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作家》同题征文 ●【写在前面】本次《百色作家》“家乡水”同题诗征稿起源于平台主持人李承骏偶然翻到自己之前在《佛山文艺》杂志发表的《家乡水》一诗,重读之下,颇有感触,遂以之为同题诗征稿主题。虽然征稿时间短,前后只有三天时间,但仍得到了广大文友、老师的关注和支持,至2021年11月30日晚上24:00,我们共收到了49位作者共68篇(首)同主题应征作品。主持人亦未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老师赐稿。在此,向所有支持和关注本次征稿的老师和朋友致谢!也向所有投稿的老师和朋友致敬!特别是张恩岱老师,为了给不参加投票,又同期展示在本期征文中的主持人李承骏作品《家乡水》写解读文章,张老师连夜多次品读该诗,并精心撰写了品鉴文字,在此,特向张老师表示感谢。本着为平台负责和为作者负责的态度,征文截稿之后,平台特延迟了公布入选 作品名单的时间,以备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读稿、看稿、选稿。最终,历经12月1日到12月3日,三天时间的认真读稿看稿选稿,最终,有17位作者的作品比较符合平台本次征稿的要求,其余稿件虽写得各有千秋,但仍与本次征稿主题以及预期有一定距离,因此,最终,我们选择以下作品为入围作品,再加上主持人李承骏的同题诗作共18位作者的作品一起展示。自本期文章发布之日起,10天内即2021年12月15日24:00截止时,投票数为第一名的作者,将获得平台颁发的荣誉证书(较重)和奖金(很轻)。其余具本的奖励办法见上期文章。以下征文发布顺序以来稿时间先后为序: 【诗人小传】 陈国顺,男,汉族,农民,大专文化。1965年出生,广西凌云县人,是白马诗社社长、凌云县老年大学诗词高级班辅导老师、凌云县诗联学会副会长、《同芳苑》副主编;百色市诗联学会理事、《百色诗联》编委;广西诗词学会会员、解放军红叶诗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论坛《八桂诗海》版主(网名:云川野鹤)。诗词习作部分发表在《中国当代散曲》《红叶》《八桂诗词》等省内外各种书报诗刊。编著有诗集《草根新韵》。 家乡水 ![]() ●陈国顺 ![]() ![]() 怡然我住岸边楼,滴翠山环泗水流。 古府千年传故事,河堤四季撒金钩。 心于方外情怀静,人在画中诗韵稠。 拂柳鸣蝉泥燕舞,云居生态信天游。 ![]() 【读稿人语】在中学时代,我也曾跟着老师和同学试写过古体诗。但我所欣赏的古体诗,主要以不拘泥于平仄,却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足矣。因此读到陈国顺老师这一首古体的《家乡水》,我觉得诗人用古体这个“旧瓶”,却装下了自己的“新酒”。闻之,余香不绝。去过泗城古府凌云县城的人,几乎都会被小县城的精致小巧和旖旎风光所吸引。泗水,更是这无限风光里最灵动的部分。因此,诗人在诗中第一句便点出了自己“住岸边楼”的心情是“怡然”的,而这岸,正是“滴翠山环”的泗水。接下来笔峰一转,点出这条河边居住的人们,是有着上千年的泗城州府流传下来的故事,这故事,自然有人,有物,有风情。第四句又转回到叙写现在的小城风物:斜阳下,小城河堤某处,几个退休了的长者,正悠然自得地抛撒鱼钩,在阳光的映射下,金光闪闪,勾连着小城四季的流转。第五句、第六句开始从外界转而关照自我的内心,表达了“人在画中”的自得和满足:正是因为我生活在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所以我赋诗的灵感啊,那是绵延不绝。末二句是第五、第六句的进一步叙写,也是整首诗的升华:轻风拂柳,鸣蝉闹乡,衔泥的燕子也纷纷找回了去年的主家……居住在这样美好的生态小城,喜欢放歌的我,又怎能不放声歌唱呢?(李承骏) ![]() 【诗人小传】 钟定光,男,一九六二年七月出生,广西隆林县人,大专文化,历任小学教师、乡镇领导、部门负责人等职。自小喜欢文学,工作之余常写些诗歌、散文,近年有诗歌、散文在网洛、市级报刊、《诗词之友》等杂志发表三百多篇(首),部分散文获县、市以上征文奖,部分诗歌在参加全国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部分诗歌收录入《世界大百科全书》(文艺卷)、《中华词名典》(2011卷)、《中国名胜诗联大观》等典籍。