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下浦桥和三洞桥

 行行摄色户外 2022-06-01 发布于浙江

高桥下浦桥

2022年3月4日,正好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老话说,从此日起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昨晚一场大雨过后,早上起床阳光似乎有些要突破重围的样子。这段时间,工作强度之大,压抑的都几乎喘不过气来,于是决定趁着上午有闲,出去走走,缓缓精神。

不赶远,就附近走走,往黄岩高桥街道的杏林村,寻找期待已久的下浦桥。

下浦桥,在宋《嘉定赤城志》、明《万历黄岩县志》均有记载,但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也有传为下浦桥人胡哲义始建。胡哲义,字景方,宋宝佑元年(1253)进士,出山阴令。积善行德,造桥修路,便是那个年代感动社会的风云人物了。

下浦桥,用百度地图是搜不到的。而换成高德,直接就能导航到桥边。

下车,一眼就被这优美的桥形所吸引。小河上,一桥东北通西南走向斜跨在小河上。用条石砌筑成的三个拱券,两小一大,如儿时打的那高高跃起的水漂一般,形状特别优美。

桥两头岸边,均有各时期立的文保碑记。早在上世纪的85年,就被列为原黄岩县的文保单位了。在2007年,提格升为市文保单位。

下浦桥长25米,宽2.5米,桥面不是寻常的单弧状,而是根据拱券之势折成三折,形制与城西西江上的五洞桥相似。

桥面两侧各有14根望柱,中间栏板相接。望柱上端雕塑着仰覆莲的造型,桥中心两侧的栏板上则雕有八仙与花朵等图案,线条粗犷而古朴,韵味十足。不过年代久远,斑驳不堪,石刻均已有些模糊不清了。

石桥的老去是必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古道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行车所需,被十多米外的一座平坦的水泥平桥所取代。

桥北侧尚存一爿破败的老路廊,顽强地见证着石桥的兴衰。那青瓦覆顶木石构建的残存路廊墙壁上,依稀还能见到上个世纪的一些印记。看它岌岌可危的样子,再不维修可能就要湮没在记忆里了。

虽只是依偎在民房边的一爿路廊,但遥想路道简陋的几百多年前,这里可是黄乐捷径古驿道(黄岩、乐清)上的一处要津。来往过客必经的桥头路廊,记录下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据说在没有通桥之前,这里仅靠摆渡出行。自从桥建成后,黄乐捷径自县城出大南门,直奔乐清,便捷了许多。

来往过客舟船劳顿后,经此地时必定会歇上一歇,喝口茶聊个天什么的。忙碌中难得有那么一刻的放松,嘈杂中透露着一丝丝对生活的希冀。

你看,路廊屋顶的黑瓦上,无意掉落在上边的多肉也已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了。很想去攀一枝回去培植,或许这属外来物种的多肉也蕴含了对石桥的无数记忆,能让人阅读出昔日行走匆匆的丝丝烟火味。

路廊侧里有关帝庙。关老爷可是可是纵横佛儒道三派的跨界名人,在佛教为“迦蓝菩萨”,在道教为“武圣帝” ,在儒教为“关圣帝”。不过庙里佛龛上空空如也,原本供塑的关帝老爷也被移驾到桥南的祝梁庙了。

老路廊,关帝庙,祝梁庙,估计都与下浦桥的建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因桥聚,庙因桥兴。一座桥,就是一则则故事的源头;一座桥,就是一个时代的载体;一座桥,更是一部历史最好的直白和回忆。

走进桥南的祝梁庙。庙被一些工坊民居所包围着,麻雀虽小,但各类佛殿也有好几座。

庙明显重新粉刷过,雕梁画栋焕然一新。天花板或藻井上均都是一幅幅崭新的彩绘图案。或是瑞兽祥禽,或是花鸟古器,或是传说中的菩萨神仙,抑或是古代著名的人物故事,如济公、王羲之、秦琼等。不谈画工的精湛与否,起码这些画秉承着人文传统,传递着浓浓的文化韵味。

庙中,有老者七八个,有在虔诚敬香的,有抄写佛碟的,也有端坐一起闲聊的。在农村,一座庙,就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之所,更是老年人晚年悠闲生活的最佳之地。

