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位马大哈爸爸,因搞错退烧药剂量,且不看说明书,给自己1岁的孩子服用了超出正常剂量9倍的布洛芬混悬液,导致其入院抢救······而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儿童安全服药,事关每个家庭。如果单纯地依赖“剂量靠猜,分药靠掰”,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如何正确给儿童服药?又有哪些方法呢? 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儿童用药应更谨慎和科学,绝不是成人用药简单地减减剂量就可以的。 儿童胃容量小、胃肠道蠕动不规则,胃酸较少,且肠道微生物较成人少,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转化和吸收。而且儿童的体液、细胞外液容量大,体脂含量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且通透性较强,容易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此外,儿童的肝肾发育还不完善,功能不成熟,代谢和排泄药物能力低,对药物的清除延迟,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更高。 因此,儿童最好使用专门的儿童剂型,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或者遵照医嘱及药师指导用药。 这些服药方式不靠谱 用牛奶、果汁送服,或者药里加糖,用旺仔小馒头等食物掺药服用。 牛奶里的微量元素会与药物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难溶的大分子,而不能发挥药效;果汁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使药物失效;而加糖或者食物掺服,会影响药物吸收,并且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产生某些有害物质,干扰药物的疗效。 除去药物外壳或包衣。 不可以。设计胶囊剂或包衣片这样的药物剂型,是为了防止药物对胃的刺激,以及胃液对药物的分解破坏。如果除去外壳和包衣,会使药物的分解、释放速率加快,不仅达不到疗效,还容易引起药物中毒。 滥用成人药物,或者没有医嘱,凭感觉随意减量。 很多成人用药物是儿童禁用的。比如常见的四环素类药物,8岁以下儿童禁用,因其会影响小儿骨骼生长或者沉积于牙齿组织中形成“黄板牙”;还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服用,会造成关节病变,阻碍软骨发育。 没有医嘱,或者按照减半的方式给儿童服药,都是不科学、不精准、不卫生的。随意减量,量少了达不到疗效,量多了则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儿童服药“三部曲” 1 ![]() 2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药物相互作用一栏,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中药、西药均需服用时,切记间隔半小时以上,且不能用中药汤剂送服西药。了解说明书中的禁忌证,根据孩子病史的情况,选择是否服用该药。另外,还要注意用药时间,说明书中大多有标注,如早晨、饭前、饭后、两餐之间、空腹、 晚上等。 3 儿童服药小妙招 1 2 3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