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诊断学——泌尿系统、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上)

 壹亩莳 2022-06-01 发布于山东


小执医整理的西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Image


1、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是

A、X线摄片 

B、CT扫描 

C、同位素扫描 

D、B型超声波检查 

E、纤维内镜检查

2、下列各项对诊断伤寒最有意义的是

A、稽留热

B、血细菌培养阳性 

C、脾大

D、肝大 

E、相对缓脉

3、诊断再障最佳的方法是

A、血常规检查

B、骨髓穿刺检查

C、CT检查

D、临床症状 

E、骨髓活检 

Image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是B型超声波检查(D对)。X线摄片可作为骨折等的首选(A错)。CT扫描也可用于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检查,但不如B超简便易行,且价格昂贵,故不作为首选(B错)。同位素扫描主要用于甲状腺、脑等脏器疾病的诊断,但对腹部实质性脏器不常用(C错)。纤维内镜检查主要用于空腔脏器的检查(E错)。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于伤寒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第二周后逐步下降,第三周末50%左右,以后迅速降低,再燃或复发时可出现阳性,故对诊断伤寒最有意义的是血细菌培养阳性(B对)。稽留热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故稽留热非伤寒的特异性表现(A错)。伤寒可有脾大(C错)、肝大(D错)、相对缓脉(E错)的表现,但均不是伤寒的特异性表现,故不具有诊断性意义。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诊断再障最佳的方法是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取骨髓组织处理后切片检查,取出的材料保持了完整的骨髓组织结构,不但能够了解骨髓细胞的成份及原始细胞分布状况,而且能观察细胞形态,便于做出病理诊断,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E对)有诊断性意义。血常规检查(A错)是常规性检查,只能片面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的部分问题。骨髓穿刺检查(B)是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的确诊检查手段,但是由于取骨髓组织少,反映情况有限。CT检查(C对)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检查帮助不大,一般用于浸润肝、脾等器官时;临床症状(D)几乎不作为确诊依据。

Image

Image

泌尿系统

Image

Image
要点七 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 泌尿系结石

X线平片可显示的结石称为阳性结石,约占90%。疑为肾或输尿管结石时,首选腹部平片检查;必要时,选用CT。
 
(1)肾结石 

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可单个或多个,主要位于肾盂或肾盏内。阳性结石X线平片可见圆形、卵圆形或桑椹状致密影,密度高而均匀或浓淡不等,或呈分层状。阴性结石平片不能显影,造影可见肾盂内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或充盈缺损,还可引起肾盂、肾盏积水扩张等。阳性结石需与腹腔内淋巴结钙化、肠内粪石、胆囊或胰腺结石鉴别,肾结石时腹部侧位片上结石与脊柱影重叠。CT检查表现基本同平片。

(2)输尿管结石 

阳性结石平片或CT可见输尿管走行区域内米粒大小的高密度影,CT可见结石上方输尿管、肾盂积水扩张;静脉肾盂造影可见造影剂中止在结石处,其上方尿路扩张。

(3)膀胱结石 

多为阳性,X线平片可见耻骨联合上方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或毛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呈层状,大小不一。结石可随体位而改变位置,但总是在膀胱最低处。阴性结石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见充盈缺损影。CT可见膀胱内致密影。MRI 检查呈非常低的信号。
 
2.肾癌 

较大肾癌X线平片可见肾轮廓局限性外突;尿路造影可见肾盏伸长、狭窄、受压变形,或肾盏封闭、扩张。CT可见肾实质内肿块,密度不定,可略高于周围肾实质,也可低于或接近于周围肾实质,肿块较大时可突向肾外,少数肿块内可有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肿块有明显、不均一的强化,之后表现为相对低密度。

Image

骨与关节常见病

Image
Image
要点八 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长骨骨折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小梁断裂和歪曲,有边缘光滑锐利的线状透亮阴影,即骨折线。根据骨折程度把骨折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时,骨折线贯穿骨全径;不完全性骨折时,骨折线不贯穿骨全径。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行,将骨折分为横行、斜行和螺旋形。CT不是诊断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对解剖结构比较复杂部位( 如骨盆、髋关节、肩关节、脊柱、面部等)骨折的诊断、诊断骨折碎片的数目等较普通X线有优势。MRI显示骨折不如CT,但可清晰显示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骨折断端出血、水肿等。
 
2.脊柱骨折 

主要发生在胸椎下段和腰椎上段,以单个椎体损伤多见。多因受到纵轴性暴力冲击而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X线可见骨折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由于断端嵌人,所以不仅不见骨折线,反而可见横行不规则的线状致密影。有时,椎体前上方可见分离的骨碎片,上、下椎间隙保持正常。严重时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常并发棘突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或并发棘突撕脱骨折,也可发生横突骨折。CT对脊椎骨折的定位、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以及椎管有无变形、狭窄等的诊断优于普通平片。MRI对脊椎骨折及有无椎间盘突出、韧带撕裂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椎间盘突出 