现为隆林作家协会会员,隆林县诗联学会会长,百色市诗联学会理事,广西区诗词学会会员;百色市书法学会会员。 故乡的那条小河 ![]() ●钟定光 ![]() ![]() 故乡的那条小河! 河也弯弯,水也弯弯。 从远古,远古的年代,悠悠地流着。 流着一代一代人的童年,也承载着一代一代人的梦想。 祖父勾着腰在小河边劳作, 父亲赤着脚在小河边恭耕, 我光着腚在小河里提鱼虾, 故乡的小河这样奔流不息,时时在我梦中莹绕。 故乡的那条小河! 水也悠悠,情也悠悠。 我脱掉那沾满泥沙的小褂, 丢掉那细细的小鱼钩, 顺着您养育一代代人的水流,走向斑斓的世界。 奋斗、拼搏,和着泪水, 奔波、跌倒,迎着风霜, 困乏了,梦中躺在你清悠悠的怀抱栖息, 故乡的小河,时时让我思念,时时在梦中飘荡。 ![]() 【读稿人语】钟定光老师这一首《故乡的那条小河》,有的人可能觉得它是新诗,但我更愿意把它划为散文诗。散文诗是文学的一支轻骑兵,有诗的激情,却又有散文的特色。荡开时能够抛到很远,收回来却又从容自如。或许是我一直钟情于散文诗的缘故,因此这些年来也读了大量的散文诗。其中,我发现,散文诗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远比其它文体更为潇洒飘逸。特别是在感叹号的用法上,窃以为“不会用感叹号的诗人,不是好的散文诗人!”钟老师这一章散文诗,开头就直接给这诗眼“故乡的那条小河!”打上了感叹号。开头第一句就打感叹号,诗人对故乡小河的感情何其强烈?然后,诗人大量使用叠词:弯弯,远古,悠悠,一代一代,时时。这些叠词的灵活运用,加上祖父、父亲和“我”三代人的对比式耕作,把小河虽细,却也托出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们,在外面的世界里“奋斗、拼搏,奔波、跌倒”,但小河永远激励着儿女们继续向前。(李承骏) ![]() 【诗人小传】 珞迪,原名李乃耀,广西百色田东县人氏,原基层公务员,现已退休。偶有诗词、小说等习作在媒体平台发表。既然爱好,何必舍弃和强求,只管心闲时读读写写,怡人悦己,便是一种安慰。 家乡水 ![]() ●珞迪 ![]() ![]() 家住高山深谷 所有的泉水都流往山外 父亲常说 我们从来就不缺水喝 因此我们也很少编唱 关于水的歌谣 尽管如此 水也从不欠缺可爱 也还在不停地养活我们 滋润着应该滋润的万物 家乡的水啊 你回馈给我的 是日复一日的阳光 还有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露 峰峦和沟壑的倒影 都镶满了水的灵魂 水就是家乡 就是拥我入怀 永不老去的父母 ![]() 【读稿人语】读到李乃耀(珞迪)老师这一首《家乡水》,感觉诗人对水的感情其实很深。第一节叙写因为家居高山深谷,从不缺水,也造成了人们对水的关注,其实很少。但水却并不因为人们的关注少而不滋养我们和万物。它不声不响,却日夜滋润着人间。第二节抒情,把人生四季和风雨,都融入水的灵魂之中,把家乡水,比作拥“我”入怀的父母,且永不老去。话少,对家乡水的感恩之情却多。(李承骏) 【诗人小传】 农光明,男,1962年生,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农民。酷爱诗歌,有极少量诗歌发表。 家乡水 ![]() ●农光明 ![]() ![]() 家乡的水,清纯又甘甜 一口一口地灌满我的肠胃 溢出一条童话世界的河床 有活蹦乱跳的鱼儿在游荡 地图不曾提起的小河 在静谧的夜里自言自语 拉不上哗啦啦的溪声 天亮就叫来些蛋鸭歌唱 小河边走边照顾田园 季节悄无声息地生长 象夕照的影子,探到旭日那头 回眸一笑没有春华回乡 ![]() 【读稿人语】读农光明老师的《家乡水》,我感觉心境澄明,整个周遭的声音都消失了。想必,那是一条不大的河水,却“一口一口地灌满我的肠胃”,而且铺满童话,有活蹦乱跳的鱼在游。小到什么程度?“地图”没有标记,但并不影响家乡水的“自言自语”,天一亮就会有“蛋鸭”在下蛋,在歌唱。重要的是,小河不光是自己走,它还“边走边照顾田园”。诗朴实无华,却静中有动,富有生活情趣。(李承骏) 【诗人小传】 潘义喜,笔名:遇海。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果市作家协会会员。八桂诗词》等省内外各种书报诗刊。编著有诗集《草根新韵》。 