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乐园—完小(中篇)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消失的乐园

完小(中篇)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和同龄的伙伴们在完小一起渡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在这五年里,我们不仅有幸遇到了耐心引领我们开启知识宝库的老师,还经历了时代的各种浪潮洗礼,更是见证了校园的飞速发展。

对于刚刚迈入小学的幼童们而言,有太多新奇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被接纳和习惯,除了一叠叠崭新的带着油墨特殊清香的各科课本,人生中第一个属于自己、每天斜挂在肩上的帆布书包和铅笔、车笔刀等文具,几乎占据大半墙面的老式支架黑板,高高的木桌讲台,排列成行、两人共用一张条凳和课桌的教室,原本亲密无间的伙伴们被座位隔离拉开距离,宽阔的操场上全校师生的早间广播体操,每天上午下午排得满满的课程表等等,一系列与过往的迥异和各种规则所组合出来的崭新世界,已经足以让自由散漫的小小人儿们应接不暇,其实这一切已经预示着我们已经告别幼儿时代,正式进入了儿童时代。

当时完小小学的年级编制都是一个年级两个班,而我所在的二班同学大多都是幼儿园大班里一同长大并且熟识的街道上的小伙伴们,开学后所谓的陌生违和感对于当年的伙伴们估计都不会存在,似乎我们只不过是从平日里厮混的大街小巷、幼儿园大教室变成了班级小课堂,大家伙相依相伴着一起激动兴奋地成为了小学生。最初的一年级教室又刚好在幼儿园,伙伴们在园里继续当了“老大”半学期后,随着完小操场上第一栋砖混教学楼的竣工,我们的教室迁入这座操场北侧的新教学大楼一楼西边,自此小学时代的教室就停留、轮换在这栋一楼一底的大楼里。

进入小学不久的第一个国庆节前后的大致时间段里,我们就经历了一次加入少先队的集会,至今都还记得在全校师生的方正列队下,由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组织成的鼓乐队、队旗手从操场一侧整齐步入主席前台,队伍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面金属镶边的白色大鼓,在白手套鼓手鼓槌的敲击下发出铿锵有力、节奏韵律的咚咚声,一位眼镜男老师鼓腮吹奏出的醇厚号笛声伴随着鼓声和其他乐器声似乎要划破校园的天空,鲜红队旗正中的黄色五角星和火炬在阳光下璀璨耀眼,乐队静止后大队辅导员老师的激情发言,入队新队员在队旗前的宣誓,老队员帮助新队员佩戴上红领巾,一起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这一切都足以让所有的师生们热血沸腾、激动震撼。

在小镇,完小是建立最早、历史最为久远的学校,因为完好地发扬和沿袭了优秀的革命传统,她的许多重要节日的仪式感就显得格外隆重讲究。这些庄严神圣的仪式默化熏陶着我们成长为少年先锋队的一员,鲜红的红领巾成为我们亲密的伙伴,我和其中的伙伴们也成为队旗中和队旗前引领宣誓的一员。每一年10月13日的少年先锋队建队日里,这样庄严神圣的片段都会重复上演,每一次都同样让人心潮澎湃。即使几十年过去,阳光下鼓乐声里、鲜红队旗下、稚嫩激动童音的庄重宣誓声似乎依然萦绕在耳畔。

在小学生涯里,加入少年先锋队佩戴上红领巾是每个小学生至高无上的荣誉,而这个荣誉一般条件要求不会太高,随着年级的增长一个班里基本上会全员成为少先队员。还有另外一种荣誉就相对要求严格很多,那就是大、中、小队长职务的资格,最初的队长职务标志是一块简易白棉布中间缝上一到三条红杠,大队长级别最高,是三条红杠,中队长两条红杠,小队长一条红杠。虽然已经记不太清楚当年队长们的具体职务职责,但是还记得一个班里大队长只有一位,中队长、小队长似乎有几位,这些职务的任职条件是品学兼优,红杠越多要求更高,照当时最流行的标准就是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这样的好学生在每个班里通常都会有那么好几位,因而,每学年的队长任职一般都会在每个班里投票选举产生。承蒙当年老师和伙伴们的厚爱,我曾经反复被选举为大队长和中队长,当那片白色底子红色条杠的标志,用别针固定在左手上臂一侧的时刻起,我就成了班级少年先锋队的代言和领头人,这份荣誉曾经带给我和伙伴们纯真高尚的自豪感。后来,这个标志的布料还改成了加厚挺括的确良布,外面还加了一个塑料封套,无论是哪种材质,我们都像宝贝一样珍惜爱护过这份荣誉标志,她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照耀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

