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入夏以来,天热难熬,看来上半年的户外活动也要停歇了。 这一次的活动,为弥补上周华顶活动的遗憾而推出的。其实活动当天的天气预报也不是很“美妙”,但想着古道行相对比较休闲,雨中撑伞徒步或许也别有一番滋味。 走得是永嘉黄南的碧油坑村至林坑古村的古道路线,报名22人,最终21人参与。 贰 5.17清晨,坐上老伙计林师傅的中巴,一路高速至仙居下,转S223至永嘉黄南乡的碧油坑村盘山路边的瀑布下。停车,徒步开始。 一段陡峭的石级台阶走得趔趄,幸亏天气还算不错,有些小雨,倒也驱散了不少闷热感。 一爬回到盘山路,根据攻略里的提示,沿盘山路往回走两百米左右,这里是欣赏山路“几道拐”风情的一个比较好的角度。 回走,很快就到了碧油坑村口,这里是此行风光最美的地方了。一座名为“烟雨亭”的六角石亭伫立在崖边,亭檐各卧一条龙,坐拥青山,尽揽风光。亭侧崖边两村妇正在早锻炼,抖手抖脚的,自得其乐。见到我们的到来,嘘寒问暖甚是热情。 一座单拱石桥勾连峡谷两岸,桥内是一汪清幽的潭水,桥外则断崖千仞。潭水从桥拱下咆哮溢出,在巉岩间辗转飞泻,形成一道声势壮观的瀑布。 风景如此悦目,众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赶紧请那位好客的农妇充当了我们的摄影师,在桥头先来一张全家福。 欣赏瀑布最佳的位置,应该位于对面山的崖上,亭台俱全。目测尚有一些距离,先一路赏景慢慢游玩过去,不想留下一丝的遗憾。 过桥往潭边走。潭水澄碧如翠,周边古树参天,岸边依势修筑了游步道,若是在村里小住,每日环游在潭边,倒也惬意。潭尽处,山间沟壑里的流水潺潺灌注,也给下游的飞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水源。沟壑上正在修建观景长廊发展乡村旅游,或许来年重游,这里又将会是一幅全新的景象。人气旺了,绿水青山也肯定会变成“金山银山”啊。 在岸上侧边,坐落着一座崭新仿古的重檐小庙,飞檐走角、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庙名“陈伍侯王殿”,可能供奉的是碧油坑村的陈姓开山先祖吧。有缘至此,队伍中有两名陈姓的队友也入内恭敬的拜了拜,或许追溯至五百年前,他们也是一家哦! 从庙后方往山崖边观景平台走。路边一根杉树被前不久的“利奇马”台风连根拔起,倒在了地上。直径巨大的树干卧躺在地上,宛如一座天然的木桥,而树盖和粗大的根部仿佛就是那遥遥相对的桥墩。 不安分的我们见猎心喜,纷纷的爬到了“桥”上,各种姿势摆起来,走走独木桥,合个影留个念。户外就是这样,有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才会有完美的行程。 告别木“桥”,往山崖方向稍走几步,豁然开朗。山势连绵青葱叠翠,一派绿意盎然;一汪水库就镶嵌在山间谷底,水浅成潭,惟余几块润如翡玉的小水面;而那进村的盘山路就宛如游龙,蜿蜒在这青山绿水中。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循声回看刚才经过的石桥石亭方向,一泻千丈的那道瀑布悬挂在嶙峋的崖壁上,声若洪钟、身如白练绸缎,瀑水与凸出的崖石相激,缥缈在山间似雨似雾,端是曼妙。 不停游走,寻不同的角度去摄取瀑布的各种妖娆身姿。近景、远景、透视,都别有一番韵味。 瀑布如斯,来来来,我们先复习一些经典的诗句,来加深我们此刻的感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隐现数折蓄精锐,失势一落如奔雷”、“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古人的溢美之词,都对这瀑布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更让我们意外惊喜的是,就在我们准备回走的时候,那位刚才帮我们摄影的热情村妇,竟然下到堤坝上,打开了泄洪阀门。瞬间,原先已觉声势浩大的瀑布化身为二,如白练,似游龙。流水的激增,更显壮观,用清诗人袁枚的话形容就是,“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优美的风光,好客的村民,意外的惊喜,让我们幸福至极,不虚此行啊。 ![]() ![]() ![]() ![]() 返回到村中,从村尾古道上行往林坑方向走。古道口的一颗奇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粗大的树干,目测要四五人才能合围。 大树内部虽中空,但枝繁叶茂生命力依然旺盛。树心里,竟然无中生有的长出了一棵粗壮虬劲的红豆杉,与大树纠缠在一起,端是神奇。或许,它们前世是一对被世俗无情拆分的恋人,今世却化身为情侣树中树,一生一世的相拥白首吧! 告别这神奇的情侣树,沿古道前行。古道少有人走,杂草丛生,青苔覆面,加上雨后的路有些湿滑,只能小心翼翼的行走。 