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南行者 ——写在深圳特区40周年之后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这段时间,随着深圳特区40周年欢庆成果的展现,再次将很多人的记忆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时光里。

八十年代初期的祖国大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划时代决策的实施,如同霹雳春雷惊醒了沉滞冬眠的土地,各种曾经冻结的种子迸发出蓬勃强劲的生命力。

对内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序幕。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方,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四座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也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因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国家特许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逐渐吸引来大量港澳台、外资的进驻,无数新建的厂房、工业区、写字楼从荒凉落后的渔村、乡村、镇县矗立起来。服装、制鞋、陶瓷、玩具、纺织、五金、模具等工厂里成千上万条纯手工、半机械、机械化的流水线上,是无数当地和外地打工仔、打工妹忙碌的身影。他们以青春和汗水换来的经济收入,极大地改善了自己远方的家庭。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国各省都有一些胆大的人率先闯进深圳、广州,在尝到特区就业容易、挣钱稳妥的甜头以后,这些人又带动着老家的人群涌入这里。在有着“深圳速度”的特区里,每天新建的厂房和流水线就像一个无底洞源源不断地吸纳安置着外来的打工者们。在这里,老板们获得相对充足又廉价的劳动力,而打工者们同样可以获得相比老家快速而又丰厚的劳动报酬。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稳定双赢的局面。

那个年代,通讯工具几乎还只有邮局的代拨电话,广大人民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其实并不知晓广东的机遇。直到九十年代初期,两部电视连续剧的出现,彻底让全国人民知晓了广州、深圳这两座潮流时髦领先、科技发达非比一般、“财富遍地”的奇迹城市。

第一部是邝健人编剧,黄加良执导的《公关小姐》,它通过酒店的7位公关小姐工作、爱情生活,展示了都市里不同的人生。这部20集的电视剧聚集了“三最”——它是国内最早反映改革开放、最早反映“公关”这个新型行业、最早反映女性群体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据说就是因为《公关小姐》取材角度的精巧,即把故事的主人公设计成一位来自香港的公关人士,依托当时宏大的历史背景——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香港回归的指日可待,这样既加强了人们对于香港文化的了解,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于都市言情剧的心理期待。

这部电视剧的风靡不仅让八十年代以来横扫两岸的港台电视制作人见识了大陆电视制作人的水准,还带动了公关这个新行业的兴旺,电视剧里面“广味”十足的音调,更是让广州这个地域性的标志和岭南文化广泛地刻入内陆人民记忆中。

如果说《公关小姐》给了内陆人民对于香港、广州、深圳这几座大都市灯红酒绿繁华无尽的梦想,那么紧接着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向往、自身定位以及未来的思考。

这部只有10集的电视剧由成浩执导,谢丽虹、成浩编剧,它取材一个村庄的六位男女青年,怀着梦想来到广东后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后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

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但是外面的世界同样很无奈,这部真实反映打工群体普遍遭遇的电视剧让人们向往南边的同时,更多了一些让人唏嘘感叹后静下心来思索未来的启迪。

这两部电视剧在当年都先后获得过众多奖项,其中的电视剧主题歌曲和片尾曲,更是让主唱张咪和杨钰莹红遍大江南北。

有着“南蛮”之称的广东,忽然之间成为内陆年轻人乃至全国所有人民的“天堂”。

到南方去,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

每逢春节后,一艘艘笨重客轮、一列列绿皮火车、一辆辆长途大巴车,从全国各地的江河、轨道、公路,装载着无数身体疲惫却怀着同样梦想期待的少年、青年、中年人,奔赴往南方,那个传说中遍地流油的肥硕土地。

无论每个人期待与现实的对等程度如何,那片土地都曾经接纳过千千万万的外来人员,他们中少数人进入了公司、高楼的写字间,更多的人成为了森林般密集的工业区、厂房里流水线上的一员。那些通宵明亮的白炙灯管,见证过许许多多张青春四溢却疲惫不堪的脸庞。

而深圳,广州等特区,正是有了当年那些热血澎湃的南下者们,才有了如今四十年后傲立世界的辉煌!

向所有坚守或撤离的南行者们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