家乡水 ![]() ●遇海 ![]() ![]() 任地底下如何汹涌澎湃 人们看到的仍是她平静的面貌 我们一辈辈 是她虔诚的子民 少年的钓竿往她心里垂 惊慌失措的石块掉落其中 早就枯干的杂草漂在她的面颊 这些都并不使她恼怒 梦想在此处孕育 每个飞向远方的人都由此起步 千百年来无一不是 时光的宿命一向由她掌控 她见证每一个子民落叶归根 ![]() 【读稿人语】第一次读到潘义喜老师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惊艳。同样是家乡水,潘老师的家乡水却抛开一切枝蔓,也把“我”干脆扔掉,直接从第三视角来写。第一节写出了家乡水的厉害之处,“任地底下如何汹涌澎湃”,她仍是平静的。点出了家乡水的“有容乃大”。第二节从大视角挪移到近景,诗人摄取了一些具体而微的画面,比如垂钓的少年、碎石、枯草侵袭,她也不“恼怒”使读者对家乡水的包容万象特质有更深了解。末一节更为大气,家乡水放飞每一个由此孕育的梦想,也见证每一个儿女的”落叶归根“。诗短,却意味悠长。(李承骏) 【诗人小传】 周金鸿,网名:湖光楼阁(品茶),男,壮族,籍贯右江区,工作之余,爱写作,可情长笔短,难以笔耕之精华。 家乡水 ![]() ●周金鸿 ![]() ![]() 周末假期回家乡 喝一杯凌云热茶 清爽甘甜温暖 感受美美的亲情 透过家窗远望 赶时正是深秋枫林红 倒映在那条小河 清澈见底平静如一面红镜 河上袅袅炊烟 如痴如梦迷恋村庄 山风轻轻地吹 如丝丝缕缕飘缈 竹排顺着小河开去 一排排载满家乡人梦想 遥远的地方留下一份思念 落叶归根孝父母亲 难忘的小河 洗礼孩童无知 游手好闲 添烦父母亲揪心 我是一棵禾苗 母亲用甘甜的河水 无偿操劳一辈子 浇灌我成长 一口口家乡水 细胞浸泡家乡亲情 一面面笑脸庭院满温馨 云游八方依然眷恋这地方 ![]() 【读稿人语】凌云茶暖,深秋枫红。炊烟,竹排,承载的是诗人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也因此顺着家乡水,回到童年,回到“少年不知深恩重,游手好闲做恶童”的岁月。在诗里,诗人把自己当作一棵禾苗,而母亲,就是甘甜的家乡水,浇灌着诗人成长。末节的“一口口家乡水”,也跟上面讲到的黄兴林老师的《家乡水》一样,是人们从稻谷里酿出的家乡水,喝多了,会醉。(李承骏) 【诗人小传】 陆慧琴,笔名:倩影若真,广西德保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主要散见于 《百色早报》 《央视网》 《百色诗联》 《右江日报》 《百色新闻网》等国省市报刊杂志。曾获全国普安红茶诗词大赛优秀奖。 鉴水遐想 ![]() ●倩影若真 ![]() ![]() 这里是我的家乡 在马蹄落下最美的彩笔 一张洁白的纸笺 在画家手里墨笔飞舞 吟一句,就跌进名扬四海茴香油 德保是盛产八角的地方 也是诗海,值得看一看 在赵翼诗韵,如一条舞动的玉带 泼在家乡这条鉴河 这里印记瓦氏夫人的英姿 顺着还年轻,在九曲桥合唱 沿着鉴河岸边 用山歌诉说富足康乐 洒向德保人称之为母亲河 让这座山城得以更青春活力 农民领袖农智高最后马嘶 遗落在水云间 照见他骨子的柔和钢 从鉴水的河流,捞起 轻吟一段千古天籁 ![]() 【读稿人语】陆慧琴老师一开笔就把鉴水河写得五彩斑斓。用语也大胆而新奇,值得一赞。“吟一句,就跌进名扬四海茴香油”这一句用得非常好,不过若是改为“吟一句,就跌进名扬四海的茴香里”要比实写德保茴香油要有诗意。诗海,玉带,赵翼,瓦氏夫人,九曲桥,侬智高,这纷繁的意象用以诠释鉴水的不同凡响,确实不错。末一节,整节写得荡气回肠,非常有气势,不乏豪情却又有柔婉。“照见他骨子的柔和钢”加一个字:“照见他骨子里的柔和钢”,想必读起来语感会更好。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李承骏) 【诗人小传】 姜代银,男,仡佬族,笔名:银子,爱神。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人,文学爱好者,已出版诗歌集《爱神》,《阳光编织的公园》,《天涯三人行》(合著),《真心英雄》(合著)。贵州省作协,省诗协会员。 家乡水 ![]() ●银子 ![]() ![]() 很小的时候 家乡水 就从我 稚嫩的心中淌过 随梦流向远方 骑在牛背上很神气的我 以为自已就是牛将军 把天上地下 远近的物类 当成会飞的兵马 胜利来自马背上的骚勇 诗歌亦从马背上汨汩涌出 潮水般的诗歌一一 从家乡水里 一直向前 流成革命 战争的欢庆 流成改革开放的喜悦 流成新时代家家户户的甜蜜 流成世界人民眼里的惊奇…… ![]() 【读稿人语】姜代银老师的诗歌,有“李白”,也有“杜甫”。