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国家在校园内推行开展勤工俭学、助力教学的时候,完小校园内也掀起了勤工俭学的浪潮。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班都规定了相关的任务量,依稀的记忆里,我们从家里收集过牙膏皮、废旧纸皮、铁铜等,放学后和周末时间里还要跟伙伴们一起到有树林的地方捡拾柴禾,然后折断成小节用绳子捆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班上有的小伙伴们没少闹出过一些笑话,有为了得到一张牙膏皮不惜把家里正在使用中的牙膏全部挤出来废掉的,还有畅玩后忘记捡拾柴禾直接从自家灶膛柴禾堆里抽取凑数的,更有“胆大包天者”卸掉家里锄头和偷拿锅厨炊具企图充当废品交差的,当然,这些行为都被精明的家长们发现并部分当场“捉赃缴获”,倒霉的伙伴在挨过痛骂后,事迹还被“大义灭亲”的家长告发到班级里,当然,除了免不了被班主任语重心长的教育一番,还得接受伙伴之间的戏笑。

那些年里,在每个周一的清早上学路上,都会看到小学生们提着柴禾捆和废旧物,那一天学校里每个班上教室的讲台两侧空间都会用来摆放这些学生们上交的可回收利用物品,学校会统一时间在操场一角收集这些东西。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物品,十多个班级累积起来数量也可以集腋成裘,记得最容易捡拾的柴火都用拖拉机来拉载过。

除了捡拾柴禾收集废旧用品,当年我所在的班级还曾经发起过图书租借勤工俭学活动,这项活动最初是由班里每个同学捐赠图书,几十本图书收集在一个纸箱里,统一由班干部们轮流管理记录这些图书的借阅和费用收入情况,平日里班上和外班同学如果借阅图书就需要支付一定数量金额的费用,这笔费用由班主任用于班费开支。在班主任老师的授意下,在某个周末我还曾经在邓家井镇医院的临街空坝上,搁置长凳摆放出几十本图书,壮着胆子邀请路过的小孩们来借书,那一天的上午我从最初的胆怯害羞到后来的大方自如,底气完全来自镇医院里熟识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忙吆喝,还有周围街坊们的赞许,更有喜欢看书的那些伙伴们的支持。一天的忙碌下来,收获的资金居然不小,当然除了班费的增长,这场活动其实更加锻炼了我独立面对社会的勇气和有条不紊做事的定性。

为了改善校园环境,学校还发动过高年级的学生们收集河沙和鹅卵石(家乡人俗称石宝儿),大概在四年级的学期里,我和伙伴们曾经屡次从河坝装运沙子和石宝儿用背篼背进校园,沙子还好,沿着西校门外的碎石公路往西走到底就是河坝码头,码头周围的河沙遍地都是,用手捧着装进背篼再沿着公路可以很快速的回到学校。但是石宝就困难很多,需要步行半小时以上到长江下游西沱对面或者长江上游漕溪盘的两处石宝滩去采集,当年瘦小羸弱的我们背负着即使只有小半背篼,却宛如山般承重的小石宝儿沿着漫长遥远的田间小路,一路汗流浃背歇歇停停,咬牙忍受着肩背的红肿疼痛,将一颗颗的石宝儿运送到了学校。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常常一天下来只能往返两次,这看似稀薄的数量却足以耗尽我们这群十岁出头孩子们微弱的体能。这种苦也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才能深深体会,也幸亏早早品尝过这些苦头,在我们日后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险阻总能习惯咬牙坚持扛住。也因为有了我们和其他年级师生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逐渐扩大和完美的学校操场沙池、三合土篮球场、东校门厕所等设施建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