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遗世独立的诗意小山村︱“村”游临海尤溪坪坑村

 行行摄色户外 2022-06-01 发布于浙江

从沙滩村出来,跟着导航往山里开,目的地是位于山那边临海市尤溪镇的坪坑村。

此图来源@临海旅游

坪坑村,处于括苍山南麓海拔880米的纺车岩主山脉元堂龙潭脚下,是临海著名的江南大峡谷源头。村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末期,至今保存较为完善,重檐廊屋、小桥流水、竹林相拥,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

我前不久曾来寻找过,可惜被导航一误再误,未能得尝夙愿。后来仔细的研究地图后才发现,坐标应为“平坑村”,一“土”之差,谬之十里啊。这次再访,应不会错了。

从屿头田料村趁山路往尤溪,一路行驶在深山密林里。山路虽然蜿蜒狭窄,但路基甚好,均为水泥路。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途中也几乎少有会车,颇有独拥整片山水之感,开得惬意。如此大山深处,竟然还存在不少小村庄,他们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而路道竟这么好,村村能通公路,真的要感谢当下的好政策。

一路车游,直到红岩脚水库边岔路口,左行灰坑,右行上山去往坪坑村。坪,应该含有山间平地的意思;坑,则意味着村子的偏僻和封闭。

果然,直到水泥路的尽头,有些犹豫时,柳暗花明。就在路下方,一高一低的两块山谷平地中,坪坑村的房屋依地势分别聚集成上下谷地的两个部落。

村中,新房子不多,大多是石墙木构黑瓦的老屋。村中年轻人都到外面打拼奋斗了,惟有难舍故土的老者生活,一切仿佛都慢慢的走进岁月里,与时光同老,遗世独立、宁静而孤寂。

据说开山先祖戴允祥,只因为他梦中的一句“栅下坪坑里,一株毛竹红到底”,而特从城西张家渡黄家寮迁居至此。别看村子偏僻一隅,远离尘世,但正因如此,在日寇入侵年代,为躲避日机轰炸,临海县政府还曾驻扎于此隐蔽办公。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更有百多位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投身于此,也让这方水土拥有了一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下到谷中,上下两个村居以一条S型山溪相连,相距约有四五百米。南方的农村都喜欢依山傍水的构建村居,水的缓缓流淌,让村子更有活力,就像是一条血液不停循环的脉络。山溪既勾连了村的上下,也给这村带来了浓郁的灵气。


南方多水系,大多古村似乎与桥都不可割舍,无论是深山僻壤,还是平原泽野。这不,古驿道上,一座形状优美的石拱桥跨坐与溪上,如虹似弯月。不宽的石驿道便是串联村落上下民众的“康庄大道了”。此刻,脑海里不自觉的浮现一句古诗,“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诗中渲染的意境在这石桥处完美的得以体现。


过桥,先去探访处于上游的村居。驿道幽幽,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四面环山的谷中坡地上,村庄房屋临溪而居,依山势而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眺还真有点布达拉宫的味道。


村中颇为古朴,虽偶尔夹杂着一些一些二十世纪末新建的水泥瓦房,不过大多还是老房。石径、砖石墙、黑瓦木屋,让人恍惚穿越了几个时代;房前屋后青草幽幽,古朴安详、依然如初。

村中已鲜见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他们,都跑各个城市打拼去了,很多砖木结构的老房早已人去楼空。年久失修的房子,门前屋后的道地上杂草滋生肆虐,很多房子也开始颓败欲倾了。若再不及时修缮打理,过不了几年,这里的老房子都将结束使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行走在村中曲折蜿蜒的巷道中,寻找着一些自认风景独特的角度。此时时间已是正午了,村中的有些老人也已经开始休息了。在转悠时,一位老人悠闲恬然的在屋边廊下的躺椅上酣睡正香。斑驳的石墙、古旧的木屋、入寐的老者,让本就宁静的古村变得愈发的静谧。

从上部的村落下来,走过古石拱桥,穿过菜园,下端村庄风格似乎变了个样,房屋都是一排连栋的,依着地势而居,都是七八间甚至十多间的二层楼。房屋的墙体大多以卵石或青砖筑成,檐角青瓦起势略微飞翘,呈现的是台州典型的山地重檐式廊房建筑。


