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记忆——西城的回忆

 新用户8926AVU2 2022-06-01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北京的西城曾是老北京的内四区之一,中央政府办公所在地中南海,著名的长安街、西单大街、西四大街、新街口大街等,许多明清两代的王府都坐落在西城,西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住在这里。

 我从小出生在北京的西城,就在西四报子胡同边上,从小在那里长大,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左邻右舍有许多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们。玩的游戏多是弹球、拍三角、推铁环、抽汉奸,(就是一种木质的陀螺)不过最好玩的,莫过于踢皮球,一大群孩子分成两拨人在胡同里角逐,踢的汗流浃背,热火朝天,为了一睹输赢,奋力拼抢,各个身上、脸上都是连泥带汗。一场球下来,最后是浑身上下一身土,脏乎乎的回了家,少不了挨家长好一顿的说落。

文章图片2

 我小时候玩心很重,不管玩什么,只要玩得高兴,就能把什么都忘记了,肚子不饿不回家,盛夏三伏天,很多人家都有睡午觉的习惯,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勉强在床上躺一会儿,也是翻来覆去,人在曹营心在汉,趁母亲睡着之后,溜出家门,找伙伴们去玩。无奈很多伙伴都被大人们按在家中睡觉,情急之下,我经常是偷偷趴在人家的窗沿下小声呼喊伙伴们出来玩,但往往是伙伴们没叫出来却遭到了人家家长的一顿训斥,很没面子的灰溜溜的离去,独自在胡同里晃荡。这就是我儿时的一景。

 我六岁时,叔叔家的堂哥上了报子胡同小学,我羡慕极了,他每天下午做作业的时候,我都趴在他的桌子边看他写字,慢慢的我也找来个本子,跟他学起写字来。就这样,我在上学之前,等于上了一个学前班,一年级的功课我基本都会了。

 第二年,我也上了这个小学,由于我在上学之前就跟堂哥学过了,比其它同学学的好,所以我的功课在全班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表扬我,这使我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也更加知道努力。一年级结束时,我的记分册上几乎全都是五分,只有两个四分、一个三分,获得了“优秀生”称号,相当于现在的三好生。我还获得了年级写字奖,我的作业被钉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我得意极了,晚上睡不着觉,偷着乐。一年级就担任我们班主任的一位姓吕的女老师,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很喜欢她。在我们升入二年级时就不再教我们了,我知道后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文章图片3

 上小学时的那几年,是我少年时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由于学习上努力,使我获得了很多荣誉,同时那些年也是我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报子胡同小学当时是西城区一所很好的小学,学校设在报子胡同西口,分为本校和分校,在胡同南北两侧有二处很大的平房院子,那是文化大革命前,小学还没有像现在的重点学校等名目繁多的划分,学生都是就近上学。教我们美术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新疆人,头发卷卷的,他在黑板上只随便勾几笔,就能画出漂亮的人物、动物造型,让我们这些小孩子羡慕极了。教音乐的是一位梳着大辫子、个子高高的,既年轻又漂亮的年轻女老师,她一边演奏一边放开歌喉演唱,使我们第一次感觉到了音乐魅力。而教我们体育的二位男老师体格、相貌简直帅气极了,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做各种体育活动来促进健康的学习。

 而记得最深的是我上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班里来了位特别年轻的男老师,他是来听课的。高高的个子,脸上戴着一付黄色的样式很老的眼镜。他只听了两天的课,学校就在班上宣布这位年青的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后来我们知道他姓李,是北京男四中毕业的高材生,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据说他父亲是河北某村的小地主)他没有能够上大学,而是来到我们学校当小学老师,在那个极左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搁到现在,李老师凭借是四中毕业的学生,肯定能上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极左的“出身论”耽误了他的前程。他对我们非常的好,教课非常仔细认真,星期天休息的时候还带我们几个男同学去郊区玩儿,他那时还只有18岁,脸上还充满稚气。放到现在他还只是个大孩子。我那时非常喜欢他,经常去宿舍里找他玩,他正直、善良、待人热情,脸上总挂着一付谦虚的笑容。这些品德给少年时的我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印象。

文章图片4

 我那时感觉好极了,报纸上、电台里每天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觉得我们祖国的天是那么的蓝,人是那么的好,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受压迫,而我们生在新中国,是最幸福的人。

 然而好景不长,在我上完四年级暑假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再去学校上课,老师都参加运动去了。后来才听说了许多传闻,那位年青、漂亮教音乐的女老师,被扣上追求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帽子,还被造反派把长长的辫子剪掉了,两位英俊的体育老师因为管教学生太严,曾经体罚过学生被揪斗。我的那位小地主出身的班主任,小李老师被戴上黑五类、地主出身的狗崽子帽子被监督劳动改造,一切都变了样。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的学习从此被中断了。

 许多年以后,我仍旧惦记着小李老师,通过向老同学打听,最后知道他住在赵登禹路的大茶叶胡同,我去看过他,那时他已经近五十岁了,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他已经老了,我脑海里那个年青、热情、正直、善良、一脸稚气的小李老师已不复存在,。他已经不搞教学了,好像是去区教育局管校办工厂去了。是社会和岁月改变了他,使他由一个热血青年变得是那么的陌生,不再象原来的那个他了,可如今我的脑子里更愿意记住的依旧是他那个年青时代的形象,挥之不去……

 我喜欢北京的西城,不仅仅是我从小出生在这里,还因为西城在历史上文化底蕴丰厚,有着许多历史的传说和故事。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东富西贵”是说很多有钱人(富人)大多居住在东城,而西城则居住着许多文化历史名人,故西城也被称做文化区。近代的鲁迅、郭沫若、张恨水、齐白石、梅兰芳、张君秋、老舍等等文化名人都曾在西城居住过。我小的时候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的城楼和城墙还都在。北京独有的两座白塔也都在西城。

文章图片5

 我更喜欢西城的胡同,象西四南的砖塔胡同就曾号称北京的胡同之根。我的儿时,少年时就是在这些胡同里泡大的,几乎每条胡同、小巷,我都能如数家珍的叫出它的名字。我对胡同有着一种浓郁的感情,今天,很多艺术家写胡同、照胡同、画胡同。胡同已经成为了一种北京特有的文化。

 如今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已过知天命之年,也就更加怀念我从小成长的胡同,近几年来,我也走街串巷,拍摄了大量的胡同照片。每当我走在胡同里,看到那些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那些在胡同巷尾聊天的人们,那些我曾经生活过的院落,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就会涌上心头,恍如昨日一般。儿时的一幕幕情景、小伙伴们一张张熟悉的脸庞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岁月如梭,时间飞驰,一晃我已由儿时、少年、青年、中年跨入了老年。怀旧情绪更加深厚,尤其面对北京的胡同。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胡同在一天天的减少,我就更加感到一种迫切的责任,我要把这些胡同的历史资料拍下来传给后人。

 抚今追昔,上一代人已经慢慢的老去,很多人已经作古。而我还经常想起他们,我的儿时伙伴,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街坊邻居……但如今,大部分人我都不知去了哪里。我多么希望漫步在我生活过的街巷里,再次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能够和他们好好聊一聊。然而,人去楼空,我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让我的心情黯然,有一丝丝隐痛浮上心头。

文章图片6

 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我深深的怀念我那儿时长大的地方,那些清静、记载着几百年历史的街道和胡同。闻着春天散发出的槐花香味;欣赏着夏日雨后的夕阳;秋天墙角的落叶;听着冬天踩着白雪的嘎吱声。那些曾经玩耍过的地方。好多景象已经深深的侵入到我的脑子里。让我永久不能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