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度(968-1041)字公量,原名玄,因避宋皇始祖玄朗讳改,史亦见记为盛元者。其家世居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商丘),曾祖珰任吴越国余杭县令后徙杭州。祖名讳史书中暂未查见,各地家谱记载不完全一致[1]。父豫,从钱俶归宋,官终尚书度支郎中,安徽铜陵天门镇仍存其墓。盛度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初补济阴尉,得拜参知政事,高知枢密院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盛度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胸怀社稷、心系苍生,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者至少有三:一是完善科举制度。宋初首倡恢复四科取士,在重视诗赋记诵的同时,一体推进教育、管理、军事、法律人才的选拔,“对士人的人生追求和社会时尚起着导向作用”,另在严密考试流程、细化评判标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二是改革盐法兴利。宋朝经济繁荣,号称“富宋”。其中盐利一直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盛度终其一生念兹在兹,并较早地提出运用商品经济思维和方法管理盐务。三是心系国防安全。北宋始终笼罩在北之契丹、西之党项的威胁下。盛度32岁跟随真宗驻跸大名,随即“奉使陕西,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复绘《河西陇右图》以献”,并多次上疏论边事、条边计,为安定边疆、巩固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又有中书、翰林二制集,惜今只有数量极少诗句、奏议留传。 收集整理散见于史、志、文、家乘等有关盛度的史料,系统梳理其生平事迹很有必要,这对研究北宋政治经济社会不无裨益。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11岁 盛度随父举家北迁京师开封。 《宋史》本传:父豫,从钱俶入朝,终尚书度支郎中。 《十国春秋》卷八十七·吴越十一·列传:盛豫,余杭人。事忠懿王(钱俶),授检校太傅。奉使于宋,由汴京归,人曰: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太祖皇帝时,(钱)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俶喜,益以器服珍奇为献,不可胜数。太祖曰:“此吾帑中物尔,何用献为!”太平兴国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扬州博物馆藏唐宋元墓志选辑》之盛仲孙墓志铭:盛氏之先,受氏于周,至汉乃易今姓,而为谯郡虞城人(注: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其后仕吴越钱氏,举国入朝。公曾王考实以幕府从留京师,遂为开封人。曾王考讳豫,官至度支郎中,赠太师、中书令。王考讳京,以工部侍郎致仕。考讳遵甫,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公讳仲孙,字公嗣。 《扬州博物馆藏唐宋元墓志选辑》之盛仲孙夫人刘氏墓志铭:维盛氏,世家宋之虞城,唐末徙余杭。有讳豫者,兴国初随吴越入朝,终度支郎中,生文肃公;文肃公之仲兄讳京,终工部侍郎,于吉州(注:指盛仲孙,夫人去世时其为朝请大夫、知吉州兼管内劝农事)为大父。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21岁 盛度父亲盛豫,偕兄南奔铜陵。 《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端拱元年春,(钱俶)徙封邓王。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暮],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 《嘉靖池州府志》《乾隆铜陵县志》《五松盛氏族谱》:端拱年间,尚亨(官名豫)与兄尚泰“南奔蔓延于池之铜陵”“爱铜陵山水之胜,遂卜居石洞(注:石洞耆即今天门镇)家焉”,卒葬石岭下,“与父均大墓至今完好”。
太宗端拱二年(己丑,989),22岁 三月,盛度参加殿试,赐进士及第。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壬寅,上御崇政殿,试合格举人,得陈尧叟、[张]知白、曾会、姚揆、苏奂、赵缜、张智、盛度等一百八十六人。赐宴,令两制、三馆文臣皆与。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丙午,赐新及第进士御制箴一首,勉以修身谨行,稽古效官之意。 四月,盛度入仕,初补济阴尉。 《宋会要辑稿补编》·进士:戊午,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陈尧叟、第二人曾会为光禄寺丞、直史馆;第三人姚揆为颍州团练推官,后数日,以揆恩命未优,改曹州观察推官。
[1]安徽多地记为“均”,江苏多地记为“刚武”,湖南多地记为“融”,浙江杭州有记“鲁”“美”、绍兴有记“晨”者。 【文章权属作者,转载敬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