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小学学历,靠200元起家,集团年入1000亿,却不给儿子继承

 朱小鹿 2022-06-01 发布于湖北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他只有小学学历,用200元创业开米店。

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在66岁的时候,集团收入突破1000亿。

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集团更是一跃而起,跻身国际500强。

他就是王永庆,曾经是台湾最大的米商。

(王永庆)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湾台北县新店镇一个贫困地区,那里叫“情人谷”。

其实,原先王家在福建安溪,早些年那里穷困潦倒,农民根本无法生存。

老曾祖父去世后,老曾祖母许雪娘一人拉扯儿子长大,受尽流言蜚语。

最后,许雪娘忍无可忍,只好带着儿子背井离乡,来到台湾谋生,在情人谷安家落户。

由于王家祖祖辈辈都是种茶人,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干回老本行,在直潭开荒种茶。

此后,王家世世代代都以种茶为生。

只有祖父王添泉剑走偏锋,执意要上学读书。

有了一肚子墨水,王添泉便在当地开了一家私塾,教小孩子读书识字。

他天真地以为,知识能改变命运。

自己一定能依靠学问,带着王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足。

可当结婚成家后,他才发现,学再多都不及填饱肚子来得实在。

当时百姓普遍贫穷,手头的钱能够养活一家老小,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还有闲钱送孩子去读书?

王添泉收入少得可怜,难以养活一家人,妻儿跟着他,吃不好穿不暖。

他逐渐清醒过来,与其寒窗苦读十二年,还不如去种茶。

从此,他便下达祖训,王家人一律不准上学读书,必须老老实实种茶,谨记祖辈教诲。

没成想,这么一操作,王家非但没有富裕起来,反倒更加没落。

王添泉低估了学问,也高估了种茶收入。

种茶有季节限制,且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严重失衡,种茶人收入很少。

王永庆出生后,多了一张嘴吃饭,王家更是穷得叮当响。

于是,在茶叶淡季时,王永庆的父亲就去富人家做苦工,补贴家用。

但这种活不多,有时候穷人家想要找份苦工粗活,还得托人情走后门。

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王永庆的母亲詹祥只好拉下颜面,向邻居讨点米,回家做成一大锅稀粥。

说好听点是稀粥,其实稀得几乎不见米粒,只能尝出一丁点淡淡的粥味。

一到过年过节,那是王永庆最开心的时候。

只有那时候,他才能吃上一小块肉。

其余一年时间里,王家一日三餐都是喝稀饭。

但俗话说得好:勤快勤快,没饭有菜,只要肯做事,总能填饱肚子。

为了改善伙食,不至于顿顿稀粥,母亲开垦一块荒地,种菜种萝卜,自产自足。

每天,除了做家务活,母亲都要在菜地里忙活大半天。

母亲的辛苦,王永庆全看在眼里,主动为母亲分担家务。

喂猪种菜捡煤块,挑水做饭洗衣服,全都被王永庆承包。

家人们的鞋袜,都是王永庆亲手织的;炒菜的柴火,全是王永庆捡回来的。

不过,捡柴火可没那么简单,不仅靠运气,还得拼手速。

王家附近有一条双轨的台车道,每天台车都会驮着柴火和煤炭,从狮子山运往直潭镇。

早在台车到达直潭镇之前,人们就会拖家带口在车轨旁守株待兔。

台车一经过,行驶过程会有颠簸,就会掉下一些柴火、煤块。

这时,人们便一窝蜂上前捡。

稍微大块的煤,就拿去卖钱,零零碎碎的柴火就捡回去用。

王永庆虽然个子不高,但手脚灵活,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需要自行挑着水桶去水井打。

从王永庆6岁开始,他便担起了打水的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王永庆摸黑着出门,翻过一座小山岗,爬上一陡坡才到达水井处。

就这样,王永庆来来回回五六趟,等到家里的大水缸终于被填满,太阳才刚上来。

对王永庆来说,这些活不算太难,咬咬牙便能挺过去了,而读书却成了最难的事。

王永庆7岁那年,他吵嚷着读书。

祖父吃过没文化的亏,自然是同意他去上学的。

如果王永庆去上学了,那就意味着,王家不仅少了一个劳动力,每年还多支出一笔学费。

母亲要多养一头猪,才能勉强凑齐学费。

而且,当得知弟弟想上学,大姐被扰得心痒痒,也吵着要上学。

本来负担一个孩子的学费,就已经够费劲了;再承担一笔学费,岂不是要了他们家半条命?

