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童家巷子、幼儿园从邓师傅照相馆往东经过李家楼房门面,有条童家巷子,这条位于东街上排的巷子无论从位置、人气还是代表性,都比小镇街面其他的巷子要相对独特、鼎盛、重要一些。 童家巷子临街巷口比较狭窄,仅能容两三位成年人并行,早年里面两侧大都是封闭房屋墙面,巷子深长约150米,越往里巷道越宽但地势逐渐抬高成坡道,从巷口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往里变成斜坡然后石梯,顺势蜿蜒而上可以直接通往古寨门外东侧的石梯大路。 这条巷子里有小镇当年唯一的一所公办幼儿园,还有电影礼堂,后来顺应市场发展,电影礼堂又改建为交易市场,再后来巷里都修建新楼改造开设铺面,最终成为小镇最繁华的旅游商品销售市场。巷子尽头寨脚下还有县城外事办石宝寨接待处,接待处院落的房屋几经修葺重建最后以明清式仿古样式存在下来。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外来游客从游船上岸的线路从最开初的码头、公社大院、寨脚西侧石梯攀爬石宝寨逐渐改为从河岸往码头或者三甲、二甲巷子进入街道,再从童家巷子汇集外事办接待处休整后,从寨脚东侧上石宝寨。 白天,这条巷子被幼儿园里孩子们唱歌朗读、欢乐游戏、玩耍嘻闹的稚嫩童音环绕,当然,还有外来的旅游团和零散游客喧闹着经过这里。到了薄暮笼罩的傍晚时分,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又会吸引大量的小镇居民和周围村队的乡民前来观看。经常的在电影放映前,喧嚣着呼朋唤友等待的人群早就排队等在小巷深处的检票大门口。要是遇到宣传特别红火好看的电影,排队的人群会从巷口外售票窗口的街面上拥挤排列到巷子里面的电影院门口。整条童家巷子即使灯光昏暗,但是挤在巷子内的人群依然热情洋溢,期盼着队伍的尽快缩短进入似乎有无穷诱惑吸引的电影礼堂。 幼儿园位于童家巷子中段西侧,是一处夹在街面民居背后和寨脚外事办之间的四方小院落,这处小院落旧称童家院子,原是几户居民的私有房产,几经变迁由石宝完小接收大院后,改办幼儿园并在后来修建起教办楼。 记得七十年代的幼儿园院门是一道古朴石柱廊框、中间两扇厚重的木门,几级石梯往上跨过石栏门槛进入后眼前是一个豁然开阔的石板小院坝,左侧是与临街民居李家、邓家后院相隔的泥石围墙。一溜的围墙前泥坝上种有稀疏有致的万年青等常见花草植物,最瞩目的两株大柳树生长在低矮植物和石板院坝之间略微高突的泥土里,柳树上各捆缚有长短不一的两根竹竿秋千。这两根秋千在七十年代设备简陋的幼儿园里是唯一的两件室外运动器材,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小伙伴们总会争先恐后的从教室奔向这里,随着竹竿秋千的荡漾飞扬,柳树枝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而柳树底下一片欢声笑语中,总是排队挤满了仰头注视秋千的小伙伴。 幼儿园大门进来右侧是一栋砖木混结构小二楼南侧墙面,院门正前方是一栋简易的厕所小平房,微微仰头从平房右侧围墙外上方天空可以见到高高石宝寨的几层红色阁楼。来到坝子正中央面对北方向,一排高挑的砖木楼房矗立在条石坎基底的平台上,正中间是廊厅,廊厅两侧各有独立通透的房屋,靠近廊厅一左一右是当年幼儿园小班大班的教室,最左侧靠东的一间曾经还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大院右侧与幼儿教室紧连接的是一排砖木平房,位于石坎下面,有几步石梯连接,平房被分割成几个小单间,是幼儿园老师和少数小学老师的办公室。与办公室紧邻的就是幼儿园大门进来右侧的小二楼,当年是石宝完小黎校长一家居住在这栋楼房里,因为与黎家小女儿是很要好的伙伴,在幼儿园时期,偶尔会与其他伙伴一起在课间和假日出入这栋楼逗留玩耍,至今都还记得几个小人儿有时候追逐奔跑嬉闹在狭窄的木楼梯和二楼木地板上,因为太过忘形不仅发出咚咚咚的沉闷声响,震动还导致地板缝隙往下掉落灰尘,这一系列不良反应总会引来一楼客厅或是厨房里,身材胖胖、音调高亢女主人谭老师带着明显宠溺幺女儿的惊喊呼叫。 七十年代的小院里,隶属镇完小的幼儿园只设有大、小两个走读班,每个班大概有四、五十个五到七岁的幼童,大多是住在镇上居民的小孩,也有小部分附近公社村社的,学校不包餐,整个幼儿园的老师一共只有两位。那个年代幼儿教师资源和配置都极其有限,通常都是一位老师管完全班五十号左右幼童的识字绘画、儿歌舞蹈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得编排运动游戏,处理解决打闹纠纷,无形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压力可想而知。