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智商是用来交税的?

 王予红 2022-06-01 发布于河南

朗读:李俊岩


01





“孩子最近数学的不等式,和八下的三角形证明题学的不好!昨天写作业的时候做到不会的题,说心理很烦躁!我给她讲她也不想听!我们就换成其他科目学习了!”

孩子们的学习最难建立的是自信。不等式和八下的三角形证明题是相对复杂一些的内容,很多学生到这里就开始觉得学不会,这不是智力的失败,而是信心的失败。程度好的学生,一样觉得这部分有点难,因为难,所以他就更努力下功夫,琢磨的时候更多。这样问题慢慢就解决掉了。而程度差一点的孩子遇到有点儿难的内容,就一直烦、烦,他把精力都用到烦躁上了。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程度好一些的同学慢慢学会了,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就在这个难点留下了一个大疙瘩,今后要特别的加工修补。这是不是和我们上一次讲的两个同学做数学题,其实是一样的情景,不过是由一道题推广到了整个学习的面儿上了。

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停的遇到困难,但是每次遇到困难时,他都努力要求自己克服困难。而一个程度差一点儿的学生遇到一样的困难,他就觉得自己不行,总是等着别人来救,结果总是没有人来救,于是他就一天天的陷下去了。即使家长在一边及时的帮助,甚至是请一对一的老师辅导,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他每天遇到的问题太多,都要靠外力来帮助,老师和家长会累死。

家长问他,为什么人家能学会,你学不会?他就说“人家聪明,我没有他聪明。”他只是看到别人学的好的结果,就以为别人是一直没有遇到困难,事实是,别人和他一样遇到困难,但是人家自己克服了,就看不出来了。 

根本的原因是自信太脆弱

上述孩子的妈妈已经坚持鼓励他很长时间了,但是,他的自信就是这么脆弱,好像轻轻一碰就会破碎。有很多孩子是这样,没有坚定的自信,遇到困难总是动摇,做个什么事都让家长提心吊胆。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坚定的自信是成功的条件。如果父母在某个方面比较擅长,孩子就能有信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相信自己可以克服,所以,常常出现子承父业的情况。如果妈妈是教物理的老师,孩子的物理一般学的也不会差,好多老师都是不教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孩子还是能学好。有坚定的信心,让他们能很坦然的面对困难,相信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困难面前他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检查自己的行为,所以总是能克服困难

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建立坚定的信心,那就要弄清楚,信心建立在什么上,一定不能建立在天赋上。

02




放弃对智力的崇拜 

自从智商这个词出现之后,很多人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了科学的依据。尤其是家长特别迷信智商。除了极个别人,大部分人的智力区别不大,但是信心、思维习惯区别特别大,所以不管是这道题不会也好,还是他学习的整体情况不好,都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家长总是习惯于一旦孩子遇到问题,首先就会想是不是孩子的智力不行,我的孩子没有这个天赋。孩子也是这样想,这直接造成遇到困难就退缩,这种错误的观念充斥在每天的言行之中。

遇到学习有难度,应该想我是不是哪一点儿做的还不够?哪一点儿还没有做好。这不是最普通的逻辑吗?为什么都是去想“我的天赋不够,我就是学不会这个。”人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是随时准备撤退的,只要有一点点的困难,就立即躺平。人生怎么可能有没有困难的事,一定要有困难,而且还要有很多困难,所以,没有坚定信心的人,早晚都会在困难面前倒下。 

钻营取巧的心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钻营取巧的心态,想要得便宜,觉得得了便宜就特别舒服,都期盼自己能被上天眷顾,能够少付出而且多回报。如果没有得到便宜,比如觉得人家有这个天赋,觉得我没有这个天赋,就觉得吃了亏,就耿耿于怀。吃亏的心态,让人更加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换来进步。人人都期望自己是那个天赋秉异的人,一学就会的人。