考虑再三,王永庆毕竟是男孩子,是家里未来的顶梁柱。

父母只能忍痛割爱,送儿子去上学,将大女儿留在家里干活。

学费有着落了,可家里没钱给他买鞋和文具。

上学第一天,父亲将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再三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不可胡闹”。

王永庆光着脚丫,背着粗布巾扎成的书包,戴着竹叶做成的笠帽,可他却依旧乐得合不拢嘴。

每天,王永庆要徒步走3公里到河边,再坐两次船过河,下了船后再穿过一条小道,走10公里路才能到达学校。

虽然辛苦,可王永庆丝毫没有抱怨,能够读书,早就该偷着乐,哪还敢抱怨?

可这点幸福,在巨大的贫困面前,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王永庆上到三年级,父亲病倒,再也无法干重活。

而爷爷奶奶也年事已高,全家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母亲身上。

父亲倒下了,王永庆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给他找了份看牛的活。

王永庆只能一边上学,一边做工赚点外快。

虽然每个月只有5毛钱,但总比没有强。

看着妻儿这么操劳,自己堂堂男子汉却什么都干不了,王永庆的父亲开始埋怨自己。

有一天晚上,趁大家不注意,他随手拿起角落的粗绳,踉踉跄跄跑向茶场,准备在榕树上了结自己。

好在最后,王永庆及时赶到,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父亲,苦苦哀求他下来,才阻止悲剧发生。

那天,父亲被救下来了,可王永庆却被困在噩梦里,迟迟走不出来。

从那之后,王永庆再也无心学习,晚上要么睡不着,要么就被噩梦吓醒。

王永庆清醒地意识到,就目前而言,知识无法救己,只有兜里的钱才能决定一家人的命运。

1932年,小学毕业后,王永庆跟着小叔一起,到嘉义寻求出路。

学历不高,没有一技之长,王永庆只能在一家米店当学徒。

吃惯了糠咽菜,饿着肚子生活,如今却能泡在米堆里,王永庆开心得不得了。

一日三餐吃得饱,一个月还能领到4元工资,这工作算得上是肥差了。

当然,解决温饱问题,不是他此行的目的,他还有更大的“阴谋”。

他一边做工,一边琢磨老板如何经营米店。

他经常主动为老板做一些分外的事,表面上看这人很能干,其实王永庆钻着各种空子学习。

一年后,王永庆本事学到手了,立马拍拍屁股走人,自立门户开了一家米店。

王永庆东拼西凑才借到200元,租不起好地段,只好在偏僻的窄巷里盘下一间小店铺。

没有钱,也请不起伙计,虽说翻身当老板,可王永庆身兼数职,既当老板又当伙计。

最要命的是,作为米粮产生地,嘉义到处都是米店。

而且大家也只认准老字号,对于王永庆这种新店,大家往往瞧不上。

王永庆背着米袋,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家的米。

结果早上背出去的米,晚上仍旧原封不动背回来。

但吃惯苦头的王永庆,怎可能会被轻易打倒。

从这袋米里,他无意间找到突破口。

那时候,稻谷收割、加工技术落后,很容易参杂进不少小石子。

人们在做饭之前,往往要淘好几次米,非常麻烦。

王永庆不厌其烦,一点一点将大米里的杂物捡出来,再拿出去卖,省去消费者淘米的麻烦。

靠着这一招,王永庆成功打开了市场,生意红火。

王永庆趁热打铁,推出“送货上门”的服务,他的“送货上门”也与别人不太一样。

他不仅要将米送上门,还要帮忙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有旧米,他要将旧米淘出来,擦干净米缸,再将新米倒进去。

旧米覆盖在上面,方便人们先解决完旧米。

就这样,王永庆的米店一炮而红,甚至碾压同行,直接形成垄断的局面。

一年后,有了钱,王永庆腰板也挺直了不少。

王永庆便顺势将摊子铺开,把店铺搬至最繁华热闹的大街,店铺规模也比最初大好几倍。

1946年,他还在嘉义车站附近,建了一家碾米厂,规模说是当地最大的,也丝毫不夸张。

然而,正当他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王永庆却亲自将自己送进局里。

那天,他派人从中埔乡运一卡车稻谷到嘉义。

车刚停在碾米厂,还没来得及卸货,突然杀出两位工作人员。

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给王永庆戴了一顶高帽,违反相关条例,王永庆29天失去自由。