要是遇到哪位老师不得不请假的情况,小学里面刚好又抽不出其他老师来代班,那么,另一位老师就得临时兼任两个班的教学管理工作。体育游戏课还好办,可以将两个班的孩子们同时聚集到院子里或者廊厅里一起活动,而教室里的课程老师往往就只能上半场在大班,下半场赶往小班。 每天的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们都要排着并列方队放学。一位或两位老师在队列中间约束着近百个小朋友,从幼儿园院子里出来右转出童家巷子进入街道,顺着街道往西边行走。一路上不停到达经过小朋友们的家,老师就会提醒到家的小朋友离开队列进入自己的家门,有时候家门口会有家长们在接应,更多的时候只有敞开或虚掩着的房门,老师会叮嘱并见着小朋友的身影完全进入家门内才会继续方队的维持行走。这个队伍一般从东街走到大桥头,到了这里,方队中的小朋友基本上所剩无几了,跟队的老师交待好,西街和石门村附近的小朋友们就各自继续走路回家。 小镇范围不大人口也不多,方圆几里的乡民们相互间熟识几乎所有的家庭成员,加上当时交通不发达几乎还没有公路和车辆出现,外来人员驻留管控又严格,根本不可能出现小孩丢失的异象。所以,平日里各家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到整个小学时代,上学放学都是自己邀约附近邻居伙伴一起步行来回,沿途都是熟识的街坊们,要是出现太过调皮捣蛋或纠扯打架之类的举止都会有附近的大人及时制止。而那个时候的家长们都一心忙于革命工作,根本没有多余时间陪伴照顾家中两个以上的孩子们,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也算得上是放任敞养却能够自律自强、吃苦耐劳的一代人。 记得当年幼儿园的两位女老师一位姓元,一位姓许,两位女老师都是经过幼师专业培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幼儿园的芳龄姑娘,她们不仅年轻靓丽、能歌善舞,而且有着无比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和可贵的耐心细心。面对一群毫无组织纪律理念、习惯自由散漫的懵懂孩子,两位老师在有限的两年时间内传授给孩子们最起码的学校课堂规矩,最基本的文体知识和文明礼貌言行,为顺利衔接并适应小学教学,以及更加系统高级的后续教育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就读的七十年代末期,两位老师学习创新改编了一套《拔萝卜》的幼儿舞蹈,舞蹈内容以纯童话形式描述了在萝卜丰收的季节里,从年老体弱的老爷爷、老奶奶,到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小男孩,再到听话乖巧的小花狗小花猫等人物轮番出场,在大家团结努力下,终于从农田里拔出一棵大萝卜的主题故事,整个节目配曲欢快节奏感十足,从儿童的视角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记得第一场演出是在石宝完小操场尚未修建教学楼的北面礼台上,当时与完小的小学、初中部师生一起参与的文艺汇演。在那场演出里,因为幼儿园这个舞蹈内容的创新别致,幼童们表演毫不怯场,扮演稚嫩中故作老成,角色模仿惟妙惟肖,加上元老师亲手缝制的头饰服装搭配新颖,节目获得了学校师生和机关单位干部群众们的热烈掌声,并在随后的评选中得到了大奖。 演出结束兴奋激动中,两位老师带着我们几位从大萝卜到爷爷奶奶小动物等演出角色的小演员们,赶到完小附近的供销社照相馆,在相馆天楼上以表演的场景让大家带妆摆出姿势,让摄影师陈叔叔拍下了几张照片以纪念当天的喜悦和成功。记得当年老师们特意加洗照片后当做奖品分发给每位表演的小朋友家里,在岁月的变迁流逝中,因为各种缘由,这些照片逐渐破损被淘汰或遗失,但是,有一位小伙伴居然费心保存了两张当年的照片。四十多年前的两张斑驳褪色、略略残缺,但却珍贵无比的黑白老照片,不仅真实记录了一场校园文艺汇演中一部幼儿新舞蹈的首演成功,更多反映出那个年代老师们的职业创新和奉献精神。照片上面稚年的几位小演员如今大都已是鬓白中年,但是有关“拔萝卜”的演出场景,予他们,终是一份纯真无暇美妙恒久的记忆。 未完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2939kDs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