青壮年多发,下段腰椎最容易发生。
 
(1)X线平片 

①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
②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块。
③脊柱生理曲度变直或侧弯。Schmorl 结节表现为椎体上或下面的圆形或半圆形凹陷,其边缘有硬化线,常对称见于相邻椎体的上、下面且常累及数个椎体。
 
(2)CT检查 

根据椎间盘变形的程度,分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3种,以椎间盘突出最为严重,其CT直接征象是:椎间盘后缘变形,有局限性突出,其内可有钙化。间接征象是:①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两侧硬膜外间隙不对称。②硬膜囊受压变形和移位。③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3)MRI检查 

能很好地显示各部位椎间盘突出的图像,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的最好方法。在矢状面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向后方或侧后方伸出;横断面上突出的椎间盘局限突出于椎体后缘;可见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和神经根鞘受压图像。
 
4.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X线表现 

①发病后2周内,可见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分界模糊等。②发病2周后可见骨改变,开始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骨质疏松,进一步出现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模糊;骨质破坏逐渐向骨干延伸,小的破坏区可融合形成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受到破坏,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新生骨广泛时可形成包壳;骨皮质供血障碍时可发生骨质坏死,出现沿骨长轴形成的长条形死骨,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2)CT表现 

能较清楚地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以及骨破坏和死骨,尤其有助于发现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的破坏区和死骨。
 
(3)MRI检查 

对显示骨髓腔内改变和软组织感染优于平片和CT。
 
5.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1)X线表现 

X线可见明显的修复,即在骨破坏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膜的新生骨增厚,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状,外缘呈花边状;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密度增高,甚至骨髓腔发生闭塞;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
 
(2)CT表现 

与X线表现相似,并容易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死骨。
 
6.骨关节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儿童和青年多见,发病部位以椎体、骺和干骺端为多,X线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部分可出现冷脓肿。
 
(1)长骨结核 

①好发于骺和干骺端。X线早期可见骨质疏松;在骨松质中可见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之为“泥沙”状死骨;骨膜反应轻微;病变发展易破坏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但很少向骨干发展。②CT检查可显示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内部可见高密度的小斑片状死骨影,病变周围软组织发生结核性脓肿,密度低于肌肉。
 
(2)关节结核 

分为继发于骺、干骺端结核的骨型关节结核和结核菌经血行累及关节滑膜的滑膜型结核。①骨型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较为明显,即在原有病变征象的基础上,又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等。滑膜型结核以髋关节和膝关节较为常见,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周围骨骼骨质疏松;病变进展侵人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时,X线可见关节面及邻近骨质模糊及有虫蚀样不规则破坏,这种破坏多在关节边缘,而且上下两端相对应存在;晚期发生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关节强直。②CT检查可见肿胀的关节囊、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囊内积液,骨关节面毛糙,可见虫蚀样骨质缺损;关节周围冷脓肿密度较低,注射对比剂后可见边缘强化。③MRI检查:滑膜型结核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依据病变组织密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信号。

(3)脊椎结核 

好发于腰椎,可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①X线表现:病变椎体骨松质破坏,发生塌陷变形或呈楔形变,椎间隙变窄或消失,严重时椎体互相嵌人融合而难以分辨;病变椎体旁因大量坏死物质流人而形成冷脓肿,表现为病变椎体旁软组织梭形肿胀,边缘清楚;病变部位脊柱后突畸形。②CT对显示椎体及其附件的骨质破坏、死骨、冷脓肿均优于平片。③MRI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椎管内病变的显示优于平片和CT。
 
7.骨肿瘤 

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骨肿瘤在恶性骨肿瘤中最为常见。原发性骨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骨肿瘤,还可帮助鉴别肿瘤的良恶以及是原发还是转移。一般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躯干骨与四肢近侧骨的近端。原发性骨肿瘤多为单发,转移性骨肿瘤常为多发。良性骨肿瘤多无骨膜增生,恶性骨肿瘤常有骨膜增生,并且骨膜新生骨可被肿瘤破坏,形成恶性骨肿瘤的特征性X线表现一Codman 三角。

(1)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瘤)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以及桡骨远端多发,良性多见。

①X线平片:在长骨干骺端可见到偏侧性的膨胀性骨质破坏透亮区,边界清楚。多数病例破坏区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骨嵴,将破坏区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小房征,称为分房型;少数破坏区无骨嵴,称为溶骨型。当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环绕骨干出现软组织肿块影时,提示恶性骨巨细胞瘤。

②CT平扫可见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基本完整,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处多没有骨增生硬化带。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和骨化影。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