29天后,他们才查清楚,发现这是个大乌龙,这才饶了王永庆。

王永庆怨气冲天,正准备去跟他们讨回公道。

可他意外发现,他已经很幸运了,别人可没他这么走运。

而王永庆算得上是幸运儿,还能完好无损走出这铜墙铁壁。

他非常清楚,这次自己走运,逃过一劫,可下次是福是祸,不是他说了算。

大米生意虽然赚得不少,但终究是个烫手山芋。

他实在“无福消受”,只好果断放弃,另寻出路。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时怀特工程公司打算在台湾设立一座树脂加工厂,正愁找不到承办人。

对方一眼看中王永庆兜里的800万存款,立马打电话找他合作。

王永庆一口就答应了,“当时就像一只久经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

结果,没曾想,王永庆只是从这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1954年3月,福懋塑料工业股份公司成立。

结果,王永庆第一年生产的PVC粉全部卖不出去,积压在厂区内。

当时,台湾塑料生产产量低,且成本高。

市场又不认可国内的PVC粉,纷纷选择进口。

而由于固定成本会均摊到每一件产品,要想让固定成本降低,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产量。

于是,王永庆提出:

一是增加产量以摊薄成本;

二是向下游二、三次加工业拓展以消化中游原料。

可这一举措,遭到集体反对。

产品都卖不出去了,还要增加产量,他是不是脑子进水?

王永庆力排众议,顶着巨大压力,将日产量从4吨一下子提升至20吨。

为了消化增产的16吨PVC粉,王永庆筹建南亚公司。

没过多久,南亚公司营业额立马突破30亿元,赶超各大老字号企业,成为最大的民营企业。

在塑料市场站稳脚跟后,王永庆高调进军木材业。

当时,大多木材商只取木材主体,将剩余枝干全扔在山上。

放着这些枝干不用,人们又要大费周章进口纸浆。

这些枝干完全可以用来制造纸浆,加工成人造纤维,从而解决台湾天然棉供不应求的窘境。

这一想,王永庆就挖掘到两个商机,双管齐下,同时成立木材公司、化纤公司。

以此为基础,王永庆不断孵化其他企业,将自己的地盘越扩越大,越做越强。

1983年,集团收入超过1000亿元,旗下员工近4万人,成为台湾第一大企业集团。

1984年,集团更是跻身国际500强,67岁的王永庆出尽风头。

底盘稳了,王永庆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企图将品牌打出国门。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一片狼籍。

可就在这时,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大肆收购企业,疯狂吞并。

待危机消散,王永庆整顿企业,正好赶上首班车,一下子将濒临破产的企业整活了。

不得不说,王永庆这一招玩得可真绝。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能也是企业投资与开展扩建计划的适当时机。”

在经济不景气时,各个行业的投入成本低于旺季。

经济形势变化,往往遵循着一定的周期。

企业家可以趁这段停滞期,以低价收购破产企业,进行改善、整顿。

待整顿完毕,经济开始回暖,他们正好能先人一步,抢占空白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而且,淡季做生意,客源减少,商家必须降低成本,争取将一分钱花出一元的效果。

如果能熬过冬天,还愁夏天没有生意吗?

靠着“投机取巧”,王永庆事业蒸蒸日上,让业内人士敬佩不已。

可再厉害的爹,也抵不过一个会惹事的儿。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王永庆也开始操心接班人的事儿。

最开始,他的心仪人选是长子王文洋,王文洋年少有为,才华出众。

他17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之后还领取英国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他继续留在英国攻读研究生。

不到两年时间,就将光学物理硕士学位收入囊中。

在那里,他偶遇了老乡陈静文,两人恋爱结婚,一气呵成。

1993年,王文洋已经是台湾大学商学研究院的兼职教授,爱情事业双丰收,可谓春风得意。

结果,王教授的魅力无处安放,一时没兜住自己,踩了道德底线。

有一天,王文洋去拜访好友邱毅教授,结果偶遇了邱毅的学生吕安妮。

吕安妮身材苗条、性格温柔,一下子便深深吸引了王文洋。

几句交谈过后,吕安妮也拜倒在王教授的学识之下。

男有心女有意,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偷偷交往、约会。

王文洋将所有的柔情,全留给了年轻貌美的小女友。

他经常给她写情书,短短几行情话,便迷得对方神魂颠倒。

“我本不该爱你,可是你身上却有着某种强烈的东西吸引着我。

你说,我该如何羁绊住这颗心?因为它是爱你那么深,那么浓!” 