首先走进去的竟然是一座长条形的小四合院。院中廊下,两老者正在休息,于是凑上去闲聊,相谈甚欢。从老者的言语中,捕捉到了对村子保护和开发的憧憬和紧迫感,也感觉他们心中对老村渐渐颓败的深深忧虑。这不,走出四合院,前方一座大宅子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让人唏嘘不已。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两老者的守候与眷念,也是所有当下国人共同的生活愿景。或许村中的那座取名为“守望文化馆”的文化礼堂寓意正是源于此吧。

“守望文化馆”,是一排廊式民房改建而成,处于村前侧的高地上。整个礼堂建筑面积较大,划分了农耕馆、民俗馆、展览馆、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等区域。馆中收集保存了很多的农村劳作生活的工具,很多的老物件已经在许多农村也不常见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墙上裱挂了许多摄影师在坪坑村采风的优美风景照,这让我们的寻访游览有了追寻的目标。

看着一幅幅精心创作的作品,晨霭、夕照,春色、秋景,老屋、古桥,竹林、小溪,最美的坪坑村、诗意般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让人流连忘返。夏日下的我们尚感叹老村的美景撩人,何况这些拍摄于特定时段的风景。看着一幅幅优美的风光照,有一种按图索骥的冲动。

农村的人是相当好客的。看到我们的到来,一位村民连忙疾步赶来,嘘寒问暖、沏茶倒水,非常热情。本准备随便看看的,盛情难却,于是按耐住行色匆匆匆匆的脚步,和好客村民放怀畅聊,也希望能从他的口中获取坪坑村更多的讯息。

几壶茶后,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满满的感动,告别热心的村民,根据他的指引,沿着小溪边的石路往村前的显应庙走去。因为根据摄影师的视角,那里的庙前有座石桥,特别的镜头感。



行走在青山簇拥、竹林荡漾下的房子,溪上石桥如虹,桥下溪水潺潺,田园中不知名的花儿成片成片如浪般的绽放着,满目的金黄灿烂,衬映着不远处的古朴老房子。

除了溪水的汩汩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把一切的古朴之色、乡野之美刻画在画布上一样,那么的幽静,又那么的鲜活。遗世独立、超凡脱俗,或许正是坪坑村的最美写照。

景色如斯,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源生活,诗如人生啊!五柳先生啊,来坪坑村吧,这里不就是先生诗中描绘幻想的桃花源啊!

依依不舍的告别坪坑村,途中又寻访了一番有着无蚊村美誉的灰坑古村,以及江南大峡谷漂流景区。景色的魅力势不可挡,直到饥肠辘辘了,才赶到了以农家乐著称的下涨村。下午两点左右,才美美地吃上了一餐热腾腾的农家饭菜。

饭后,感觉游兴未尽,又带着黄老师重游了一番上次误打误撞的竹家山村,方心满意足的结束一天游程回家。

这真是一趟充满诗意的旅程,收获满满的一天。不知下一站的古村行,又将是何时?又会是哪里?

——小卒不过河 

游于2020.6.17/记于2020.7.20

古樟、宋庙、民国风的老街︱路游黄岩屿头乡沙滩村
寻找老宅、道地和宗族文化︱三门横渡镇东屏古村半日游
“村”游胜坑村-岙陈村-岭根村︱山水、老屋、乡愁
东乡文化第一村——孔坵村︱山水、老屋、乡愁(四)
小桥流水人家的仙人桥村︱山水、老屋、乡愁(三)
 立夏的茶辽村︱山水、老屋、乡愁(二)
● 不期而遇的竹家山︱山水、老屋、乡愁(一)
● “柿”逢其时︱赏天台西山头的漫山柿香(2018.10.6)
● 秀山丽水︱寻访石头秘境——缙云岩下村
● 秀山丽水︱寻访桃花源——松阳古村行(一)
● 秀山丽水︱寻访桃花源——松阳古村行(二)
● 行行摄色︱“台州人免费游台州”之仙居皤滩古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