老者们谈论甚欢,于是也上去唠嗑了几句。从其中一位八十高龄的老者口中获得了关于下浦桥和祝梁庙的一些历史。

一座庙,那是一方人的心安;一座桥,那是几代人的回忆。祝梁庙大罗宝殿门口的那副楹联便是最好注脚:岁月峥嵘,祝梁庙十二宝界登列古观;时代沧桑,下浦桥见证历史举为文物。

古桥是有灵魂的,不仅给予乡人行路的方便,更如人身上的血脉,把乡土风情一代代的传递了下去。

当我离开时,这几位老者竟激烈地谈论起当下的俄乌战争。遥远地方的水深火热和这里的恬然安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庙里佛音喃喃香火袅绕,庙外石桥岁月静好,桥下河水缓缓流淌,外界的喧闹到了这里也变得岁月静好。

三洞桥

看看时间尚早,决定去不远处的西城街道羽村走走,找找那里的一座三洞桥。

对于三洞桥,诗人木兮曾这样描述:“隐隐飞桥隔野烟,西建河边问流年。三洞古津今何在?橘林深处水云间。”三洞桥位于高桥石牛渡与西城羽村、倪桥金三村接壤的西建河上。

史料记载:三洞桥是黄岩旧时“南通温郡,西达仙居”古驿道之要道。始建宋,现存的石桥乃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僧道正与乡绅潘贵龙集资重建而成。

车至桥南的一排待拆迁的农房前。

一座老旧欲倾的木结构老路廊夹在杂乱的民房间,廊下侧边堆满了杂物,路廊显得寂寥颓废毫无生气。

穿过路廊,桥就在眼前。桥边尚有几间木结构的老房,傍桥邻水,这在早年可是这条古驿道位置最显赫的地方了。

三洞桥,据说是下浦桥的姊妹桥,但其实形制却有区别。三洞桥桥下三拱,桥面却成一弧,跨度达25米,宽3.3米,弧顶高达7.2

米,气势恢宏。



走上桥端,习惯性的细数这踏步,两边都26级左右的样子。桥栏亦是望柱与栏板交替,两边各12根望柱。望柱上端也是以仰覆莲造型的雕塑为主。桥心的栏板上雕刻有荷莲、狮子、鸟兽等图案。

其中一根较大的望柱上,隐约刻着字,太过斑驳不好辨认,似乎是记录着石桥的建造年代和资助造桥的人。

最为特殊的是桥面的中心,铺有一块雕刻着莲瓣状花朵的石板,内圆外方的石板雕刻,暗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

早年这桥周边应都是橘园,古道就蜿蜒在绿意盎然的橘园里。可以想象,古道古桥,潺潺小河,与挂满金黄果子的橘树相映成趣。

新城区的建设已蔓延到羽村及周边村庄,只有邻近河处尚存着部分菜地橘园,而稍远处已是高楼林立,并有逐渐吞噬这片园地的迹象。

桥北侧边上,有一座废弃已久的农用抽水泵站点,但只余一截如同大炮一样锈迹斑斑的铁管还在默默呜咽。大部分的田园成了城市街道,这些石板砌筑的水渠许久无人问津,早已破败倒塌,大部分也被杂草土块所埋没了。

有河必有埠头。远处一处埠头上,有几位妇女正在洗着衣服。在早年没有自来水的农村,河就是人们生活最重要的一处地方。还记得我年幼时的老家也临河,清澈的河水,鱼儿繁多。河面上来往忙碌的货船不时穿梭。夏天,河浅滩边一群光着屁股蛋儿的小屁孩在戏着水,打打水漂或者用自制的钓竿钓钓鱼……童年的这些快乐,是现在捧着手机游戏玩的孩子们所不能比拟的。可是,这一切只停留在记忆中,再也回不来了。

现在的内河,已渐渐失去了航运的作用。河水比起当年,水质也早已没有当年的那般清澈了。而石桥依然散发着悠悠古韵,河水依然向东流淌不息,但一切都回不去了。

经济越繁华,一些老的不适宜当下的东西越来越被人所淡忘和遗弃。或许,当这四周阡陌交通纵横、高楼大厦林立之时,石桥也将渐没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淡出人们的视线,慢慢地也就只成了一座铭刻历史记忆的纪念碑。

或许,只有后来的城市人在茶余饭后散步至此时,方会发现,“哦,这里竟然还有一座漂亮的古桥啊!”

● 沈岙青龙桥,圣旨两道半
● 寻访鉴洋湖镇锁桥
● 山如美酒,倾杯三巡方知其韵|记行行摄色的天台九遮山之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