很难说上天真的眷顾了谁。一个伟大的人,他做出了伟大的成就,你绝不会体会一个伟大的人,他在背后所受到的痛苦。曾经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确实非常优秀,他跟我说“我自己成不了伟大的人,我可以让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人。”,这种思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己实现不了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尊重孩子的生命独立性。先不说这个,仅仅说这个伟大的人,每一个伟大的人背后有那么多的痛苦,你了解吗?你看到伟人的非常的荣光,你知道伟大的人所承受的非常的痛苦吗?贝多芬一生未婚还耳聋,只活到57岁,梵高精神失常自杀,很多伟大的人都有资格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妈妈们真心不会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伟人的,但是只想享受伟人的荣光,这是不可能的。

03




对待天赋

如果有某一种天赋的话,我不以此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是慎重的使用它。我没有某一种天赋的话,我也不怨天尤人,坚持努力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天赋不是用来挥霍的,太多有天赋的人,毫无建树,虚掷天赋的同时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有钻营取巧的心态,天赋对于他来说,就是用来炫耀的工具,他并不会把天赋好好的用在某件事的持续的钻研上,这种人往往做一点,显示一下我的能力就可以了,当然最后做不出来什么大的成绩,最后,他还可以说“我是足够聪明的,做不了那种下功夫的笨活。”

孩子小的时候,聪明的孩子特别容易养成浮飘的性情,因为在学业上,他们确实是轻松的,不断的没有挑战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变得轻视学习,自以为是,再加上知道自己比别人聪明的沾沾自喜,就特别容易荒废。一个天赋普通的孩子,因为在学习中总是有一些困难,逼不得已要用脑力苦想,就养成了,耐住性子想的习惯,他们就踏实勤奋。所以,中材更容易顺利成长。

教育应该让有天赋的孩子,踏实认真,让相对天赋少的孩子能不急不躁坚持努力。重要的是端正认识,天赋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人人生而平等,不是谁聪明了就高人一等,不是谁出身名门,或是个人条件好,就高人一等。有天赋或者没有天赋,都不影响你体验人生的丰富和快乐。人生不是来展示你的天赋的,人生是来书写属于你自己的东西的。谁的属于自己的创造的东西越多,谁的生活就越是成功,不论一个人的天赋多么好,只要他一直是依赖这一份天赋,而没有更多属于自身创造的东西,他的人生都是虚度的。

04




应该自信什么

我自信的是我能认真的工作,人生很长,相信每天的点点滴滴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我自信是因为我能认真的对待每件事,我自信是因为我爱思考。

我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同年级的班主任好多名师,我也很有些没有底气,担心会成为年级的倒数,干了半个月,我稳住了心神,找到了自信。我的自信是“我这么用心的做了每一件事情,我这么用脑子思考了每个细节,而且,我未来也会这样继续用心,一天一天的积累下来,我的班一定可以越来越好。”

自信是一点一点干的事情积累出来的,这样的自信是坚不可摧的。养成凡是动手做的习惯,慢慢就会有自信,凡是不能动手做,永远也没有自信。一个人的自信,是自己之前的生命中,所有的克服困难的经历的总和。真正成熟的人,他其实没有兴趣考虑智力、天赋,他忙于做自己眼下的事情

05




竞争结果是不自信

孩子们之所以对自己的智力都普遍存在不自信的情况,与现在的教育制度下,不恰当的竞争有很大关系。一个班级里面,总是要强调名次、竞争。这样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信的人,50个人里面只有十几个,剩余的30多个同学,总是处在不自信的状态中。因为你再怎么自信,每天都被各种现实打脸,也就开始怀疑自己了。

整个社会和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竞争的体制,竞争的氛围已经足够浓厚。鉴于此,在家里就不能再强化竞争了。孩子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就被卷的僵死了。别人考的好不好,别人学的快不快?关我何事,我有我的生活,我有我的人生道路。这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因为我足够自信,我敢于走自己的路。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自信,会说“你还是很聪明的”之类的话,说也没有关系,但是告诉他,聪明不聪明影响不大,真正改变人生的,只有一点一点的行动。不要再有侥幸心理,放弃对天赋的迷信,让孩子坚定的找对自信,“我自信不是因为我聪明,是因为我能认真的思考,我能一点一点的坚持”,自信就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


亲爱的读者,目前每周三更新一次,请点星标在看,不然你就找不到我啦。分享,给身边的家长,让更多家长懂教育,让更多孩子快乐成长!

分享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