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思维是点评式的,还是聚焦式的?

 股期汇馆 2022-06-01 发布于上海

很多读者跟我说,近期在大号的回复少了,他们还是希望我能够回复多一点。

回复是一种交流,与文章相比,更添互动的作用。

文章纯粹是我说,如果你留言,那就是我说我的,你说你的。那么如果我回复你的留言,这就带有一种互动的意味了。

有效的互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得同频。

两个人如果不在一个频道上,是很难聊得起来的。

那么怎么样的人是同频的呢?经历越相似,就越容易同频。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个职场人士,每天一堆办公室政治,你太太是个全职煮妇,你会发现俩人没话说。

其实不是没话说,而是彼此的话题不一样。她每天买菜做饭也有很多遭遇的,但是和你遇到的人和事儿不一样。

她说话,你会发现接不上,你说话,她也会发现接不上。

这种交流,进行不了几句,就冷场了。

那么同样在职场,一个人在外企,一个人在民企,交流起来也会有很多不同频的现象,因为彼此的感受不一样,企业文化不一样。

再比如一个人在体制内,一个人在民企,交流起来也有很多别扭。

我们看到大部分的自媒体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就是聚拢一群相似的人。

比如一个博主,此前做记者出身,体制内待了很久,这种人出来做自媒体,容易走什么道路?公知道路。

恰恰是因为他在体制内待久了,吐槽起来才感同身受,就像公司里几个员工,没事儿吐槽老板一回事。

吐槽着吐槽着,身边就聚拢了一群相似的人,这就叫彼此认同。

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小圈子,一个个的山头文化打造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博主,说到底,是因为感同身受,你觉得他懂你,有相似的经历。

当年咪蒙就是用这一套起来的,她带着一群女性一起吐槽男性,大家吐着吐着,就成朋友了。

你想想四大铁怎么来的?一起怎么样?一起扛过枪,一起吐槽过同一个对象。

但我们不是这样一个风格,跟了四年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的风格恰恰在于和大多数博主都不一样。

你放眼自媒体,同类风格几乎找不到。

咱们本来就不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或者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吐槽过共同的对象聚拢起来的一群人。

那么当我们加强互动的时候,当然会有问题。就比如我说的标题。

大号那天聊美元锚定的时候,我只是在回答此前一部分读者关于锚定这个概念的问题。

没想到引出了很多很多问题,很多人的留言都没有被加精,我看到了,也没有回答。

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个怎么讲呢?咱们俩,在一开始面对同一个话题的时候,想法就是不同的。

我那天在回复留言的时候说了,很多人的习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的习惯是发现机会,确切的讲,是跟我有关的机会。

所以我这种人是走不了学术道路的,明白么?思维太聚焦了。

我当年读研的时候,一共和导师也没有接触过几次,他就直言,我走不了学术道路,因为目的性太强。

目的性太强不是坏事,站在你个人的角度而言,是好事,大大的好事,但是站在科研的视角下,就不是了。

一个目的性强的人,想要拿高分,易如反掌,甚至想要发EI,SCI,易如反掌。

因为你太懂了,太会了,你太会发现机遇了。

就像我高中的时候,老师叹息,他说,你的目的性太强了。

这话什么意思呢?给你一道题,你甚至都不需要弄懂这个知识点,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你就得分了。

这种太强的得分能力最终会使得你没法成为科学家的,当然,也许你个人想要得到什么很容易,哪怕你想要做个教授,做个知名的教授,做院长,我相信你都能。

可是,终归来讲,老师教育学生,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对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而不是成天挖人类文明的墙角。

话说穿了,就这么个意思。

举个例子,我太太曾经四级考了三次都考不过去。后来四级和六级可以一起考,不用前置条件,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我教了她20天学习技巧,她四六级一起过了。

这是好事么?当然是,因为她需要证书。这是好事么?当然不是。赢得了证书就帮你真的学好了英语吗?不,并不能。

这就是我们说,目的性太强的两面性。

目的性强到极致,就是我打过的那个比方,一个灯泡,彻底只发光,不发热了,没有无用功了,做什么都是有回报的。

你站在投资的视角看,这太好了,最佳盈亏比,但是换个角度,站在科研的视角,这不就等于是在挖人类文明的墙角么?

很明显,挖墙脚要比添砖加瓦容易多了,难道不是么?

就像有人问巴老爷子的那句话,你究竟为人类文明做了什么?何以得到这么多?

