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74:冷寂丰碑泣英魂

 Xiac2cmv1bxedf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邮说医学史74:

                      冷寂丰碑泣英魂

       十年前的春天,非典突然降临,肆虐的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这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中,无数医务工作者迎着危险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非最前沿,用生命维护人民的健康和职业的尊严。在与非典抗争的几个月里,医务人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北京,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晓红等9名医务人员,为抗击非典、护卫人民健康,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中国(2003):《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首日封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三年后的那天早晨,雷电轰鸣,苍天落泪,风雨哀泣,山水动容。这一天,北京市卫生局在海淀区温泉乡位于卫生局党校内的黛山上落成了“救死扶伤纪念坛”,9位烈士令人震撼的英勇事迹从此在这里定格。

  一尊主题雕塑、一面烈士墙、九块青铜烈士头像浮雕、一块纪念碑、满山坡的松柏,承载了一个时代对医务人员最深的敬意。就在非典十年后这个梨花风起又清明的人间四月天,带着深深的追思与缅怀,我来到北京郊外的温泉乡,寻访救死扶伤纪念坛,祭奠抗非烈士的英魂。

   送我前往纪念坛的出租车司机姓王,北京通州人,忙碌之余爱好书法与诗词。一路上,当我们谈到当年那场非典,谈及那些在抗非战役中英勇献身的医务人员时,王师傅肃然起敬。他告诉我说,我是他这些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个去纪念坛祭奠抗非烈士的乘客。同时,他也不无遗憾地对我说,非典过去已整整十年,却没有看见社会上有什么纪念活动,不应该啊!他说,当年广大医务人员为了人民的健康,英勇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英雄,真正的英雄啊,我们今天的人们,不应该把他们忘了。

       谈到情深之处,王师傅告诉我说,他因为学习书法而结识了书法大师佟韦先生,当年为纪念抗非胜利,佟先生还专门创作了一首汉徘《抗非典》,并制成了书法作品。当天晚上,王师傅回家后就找出了这首《抗非典》,用手机短信发给了我。而今,这首汉徘还以短信的形式留存在我的手机里,每当心有所思之时,便导出短信诵读一番:

人在福中过,非典一降成灾祸,群起战妖魔。

白衣天使美,妙手化尽多少泪,京城鲜花挥。

瘟神欲何逃,天下何处不穷缴,中华民心牢。

《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个性化邮票小全张,附票图案上,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非第一线

       在温泉小镇上,我寻找到一家鲜花店,向店内一位美丽清纯的姑娘说明来意。姑娘非常热情地为我选了一些白菊花、黄菊花和百合花,配上绿叶,分成两大捧。她特意多放了几枝花朵,并说你买花是要去祭奠抗非烈士,是献给英雄的,我要挑最新鲜的花儿给你,还要多给你些。年轻姑娘的真诚情义,令我十分感动。

       买好鲜花,来到北京市卫生局党校北门,说明来意并做了登记后,出租车顺利驶进党校。在靠近党校南门黑龙潭处的停车场停好车,沿着一条坡道一路前行,我终于登上了幽远的黛山。宁静的半山坡上,一块“救死扶伤纪念坛”纪念石碑立于路旁。

“救死扶伤纪念坛”纪念石碑

我停下匆匆的脚步,盈一眸深思,轻声诵读碑文:

       2003年3月,北京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首都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日夜奋战在防治工作第一线,五百多名同志因公感染,九名同志以身殉职,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抗击非典斗争胜利三周年之际,建立此坛,以纪念牺牲的烈士,纪念首都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英雄业绩,弘扬抗击非典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

救死扶伤纪念坛:一尊主题雕塑、一面烈士墙、九块青铜烈士头像浮雕

       走过“纪念坛”纪念石碑,向右转身,沿着层层的石级走到尽头,我就站在了救死扶伤纪念坛之前。山风迎面吹来,思绪萦怀,我把思念种在了风里,只因——你是我今生最大的牵挂。手捧鲜花,伫立坛前,面对苍松翠柏间庄严肃穆的烈士墙,虔诚地向9位抗非殉职的英雄默哀、献花、鞠躬。非典过后,流年依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回望与“死神”抗争的日子,面对烈士英魂,曾经的往事又清晰浮现,那种无法忘怀的感觉,在心的近旁蛰伏。

