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真实人生的悲欢,比任何小说都动人。 转眼间已是绿树浓荫的夏日,整个上半年都在不间断地读书写作中度过。 读雨果的书时,被巴黎圣母院那种壮观宏丽的描述震撼,高山仰止一样的感觉,被书中极致的美与极端的丑的强烈对照吸引,也被书中奇特的故事情节折服。 雨果最好的书应该是《悲惨世界》,书中善与恶的较量,以及命运的无奈,自我的渺小,人物的悲哀,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趣闻。 雨果给出版商寄去一封信,没写一个字,上面只画了一个“?”,出版商的回信也没写一个字,上面只有一个“!”。 雨果看到回信微微一笑,有知情人问这打得什么哑谜。 雨果说,他问《悲惨世界》销量如何,对方回答极好。 虽然雨果出身贵族,但因为这本书,他几乎成了穷人的代言人和保护人。 有生之年他享受着极大的财富和极高的名誉,粉丝多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但他的晚年在常人看来有些凄惨,女儿被送疯人院,两个儿子先后病死,妻子死后,雨果成了孤家寡人。 但他79岁那年过生日,有60万人自发为他庆生,集结成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从他家的窗前经过,在法国史上留下了重墨浓彩的一笔。 雨果的遗愿是希望由穷人为他抬棺安葬,但法国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入先贤祠,凯旋门上悬挂黑纱,棺木从下方走过,万人空巷地场面令人动容。 有时候真实人生的悲欢,比任何小说都动人。 如果让雨果自己写,他会怎么评价自己的一生? 我们不难想象,获得极高荣誉时的喜悦,丧子时的极度悲痛,都像狂涛巨浪席卷过他的生命。 悲喜间的跌宕起伏,足以让人迷失和失控。 可是命运之门一旦开启,人除了按照已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根本毫无选择。 或许伟大有伟大的大悲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小悲欢,大致相同,各有各的曲折吧。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以书之名##头号周刊##致敬最平凡的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