巴老爷子也很坦然地承认,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占据了原本应该属于别人的财富。

俗称,老贼。

这就是问题,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在职场上为别人工作的人,和生意人之间,有很大的交流困难。

你打工久了,会不由自主地养成一种点评的思维习惯。

我的经理好不好,他做的这件事对不对,我的老板人品怎么样,我们公司的这个产品方向对不对。

但是你做生意久了,尤其是投机久了,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养成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

就是我说的,聚焦式的思维习惯。

就像那天大号聊到了黄奇帆那次的讲话内容,有很多读者的提问是,黄奇帆对不对。

我都被整懵了,因为我没有想过这种话题。

我虽然有时候引用别人的说法,但是我根本不会朝这个方向去想。

我聊到他的说法,我觉得很重要,是因为我认为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机会,就像我此前和一个朋友聊起他的讲话。

我们聊了很久很久,因为我那个朋友是有矿的,不是网络上矿机那种矿,是实体的矿,真的是家里有矿。

他有套期保值的需求,这是人家生意的一部分。他当然也关注美元的话题,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就着美元,黄的讲话,套期保值,就着他家的矿这个具体的东西聊了很久。

这就是我说的,聚焦式的思维。

就像哪怕你就是个开超市的,你的思维也会聚焦,任何话题到最后,你都会琢磨,和我的超市的关联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危,又有什么机。

但是打工的人他是不会这么想的,因为那不是他的习惯。

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于老板发工资,他不会去聚焦的,他习惯于发散式的点评,类似当年咱们在大学里,听教授讲课时的那种感觉。

所以我说这两种思维习惯的人交流起来很困难,因为思考的出发点都不一样。

就像那天竟然还有人问,如果我在懂王的位置上,该怎么做?

我都被整懵了。

懵是因为在我看来,你的思维太发散了,你不仅仅是要发现问题,还想要解决问题。

但是我想过这些吗?从来没有想过。关我P事,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我只是习惯于利用问题,你注意,利用问题,然后我能捞到什么。

你看,所以我和那位矿主,就聊得来,说到底,都是捞男,臭味相投。

所以我最终也无法成为一个科学家,这是性格导致的。

我从来没有觉得点评式的思维是好的,或者聚焦式的思维才是好的,在我看来,这两者没有好坏,只有区别。

你要知道你自己是哪种思维模式的人。

你是聚焦式思维模式的人,你很难成为科学家的,如果你非走这条路,最后很可能就是被弟子,被同行们鄙视。

他们当面也会奉承你,私底下会觉得其实你这人就是会爬,虽然爬的很高,但骨子里不配做科学家。

反过来讲,如果你是点评式思维的人,你最好安安心心拿工资,千万别整花活,想着去当什么老板。

就像我太太,她读书的时候,背了6000个单词,四级都过不了,我背了2000个单词,20天教她如何过六级。

聚焦式思维的人,一秒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他能一瞬间就让你落败,回头你都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这就是我说的,辩个输赢,和赢,从来都是两码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赢的人,不一定对的,他也许赢了,可是永远都是错的。就像巴菲特,我说他老贼没有不恭敬,因为那其实就是事实。

反过来讲,你对了,不等于你能赢,可能两手空空,可能经济窘迫,这都有可能。

你注意,这里面不仅仅是你到底要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你到底适合要什么。

明白我的意思么?不同性格的人,他原本适合要的,就是不同的呀。

就像20年前,我太太遇到我的时候就跟我讲,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赢不了,她的性格就赢不了,所以她想要嫁一个能赢的人。

从此之后,她负责辩个输赢,另一半,负责赢。

如果你非要两全其美,既要辩个输赢,又要赢的容易,或许找个互补的队友,就是办法。

回到自身,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是哪种人,然后才能真正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人只有走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才是王者。

你注意,咱们聊这一篇,并不是发散式的,不是为了讲道理,我有目的的。

今天大号的文章,聊还能不能买房的话题。

因为我面对的受众是广泛的,所以我才不得不分门别类地去聊这个话题。

如果换一个角色,我来做读者,你觉得我会关心别人吗?会关心与我无关的类型吗?不会的。

我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会去想,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需求。比如我的收入情况是什么样的,我的资产组合是什么样的,我手头有哪些投资品种供我选择。

我一定是这样功利的去阅读,这样才有效果,对我的思考,对我的决策有效果。

你说人家没钱,凑不出首付,关我什么事?人家特别有钱,花几十个亿为自己建一所亚洲第一豪宅,关我什么事?人家有很多投资渠道,或者没有渠道,关我什么事?

那是作者才会去思考的,因为他的受众广泛,那不是读者要操心的。

如果作为读者,我只关心我自己,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带着我这个主体,去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