       眼前的救死扶伤纪念坛,由一面三角形的弧状花岗岩烈士墙、一尊“救死扶伤”主题雕塑和一块“北京抗击非典大事记”纪念碑组成。纪念碑立在烈士墙的左侧,所刻碑文详细记录下了北京当年的抗非历程:

3月5日北京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3月11日至4月9日,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西院等先后被确定为收治非典定点医院。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参加非典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

  4月17日,中央决定成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

  4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对在防治非典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勉励科研人员爱国奉献、勇攀高峰,运用科学力量战胜非典疫情。

  4月21日,北京小汤山医院被确定为收治非典定点医院,七千多名建设者奋战七天七夜,在旷地上建成一所可接收一千名病人的全市最大的非典救治基地。

  5月1日,按照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从全国各地驰援组建的小汤山医院二部开始接收非典患者。

  5月4 日、5日,作为定点医院的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宣武医院改造完毕,开始收治非典患者。

  5月29日,北京已连续十五天新增确诊病例数稳定在个位数,其中,29日的直接收治确诊患者数为零。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

  与非典殊死搏斗的危急时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各兄弟省市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给首都的白衣战士以有力的支持和巨大的鼓舞。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名单中删除。

“北京抗击非典大事记”纪念石碑

       读完这段“大事记”,我的内心起伏不定。转过身来,细看三角形花岗岩烈士墙,但见其造型很像一个“众”字,蕴含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寓意。墙面上,刻有一条曲曲折折的非典疫情曲线图,以及“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字句,再现了十年前与非典进行生命决战的惊心动魄。一方方粗犷豪放的花岗岩石,张扬出白衣战士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烈士墙的中部,镶嵌着9块青铜浮雕,上面分别刻有9位英烈的形象和生平简介,他们是: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晓红、怀柔区第一医院李进惠、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段力军、通州区潞河医院王建华、通州区潞河医院杨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秀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晶、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彩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林国。十年前那些难忘的日子,凝固在这一张张朴实的脸上,在非典肆虐的风雨岁月里,他们大爱无疆、慷慨赴死的感人事迹,竟如此相似。

烈士墙中部9位英烈的青铜浮雕头像和笔者敬献的两束鲜花

       下面,就让我们静静地倾听北京市卫生局党校于晓姝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举办的“党在百姓心中”报告会上的宣讲吧。她宣讲的《玉兰花开》,讲述了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李晓红烈士的抗非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们。

  我叫于晓姝,来自北京市卫生局党校。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首都卫生系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00多名医护人员因公感染,其中有9名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2006年6月24日,为纪念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白衣烈士们,“救死扶伤纪念坛”在我们北京市卫生局党校的半山坡上落成了,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兼职讲解员。每一次讲解,我的心灵都得到一次洗礼,而让我一生难以忘记的,是那一次特殊的讲解。

  那一天,我记得正是玉兰花刚刚开放的时候,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为一名烈士家属进行单独讲解。

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纪念坛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站在那儿了,他正面对着烈士雕像呆呆地看着。我像往常一样,从介绍纪念坛讲起,一一介绍牺牲的9名烈士。当我讲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的主治医师李晓红事迹的时候,我看到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泪流满面了。我停了下来,给他递了张纸巾,看着他。还没等我说话,他开口对我说:“没事儿,你刚刚讲的李晓红,她是我的妻子。”说着,他走到李晓红的雕像前,深情凝望着她的脸,轻声说道:“晓红!我来看你了,你好吗?咱爸咱妈都好着呢,你尽管放心。咱们俩都是医生,都是党员,我一定会继续完成你没有完成的事业。”看到这一幕,我惊呆了,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我说:“您能给我讲讲晓红吗?”他看着我,点点头。接着他便用哽咽的声音给我讲起了晓红在那段非常时期的故事。

李晓红烈士青铜浮雕头像

    李晓红医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那一年,她只有28岁,是牺牲的9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并且是个已经怀有身孕的母亲。当时,她申请休假的报告已经得到组织的批准。但是当她听说她分管的病人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时,她不仅没有退却,还坚持要上班。她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当逃兵呢!”这期间,领导和战友们再三劝她休假。她却说:“我和这个病人已经密切接触了,还是让其他同志回避,让我留下来吧!”就这样,她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不幸被病毒感染了。

