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下江南(19)——扬州双博物馆和大运河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2018年4月12日,扬州的最后一天,安排了扬州双博物馆和船游大运河。
    在酒店附近的小淮娘连锁店早餐,真是便宜又可口,特别是鸭血粉值得一尝。



       

    扬州博物馆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新博物馆组成,简称双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新馆以《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为题,陈列文物856件,以春秋邗城、汉广陵城、唐城、宋城和明清城的城市故事,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映衬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
          在这里,弄清楚了“扬州”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域名称和一座古老的城市是有区别的,它们并非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最早的扬州并非现在的扬州,而是天下分为九州的九州之一,其地域之广,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一带都在其内,当然也包括后来成为历史名城的扬州。
    扬州建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称邯,秦汉时称广陵,唐朝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有“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的说法。


        扬州博物馆最耀眼的就是这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走进偌大的国宝展厅,空旷的展厅里,只有一个展柜,光束打在这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上,耀眼而动人的深蓝直逼人眼帘。

        集稀有、造型美、纹饰美、色彩美、技术美于一身的梅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内容来自陈中天博客: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扬州也被防震、抗震的紧张气氛笼罩着。一个名叫朱立横的年轻人,把家里祖传的一只瓷瓶,卖给了扬州文物商店。当时负责收购的兰福华师傅认为这是一件线上的文物(以乾隆六十年为界线,乾隆及其以上年份的文物不能出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仅以18元成交,结束了它在朱家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在扬州设立了华东文物培训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被邀请到陶瓷鉴定班授课。冯先生在扬州工作期间,文物界的同行请冯先生到博物馆、文物商店看东西,解决“疑难杂症”。白龙梅瓶便是文物商店的首选,自打它收购回来,有关断代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看清中期,有人看明前期……

  冯先铭当年见到白龙梅瓶,犹如伯乐见到了千里马,他凝神屏气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一番,又翻过来看底足,情不自禁地不断点头赞叹:沙底,火石红,龙的形态,钴蓝釉……真是好东西啊!原来,根据他多年鉴定瓷器的经验,他认定:这根本就不是明清时期的器物,而是年代更早的元代景德镇的产品;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的稀世珍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元代陶瓷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创烧出了无与伦比的青花,釉里红,宝石蓝釉……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凤毛麟角,馆藏稀缺,民间难寻,人们一度忽视了元代瓷器的重要价值。而这件偶然发现于民间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正是冯先铭努力寻找的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典型器。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到北京之后,冯先铭先生一气呵成把他对白龙梅瓶的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出来,这件稀世珍宝终于名闻天下。

  不能出口的线上文物,店里不便流通的商品成为国宝之后,扬州文物商店慷慨作出决定,在结束了六百年的颠沛流离之后,这件闪耀着特殊光彩的元代霁蓝釉大梅瓶,正式入藏扬州博物馆。从18块钱,到三个亿,从默默无闻,到惊艳于世,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传奇故事和它的价值,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赞美和感叹。









    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展览以雕版工艺流程和历代雕版印刷为重点,反映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产生的影响。分为中国馆和扬州馆两部分,扬州馆以“仓储式”的方式陈列了20多万片古代雕版。


         还有当今的雕版大师坐镇馆中,印象直观,为民服务,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扬州运河可以说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众多。游客游览主要集中在便益门码头到南门码头,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白天不行,晚上船游,这样既能详细了解两岸的人文历史,又能观赏运河的夜景。


           景点有东门遗址、普哈丁园、吴道台宅第、何园、文峰塔、高旻寺等,但囿于船上,也是一晃而过。白天船游运河实在不值得推荐。











       在南门遗址上岸,天色已晚,饥肠辘辘,这家荀和餐厅把人吸引。










        以这几个特色菜犒劳自己,结束了扬州之行。明天二刷安徽宏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