当。她又非常守信,常常会在约定的时间,甚至在提前的时间点赎回。若提前还本,她同样按约定日期付息。长此以往,深得当铺老板信赖。后来,老板每每见李氏上门,不管有无典当物,总是优先安排所需钱额。 摄影∣邵永裕 李氏的功劳,不仅是在生财致富方面,还在她重视耕读文化。她对儒学教育、对女童教育的重视,更是十里八乡女性的典范。 李氏认为“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他们生有五男,第三男新光入太学,24岁入邑庠。建寨时,寨内就设有书斋楼,办书塾,兴儒学,请名师授课。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特别重视女童教育。书斋楼白天教男生,晚上教女生。女生中,有的是收养的弃婴,在教育过程中,若发现天资聪颖,她就留下来做儿媳,否则,就当作养女出嫁。因此,这个书斋楼,后人又称“媳妇斋”。庄寨里,到如今还保留着当年书斋的模样。 同时,她还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子孙好学上进。据家谱记载:五房子孙,不论文武,能入泮(考取秀才)的,当收七年(指收田租);补廪出贡者,俱各当收三年;中举者,当收八年;中副榜者,当收五年;中进士的,当收九年;捐监者,当收五年;捐贡者,当收八年;捐职者,当收三年;监转贡者,亦三年;再高者,照凭等级,当收毋庸备载。国课毋得挨欠。 1852年,美祚78岁时,共有男孙18人。其中,宜朴武庠生,宜楫邑庠生,宜榕国学生,宜梓岁贡生,宜材国学生;五位孙子入学入泮。爱荆庄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风尚,在当时名噪一方。 爱荆庄在治家、和睦、人气积聚等方面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李氏夫人讲求公平治家,公道待人。在众多子孙面前,为了做到不偏不倚,大到“分家财产抓阄”,小到“年节头顶分肉”,所有物产按份划分,其中好坏,只凭运气。因此李氏在家庭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没有哪个儿媳子孙不佩服她的智慧和公正。据家谱记载,爱荆庄五世同堂,人丁发展到了100多口,到了咸丰五年,才开始分家,繁衍至今共有600多人。 爱荆庄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分家的阄书,其文字内容在岁月风尘中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时光斑驳的旧迹,却依然看到李氏公道、不偏不倚的治家理念。其智慧被传颂,其魅力被镌刻在门楣上。 两百年来,许多从爱荆庄走出的子孙,感念于先祖的善良、诚信、勤劳、公正、持家的美德。他们渴望所有被淡漠的治家理念,能在洒满烟霞的爱荆庄中找回。 |
|
来自: 柏涂hyzvi9113s > 《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