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男孩偷钱被爸爸扒裤吊起用竹条抽打# 的词条冲上热搜。点开视频看到一个大约8,9岁的男孩,双手被捆绑、裤子扒下来,吊在树上被爸爸用竹条抽。原因是男孩偷钱,爸爸便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面对这样的一幕,大部分网友给出的评论是“比将来被别人打强!”、“现在打好过将来进局子”、“这顿打可能就会让这小子日后少一分机率走上歪路”。这几条评论的点赞量很高,一直排在评论区的最前面。我不知道这些点赞的人,是出于看热闹的心理,还是真正出于教育孩子的心理,总之,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正确的,大有一副“苦口婆心”的态度。我相信爸爸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教育的方式很偏激,且不说孩子吊起来后,是否会造成胳膊脱臼的现象,就扒掉裤子被人围观打这一现象,对孩子的心里就是一种伤害。视频中可以看到,孩子一边挨打,一边努力的把裤子提上去,而爸爸一边打,一边再次把裤子拔下来。一位网友评论说:“这样教育孩子问题真的很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实在是野蛮,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你一时教育他会听话,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他的三观,可能会留下很大的阴影,如果真的孩子心大我也不能说什么。”的确,偷钱行为是需要教育、制止的,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会造成两种极端,胆小的孩子因为被围观丢面子,再加上挨打,从此性格胆小、怯懦;胆大一些的则会出现“记吃不记打”的行为,从此三天一小偷五天一大偷。朋友王雨跟我分享过9岁儿子偷钱的行为,在孩子第五次发生这种行为后,王雨表示:真的很想从楼上跳下去。在孩子发生偷钱行为后,夫妻二人讲过道理,也狠狠的打过,但都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这一次甚至偷偷拿走1000块钱,并且花掉一大半!王雨家与上面那位父亲一样,在发现孩子偷钱的行为后,他们打过、骂过、也试着讲道理,但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别多想,问题就出在教育方式上,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打、骂、讲道理,都是一些父母的“教育”方法,但为何没有奏效呢?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说:孩子犯错,别忙着教训,了解孩子犯错的动机是首要任务。孩子偷钱的动机,自然就是为什么要偷钱?几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偷钱”的经历,无论是微博热搜,还是生活中的案例,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父母很苦恼,也很紧张,一旦发现孩子这种行为,就立马想办法制止。其实有时候,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偷”是什么意思,在他们的世界中,偷钱,可能与拿一件玩具出去玩是一样的概念。只是当这种行为触及到成人规则后,就被冠上“偷”的名号。孩子6、7岁的时候,会有一个购物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享受只配金钱的快乐,渴望着能够自己拿钱去买东西。但在大人的概念中,这么小的孩子是不具备使用金钱条件。“他们不认识金钱被骗了怎么办?”爸妈从自身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但却忽略他们的购物需求,又没有可以支配的零花钱,只能通过“偷拿”父母的钱实现金钱支配。楼下杜太太与先生忙事业,儿子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每个月杜太太都会给儿子留下1000元的零用钱,即便如此,孩子还是出现过几次偷钱的行为。起初,夫妻二人也是轮番上阵教育,没有办法的时候,找了一名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才知道,孩子并不缺零用钱,只是希望通过偷钱这样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想要改变孩子“偷钱”的行为,除了了解动机以外,父母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步:“偷”这个行为,在我们国家十分忌讳,好像只有哪个孩子出现“偷钱”行为,未来一定会变成一个没出息的坏孩子,想到这些父母也会觉得这种行为非常不耻,认为孩子丢人。于是为了制止这种行为,一定要好好教育一番,打是最快制止的办法,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其实,孩子偷钱这个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或者身边的人赋予孩子“小偷”这个称号。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把偷钱当做是孩子调皮,用篮球砸碎邻居的玻璃这种情况,是不是会更好引导一些?从我家哥哥小学开始,我便会在抽屉里备用一些零花钱,5块或者10块,这是一周的零花钱。明确告诉孩子,可以拿去买一些需要的东西,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讲明。一方面是给他支配金钱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孩子金钱规划能力。一般在上小学后,孩子对金钱有了一定的认知,也需要零花钱去购买一些需要的东西,比如小零食。如果怕孩子大手大脚,可以控制数额,但不能不给。不给,会滋生孩子对金钱的渴望,面对金钱的诱惑与父母的控制,“偷”就成了孩子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了。所以,想要孩子不存在偷钱的行为,就一定要给他支配金钱的权利。其实,当代孩子缺少的是财商的教育。他们在父母的庇佑中成长,很少懂得金钱的意义,因此才会出现偷钱、乱花钱等行为。而让孩子学习赚钱,不仅是培养财商的好办法,也是制止偷钱行为的办法。比如,做家务挣零花钱,洗碗5毛,叠衣服1块,扫地5毛等,用劳动来换取相应的报酬。一方面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挣来零花钱,但有了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钱,自然就不会出现“偷钱”行为。当孩子出现“偷钱”行为时,父母的解决方式是决定孩子是否出现下一次的关键。打骂一顿太重,讲讲大道理又太轻。只有给了他们足够的爱、自由与安全感,才能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面对孩子偷钱,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打骂,这样的教育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性格等方面。了解动机、想好对应办法才是上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