  病情加重后,领导多次劝她尽快转到国家指定医院接受治疗,但她说:“转院治疗的名额有限,我年轻,能挺住,先把重症病人转走吧!”她就这样先后3次把转院治疗的名额让给了其他患者。

  当病情恶化后,李晓红已经说不出话了,她在纸上给医生留言说:“如果有什么新药,就在我身上做试验吧,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作新药的尝试!”2003年4月15日,已经生命垂危的李晓红,竟然强撑着用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关于病情的体验和分析,累计达上千字。这是她用生命书写的最珍贵的治疗方案啊!就是这个治疗方案,后来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在短信里跟自己的丈夫说:“亲爱的,嫁给你,我不后悔。当医生,我更不后悔。因为我挽救过那么多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一句话。2003年4月16日凌晨,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她那如花般的生命。也是这个时候,玉兰花儿静悄悄地开放了……

  听完了李晓红医生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患者生命的故事后,我的心在颤抖,很疼很疼。但我知道,眼前的这个人,他是坚强的,他和爱人李晓红一样,有着坚定的信仰,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为了祖国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的信仰!

  此刻,我真想对天上的晓红说:你不会孤单,因为我们会延续你的大爱和坚强,我们会传承你“救死扶伤”的执著和理想!

  纯洁的玉兰花又开了,不单单开在烈士们的雕像前,也开在了我的心上……

笔者向抗非英烈献花

       山林里,英雄的丰碑朴素而冷寂,就像烈士的品格,刚毅而沉稳。我不知道,最近这几年,每到清明四月,有多少人会忆起这些为了人民的健康而英勇献身的白衣战士?又还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不惧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来到这寂寞的山林,在苍松翠柏间祭奠烈士的英魂?

  握一把苍凉,思逐清风;盛一怀凄怆,泪随云飞。身后左右两侧,一棵高大的紫玉兰与一棵高大的白玉兰正尽情地绽放。四周,静无一人。拨开岁月的烟尘,我的耳边,却分明回响着于晓姝同志动情宣讲的声音。这声音,如此深情,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天使之爱。

  山风吹过,拂动纪念坛四周茂密的青松与翠柏,浓浓的情愫,萦绕在心中。凝眸烈士墙前的“救死扶伤”主题雕塑,但见一名身着防护服的年轻护士左手将鲜花捧在胸前,右手高举摆出“V”字形的手势,脸上展露出胜利的笑容。这是战胜非典后的喜悦,凝练了医务人员奉献、大爱、牺牲的伟大精神。可是,这人世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十年前,面对非典疫情,医院真正成了战场,无数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在毒魔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紧要时刻,勇敢地冲向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呵护生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健康卫士可歌可泣的时代颂歌。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尤其是做出巨大牺牲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那些英雄,是不应该被我们的时代所遗忘的。失去了,才更懂得什么叫珍惜。然而,我们懂否?

  时光如水,总是安然。一晃,十个年头过去了。曾经的惊心动魄早已远去,曾经的感动也已复归平淡。救死扶伤,几多铭心刻骨事;泪沾衣襟,英雄而今谁人忆?旷远的山林里,冷寂的丰碑上,挂有一滴滴晶莹的水珠,莫非,那是苍天泣诉英魂的辛酸泪,可以和生命一起成长,可以化作永恒?很多时候,生命似水,石过处,却见惊涛骇浪。而此刻,我的脚下,只落下一地的心碎。

十年的光阴,不经意地流过。于我而言,忘不掉的是回忆,珍藏的是感动。大风起兮,长歌一曲,人生有限,山河无疆。抗非烈士们曾经脚踏的土地,鲜花更加烂漫,河山更加锦绣,而他们慷慨赴死的壮举,我们也永远不应忘记。遗憾的是,这浮尘俗世,感动过后是寂寥,如落花随风入泥,只留下满目的凄婉。

挥手与英烈作别

       京城归来,心中装满了牵挂。北方很远,思念很近,惟有一行行追忆的文字,才能演绎这流年的浅殇。漏尽人息的长夜,寂静如月的灯下,笔落之处,滴墨成伤,这凄凄然的一字字一句句,竟如此沉重。

       而我,也惟有沿着这沉甸甸的文字,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追思。

                                         (本文写于2013年)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