此时,下起了毛毛细雨,但撑着伞在山间古道上畅游,倒也别有一番韵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古道”风,那一色的葱郁山郭让人精神气爽,路边偶有一枝独秀的野花更让人驻足留念。 叁 一路西游慢品,领略这山间秀色,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半山坳的平坑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虽没有耀眼的丛丛鲜花,但眼前青山环抱中,梯田层垒阡陌纵横,田中水波荡漾秧苗嫩绿,梯田边缘几间黄土外墙的老屋坐落,山园中竹篱笆清幽,一切静谧的宛如世外桃源,美好的让人沉醉。 然而,队伍后面的一声尖叫,打破了这方静谧。只见“秋水”上蹿下跳不时的惊叫,似乎吓得都要哭了起来。原来一条粗大的山蚂蟥叮在小腿上,袜子都被血给染红了。 “水之境”上前帮助除掉了这条蚂蟥后,“秋水”的心情稍微平静。结果俯首寻觅间,一不小心在鞋子的表面、袜子里又发现了好多条黑乎乎的小东西,又是吓得连连跺脚。 众人也纷纷查看自己的腿上、鞋面,也都发现了这邪恶的吸血“狂魔”。男同胞们毕竟大多在儿时插秧割稻的田园经历过蚂蟥,倒也坦然面对。而女同胞们则对这蠕动的冷些动物天生就有某种恐惧,于是在一片“鬼哭狼嚎”、“鸡飞狗跳”中,手忙脚乱的开启了扫“蟥”除恶行动。 好多人的腿上都被叮出了血。尖叫声也把本来兴高采烈,也不知蚂蟥为何物的“燕燕”十岁的儿子吓得哭喊了起来。蚂蟥的横行,连连的尖叫,让众人游玩的心思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浑身鸡皮圪塔的惊恐之色,心急如焚,只想快点走出这片“蚂蟥之灾”的山野。 其实从平坑至林坑山道上的景色也是不错的。可惜大伙儿急于下撤,只好遗憾错过。雨中的古道湿滑难行,而上周华顶弄湿了登山鞋,今天以为休闲古道行,只随便穿了双跑步鞋,结果在路上又打雨伞有拍照,大意滑到了两次,马失前蹄啊! 颤颤巍巍、小心翼翼,一路还不时的从鞋子上揪掉了无数条猖獗的蚂蟥,直到林坑古村,扫“蟥”打非行动才宣告结束。但在林坑农家乐吃饭时,“晨曦里”仍被可恶的蚂蟥骚扰,鞋中竟然还躲着几条细小的蚂蟥。 肆 黄南林坑我已来过好多次了,在群山掩映、绿水环绕中,青砖黑瓦的木屋错落有致。 老屋虽只是普通的山间民居,但村落房子依山势和溪流而建,石桥廊桥座座,古色古香;家家户户都修缮一新,房前屋后栽植了各式鲜花,颇有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象。 这里淳朴安详,这里恬静自然,这里炊烟袅袅,这里鸡犬相闻,颇有一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更是个适合发呆的一处静谧之所。 伍 在林坑“腐败”后,时间尚早,于是顺路在S223路边的门口山自然村走走。 从林坑驱车至门口山,车程也就七八分钟。以前开车走S223经过这里时,总能看到头顶山坡上有一片巨石群,却总是擦肩而过,这次决然不能再错过了。 从山脚的石级上去,不到十分钟。村子虽小,但风光却是相当别致。 在村前不远处山岗上,簇拥着一堆壮观的石景群。一根石柱冲天耸峙,这便是以前在路上看到的景观了。 ![]() ![]() ![]() ![]() 而要走到石柱前,只能低头侧身从石缝隙间辗转穿行。这种体验别有一番味道。上到山岗上,石群全景就映入眼帘了。石柱的雄奇,石背的宽广,还有一棵扎根在石群缝隙中虬枝苍劲的青松。 回望村庄,门口山村很小,目前也只剩一户人家了。 在几棵参天的苦槠树掩映中,几间老屋有些破败不堪。若是修缮一番,倒也是一个适合隐居养老的好地方。 穿过老房子往后院走,曲径通幽处有座小庙。站在庙前的天然石背观景台上眺望,青山葱翠,篁竹摇曳,也颇有意境。 心满意足,从门口山下来,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这是一次精美如画的旅行,古道、古村、山色之美,让人难忘。这也是一次让人尖叫连连的驴行,平坑村古道上蚂蟥的肆虐,将在各人的记忆中永远铭记。 天天越来越热,蛇虫越来越多,上半年户外爬山的机会不多了,让我们下半年再续。 ——小卒不过河 写于2020.5.19 后记 这一次几乎是上半年的收山之作了,却是一次有些过程惊心动魄,但结果完美的驴行。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的活动收上了三篇佳作: 另外,回来的晚上,在群里闲聊时,全程没有被蚂蟥叮咬、也没有摔跤的水之境也调侃大伙,“雅兴”大作,现记录供大伙欣赏: 今天除却了我,还有无第二人没有亲大地母亲的屁股 + 没向蚂蟥交血租的,起码一个有占之,有的甚至二者皆曾多数,断然没有的估摸着別无笫二人吧,哈哈哈! 难怪连蛇修都要在道途中向我点头鞠躬,以表敬意,枉我沿途还一旦风吹草动,皆杯弓蛇影的,有亏于蛇嫌矣!现细忆琢磨,原来蛇修道行已达未卜先知之境,不易也,愿其早日蛇尽化龙腾渊,遨游于天地。 ![]() 行 2020户外之旅 爱生活、爱户外、爱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