刚开始,两人还会碍于面子。

到后来或许王文洋爱意太汹涌,再也控制不住,两人高调秀恩爱。

为了博美人一笑,王文洋带着吕安妮去拍婚纱照。

照片里,两人穿着西装、婚纱,含情脉脉地抱在一起。

此时,原配陈静文早就被王文洋抛之脑后。

在男朋友的帮助下,吕安妮进入台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王文洋顺理成章成为她的指导老师。

王文洋原本以为,只要他演技天衣无缝,人前当好陈静文的丈夫,背后养个小女友,完全不成问题。

可他千算万算,什么都考虑进去了,唯独忘了他这小女友也不是善茬。

1995年,吕安妮准备考取博士。

当时博士考试,笔试成绩占比重,占75%,口试成绩占25%。

参加考试有18位考生,而吕安妮轻轻松松拿到了笔试第一。

一想到,负责口试考官是男朋友的好兄弟洪明洲,吕安妮便松了口气,没把口试当回事。

结果,口试成绩出来,吕安妮只有60分,倒数第一,与博士失之交臂。

吕安妮不甘心,一口咬定成绩有猫腻,执意要求王文洋为她申辩。

这事要是搁在普通的师生之间,导师为学生讨公道,这再正常不过了。

可偏偏他们关系非常“不普通”,王文洋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劝吕安妮算了。

可小女友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王文洋拗不过她,只好出面调解,求洪明洲“操作一下”。

洪明洲为人正直,一口回拒,吕安妮不肯罢休,直接投诉洪明洲等人。

为了增加胜算,吕安妮先下手为强,指控洪明洲对她有过不正常的行为。

经媒体炒作,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吕安妮与王文洋的丑闻也被曝光。

结果,还真让她歪打正着。

之后有两位女同学,也站出来指控洪明洲,洪明洲被剔除考官身份。

当然,事情的真相大家并不在意,大家更关心的是,台湾第一企业少主的丑闻。

迫于媒体压力,吕安妮站出来承认此事,王文洋依旧沉默不语。

王文洋是成功替女友“讨回公道”了,可他爹王永庆却倒大霉了。

三家上市公司股票应声大跌,股东纷纷找上门。

王永庆一边安抚股东情绪,一边消化丑闻的负面影响。

对于儿子的行为,王永庆恨铁不成钢。

当下要求立即免除王文洋在集团的所有职务,将他扫地出门。

王文洋不服,自己就是谈个恋爱,没有违反集团任何规章制度,父亲没有理由免他的职。

父子俩闹得很僵,谁也不让谁。

弟弟王永在明白,为了培养接班人,王永庆耗费了多大的心思。

他从中调解两人关系,最后父子俩各退一步。

王文洋登报道歉,检讨自己。

王永庆对儿子作出停职一年的处罚,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儿子靠不住了,王永庆只能另寻他法,他在集团内成立一个新的决策机构——行政中心。

集团所有重大决策,均需要6位委员集体讨论裁决,再交由王永庆兄弟俩定夺。

2006年,89岁的王永庆与弟弟一起宣布退休,王文渊当选集团总裁、王瑞华为副总裁。

王文渊是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瑞华是王永庆的女儿。

这样的人事安排,谁是集团新舵手,显而易见。

2008年6月,王永庆以身家68亿元,位居台湾第二富豪。

哪曾想,刚坐上富豪位置不久,4个月后,王永庆突发疾病去世,享年91岁。

王永庆这一路走来,满是坎坷,但他都挺过来了。

有人说,王永庆站对风口,才有如此的成就,这不可否认。

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他总能在每次危机背后看到商机。

听过一句话:“你不要浪费一场危机,那都是你成长的最佳时刻。”

当石油危机爆发,同行们全都收手,不敢轻举妄动。

可王永庆却抓住机会,趁机吞并其他企业。

那段时间,其他人忙着怨天尤人,收拾残局。

而王永庆正默默整顿企业,争取等经济形势变好时,一举打入市场。

人在低谷期,越需要努力。

如果只是沉溺在过去的失败,那你很快就会迎来下一个低谷,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我一直坚信一句至理名言:“上帝给你一把刀,是因为藏了一块蛋糕。”

当危机到来时,千万别着急找避风港,要在暴风雨里多站一会。

思考危机要教会你什么,在下次机遇来临之前,你能提早做好什么准备。

彼得·德鲁克说:“产生动乱时,最大的危险不是动乱本身,而是人们按照过去的逻辑行事。”

遇到危机时,最怕的就是,你执迷不悟,继续用昨日的大脑思考明日的出路。

危机来临,就是为了给你一个修正的机会,让你慢下来,复盘自我,以此找到下一次出发的方向。

没有所谓的低谷期,也没有所谓的危机,所有的艰难不过是为了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

如果你就此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铆足劲儿,继续努力提升自己,那就是上坡路。

我很喜欢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吧!就算不能赢回来,也要告诉别人,我努力过!

作者:朱小鹿&罗小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