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乐园—中学之一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消失的乐园

中学之一


在几代小镇乡民潜意识和口口相传里,“中学”这个称谓曾经很长时间以来,唯一指定的就是邓家井的石宝中学。中学创建始于解放前的连云中学,历史悠久校区广阔,东起石泥围墙邻石门村菜地和赶场下街的小路,西边围墙邻卫生院,北邻肉联厂石门村公路,南接小镇连云街大街,占地约40亩,地势北高南低,教学办公楼和宿舍楼建筑群依地势阶梯错层状分布。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里还曾经被称为“初二中”,当时仅有普通初级完中教育体系,八十年代初晋升为高、初级完全中学。

学校临连云街街面有东西两个校门,东门是正大门,约三米宽五米高的石柱门墙上有凸体红五角星和“石宝中学”图案文字标识,两扇绿漆大木门在每晚的夜自习后十点半左右会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时关闭上锁,每天早晨的早自习前再打开。这道门是家住镇上的老师、校门以东街道走读学生以及外来参观来访交流人员出入的必经之路。  

校园西门位于邓家井小井东北侧,顺着小井周围青石板上的石梯台阶往上,再几米碎石泥路尽头,一扇栅栏铁门连接在左侧一栋小平房和右侧砖砌围墙之间,小平房当年曾经是体育器材保管室。铁门周围没有任何文字标识,在七十年代中期,这道简陋的小铁门曾长期关闭,只在有教职工出入时候临时打开。后来也许是因为校内改造旧危房屋施工建设频繁,校内进出搬运挪移建筑垃圾和新修建材需要,这道门就跟东侧大门一样,早上开放晚上定时关闭,这里就成了邓家井周围和临近乡村走读学生进出学校的捷径。

进入西门正对面几级小石阶上是一排教工宿舍平房,房门都朝校门口街道方向,因为有条石堡坎垫底,平房地面比体育器材保管室屋顶还略高,这里曾经轮番住过几位比较熟悉和各种渊源关系的老师和他们的家人。从平房右侧东南角几级石梯往上,正对一片小树林,树林里参差生长着柳树、栾树、枇杷树等各种树木,地上草丛茂密,一道齐人胸高度的石泥围墙呈“几”字型将校园与坡坎下的街面民居隔开。早先时候右侧围墙中曾有一扇小木门、一坡长石梯、一个小后院通往街面的两栋教工宿舍木楼后门,方便楼内的教师进出学校,但是八十年代初期西侧校门开放后这里就被石砖填堵封闭。树林北侧是一栋砖木混合平房,平房划分为两间教室和一小间学校医务室,医务室和坡坎下的教工宿舍平房之间曾经有一个约五六平米大小四方条石围砌的小水池。水池是露天的,围挡石条高出周围地面青石板约二三十公分高度,从池沿到池底大概一米深度,这个小水池在七十年代为学校南片区域的教职工和家属以及西街的街坊们洗衣洗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水池的水主要源自一百多米外斜坡上的荷塘,荷塘内的水经过引流进入路边或石梯遮挡的人工石槽,或明或暗顺地势从高往低一路畅流而下,最后从池内北壁一个地下管口涌集出来。在雨水丰沛的时节,或是经过一晚上无人使用空档期的默默积蓄,水池的水满满当当,一般都先从西侧稍微低一些的条石上缓缓溢出来,顺着略略倾斜的青石板从坡坎边沿坠流入教工宿舍房周围的排水沟,再汇集往邓家井的地下排水沟。水池西侧的石板是女人们在皂抹刷搓环节后清洗衣服的优选区域,这里因为有溢出池水的长期浸泡冲刷流淌,所以相比其他三侧的石板,显得格外洁净,可以暂时放开盆子或桶直接放衣物在石板上,更方便的是水自动从池沿漫出来可以直接冲洗衣服,免去了从池子内舀水提水的劳力。

水池西侧正中间刚好正对一位喜爱音乐擅长乐器的老师家的窗口,从水池西侧边沿可以清楚的看到坡坎下一沟之隔的窗口内摆放着一架古色古香的扬琴,房间墙上桌上还悬挂、摆放着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经常的,一群人在池子周围洗衣服,多才多艺的老师就在窗内面对水池和流水自顾弹奏扬琴,两片看似轻盈纤细的琴竹在老师手中优雅舞动敲击到琴弦上,叮叮咚咚的琴声如圆珠落玉盘,瞬间在水池树林周围清丽回响、脆音缭绕,琴音再与池周水流的潺潺汩汩声天然融汇交相映和。那些岁月里,窗口内的老师娴熟自如的在各种乐器间转换演练,虽然不知道所奏曲目,但是那些形状各异的乐器在老师高超技艺的吹拉弹奏中发出的声音,总能让人触发共鸣产生某些最单纯美丽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有时候扬琴声会变换成略略低沉急促、衔接紧密的琵琶声,轻快飞跃的手风琴声,悲泣呜咽的二胡声,纯粹干净的笛子声等等,一场场低调却华丽的音乐盛宴在水池附近轮番上演。阳光斜映,微风里,金黄的树叶从高处晃晃悠悠飘落水池,优美舒缓诗情画意的气息飘绕在水池周围,每每这个时候池子边嬉闹的人们大都静默下来,连刷洗的力道动作都减弱轻柔许多,生怕突兀的生硬响声遮挡惊扰了美妙悠扬的乐声。

八十年代初期,水池下边的教工宿舍平房被拆除,在原地筑高地基与水池齐平并且往四周扩大范围,修建起了学校第一座三层楼的教职工宿舍大楼,水池也在随即而来的多处建筑改造中干涸填充。不多久,在相近区域排水沟上重新修建了一个只能容纳两人并排站立的水泥洗衣台,前期需要从几十米校园外的邓家井取水非常不便,因而少有人光顾,后来终于安装接通了自来水水管,这个洗衣台周围方复又热闹人气起来。而当年水池波光潋滟的美景和萦绕周围的悠扬琴声渐渐被人们淡忘,一波波的新人更换往来,唯有近旁那些树木静默中依然以簌簌落叶亲近着那块曾经水池的土地。

随着新教工宿舍楼人员的扩充搬迁入住,新宿舍天楼拐角处朝向操场虾子岭方向设立安装了一个高音喇叭,三楼上天楼的转角楼梯间小平台被充分利用,一台简易的老式旋转碟片机和一套音箱设备、话筒,就成为学校播放各种号令、音乐、宣布通知的后勤室。九十年代初,学校团委组织成立校园广播站,每天下午晚餐时间,学生播音员们一男一女搭配着播报当天时事校园新闻,朗读学生文学作品,间歇穿插的民族古典流行音乐和青涩纯真的少年嗓音伴着夕阳余晖,温软穿越回荡在夜幕降临的校园角落和小镇西街民居间。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