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六一快乐

 卧仙书斋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孩子:六一快乐

王燕

因为你  六月更温暖

六月一日的向日葵

在阳光明媚的六月

在快乐成长的每一天

欢乐  童稚的话语

天使纯净的微笑

转眼,跌跌撞撞的学步

快乐如风

天真的眼眸向天边

顽皮,好奇,快乐

是你的名片

今天属于你

属于健康幸福快乐的童年

真正的主角

如向日葵般灿烂

作者:王燕,自贡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童年

力扬

儿时淘气儿时疯,

赤脚裸衣度夏冬。

捉鱼掏鸟打沙仗,

梦想腾云孙悟空。

作者:力扬,威远县作家协会会员

肩头的鸟

素心

我的肩膀停着一只鸟

它陪我

走过空山

听阵阵松涛

有林间的松果散落

我不敢抬肩

它在幸福地安睡

梦里

明月绕过枝桠

芒苇也在风中沉默

作者:罗翠英,威远县作家协会会员

灵感来源——以罗翠英诗歌《肩头的鸟》为例

杨俊德

灵感就是感性思维过程的结果被理性思维过程捕获后形成的解决问题思路。人的思维在未经语言中枢符号化解释前称为直觉(感性)思维,直觉思维被大脑语言中枢符号化解释(转化)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一旦理性思维捕获直觉思维,灵感就突然出现了。

郭沫若说的“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所以,灵感是一首诗歌的意趣根源,往往诗歌的灵感来源就体现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下面,以罗翠英的诗歌《肩头的鸟》为例来探究灵感的来源。

肩头的鸟

素心

我的肩膀停着一只鸟

它陪我

走过空山

听阵阵松涛

有林间的松果散落

我不敢抬肩

它在幸福地安睡

梦里

明月绕过枝桠

芒苇也在风中沉默

体现这首诗歌灵感关键词应该是“安睡”,为什么“安睡”会打动诗人呢?为什么诗人又那么不愿意惊扰这种“安睡”呢?为什么诗人感到必须要怜惜这种安睡呢?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而潜意识活动的内容是人在清醒(理性)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又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缺失带来的焦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一定为生活的忙碌所累,久未关注到,甚至忽视了自己肩头上的责任——给“那一只鸟”以“幸福地安睡”栖息地,所以诗人产生了要为之付出——忍住“不敢抬肩”的强烈欲望。

欲望的产生距离灵感就差一步了,这一步就是触发灵感的生活“触点”。这首诗歌灵感“触点”就是“停靠”这个触觉感受,这个“触点”就是与“那一只鸟”相关的某一特定事件。这一事件让诗人感到了缺失,让诗人在潜意识里产生了焦虑和渴望,所以,一旦这一事件发生就引起了诗人的情感震颤,促成灵感的闪现。那么,是生活中的什么细节让诗人感到了被那只鸟需要呢?是孩子黏在自己肩膀的瞬间?或者,夜深人静时,爱人的头靠在肩膀的瞬间?或者……,总之,是生活中的肩膀的触觉细节让诗人产生了灵感。

因诗人有过将心灵伴随视同为肩头停靠的认知,有对鸟的喜爱,在理性思维过程中,诗人就迅速将这种触觉感受取向鸟停靠在肩头的意象。由于诗人对中国汉语的熟练,就将其意象符号化为“鸟”和“停靠”。基于诗人对于诗歌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偏好,选择了诗歌语言文本方式,完成了这首“鸟”付出产生焦虑的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灵感产生的过程得到充分地证实。

作者:杨俊德,内江市作家协会、内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