它浪漫的时候,堪比诗仙“梦游天姥”;它现实的时候,也能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首《家乡水》,前两节写“我”与家乡水的旧事,第三第四节写诗人自己从军的经历,也写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从诗人的家乡遵义开始流动起来的传奇。(李承骏) 【诗人小传】 黄尚宁,壮族,1982年出生于广西田阳县,199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诗潮》《中国诗歌》《文学界》《广西文学》《红豆》和美国《新大陆》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年选》《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等选本。现居南宁。 关于大信的一些故事 ![]() ●黄尚宁 ![]() ![]() 1.石头村子 一个石山四面围成的小村子 不叫石头村,不叫石子村 也不叫石榴村,而是叫大信 山是石头做的,路是石头做的 就连村里仅有的几口泉眼 也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石头缠绕的大信依山而建 据说很久以前,这儿本是平原 有一天,一个力大无穷的人 挑着山峰经过这里,扁担折断了 一座座石山落在这片土地上 于是他定居下来,再也不走了 这个叫布洛陀①的人依山而居 在村里造出石路、石井、石池 造出木房子,造出田园和庄稼 他是伟大的发明家,夜以继日地 造。累了,倒下——成仙 大信从此呼风得风,唤雨得雨 他身后的人们在这里娶妻生子 翻土种粮,慢慢忘记了石头的存在 不知又过多少年,从什么时候起 他们开始追金逐银,开始讨厌石头 以及一切石制品。他们埋怨布洛陀 为什么他要把石山搬到这里来呢 ①壮语的译音,壮族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 2、一个村庄的衰落 布洛陀住过的一个村落 由连绵起伏的山峦四面围成 山上草木皆兵,山下小溪潺潺 山中间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我在这里土生土长,土音为证 我身上土不拉几的穿着为证 布洛陀是我们最伟大的诗人 他把智慧和山歌留在了敢壮山② 留在一个叫大信的小村庄 大信很小,却五脏俱全 大石围成的泉眼、修出的石池 呈方形,是布洛陀最伟大的创造 曾经,这里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石头蹦出的泉眼流成了小溪 是我儿时最好的玩伴,甚至新娘 二十年前,一位老人听信迷信 敲碎了泉眼口。小溪自此频临干涸 村庄一蹶不振,再也扑腾不起来了 ②位于广西田阳县境内,据说是壮族最早的发祥地。 ![]() 【读稿人语】诗歌也可以讲故事!这是黄尚宁老师的诗给我的感觉。这两首是黄老师支持这次同题诗的作品,虽然题目无水,诗中却满满是乡情,是维系一村兴衰的泉眼流成的溪水。这两首着笔最多的都是石头,布洛陀。这与大信、布洛陀的传说有关,与作者自小生长的那个山村有关。两首诗叙事风格一致,叙写物象一致,写的都是那个与布洛陀有关的叫大信的小村子,两首诗都以冷静、平实的语言来陈述事实,没有发表诗人自己的观点。但恰恰是这种“我不说,我偏不说”的写法,让人读完两首诗后不吐不快,甚至会感觉,如果我是大信这个村庄的人,我应该怎么办?诗人不是一味地去赞美家乡有多好,而是把家乡的荣光与美好,跟一些不好的现象和过往一起罗列出来,你看着办吧,大信人!诗人在诗里边不动声色,但他爱故乡爱大信爱壮乡的赤子深情,我感觉到了。(李承骏) 【诗人小传】 罗世识,广西百色人,壮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参战退伍军人,立功受过嘉奖。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右江日报》深圳杂志《伶仃洋》《广西教育》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现在百色市城区内某校校长兼书记,政协委员。 在那龙须河畔 ![]() ●罗世识 ![]() ![]() 在那龙须河畔 有你的山歌悠扬 亦有我的琴声荡漾… 在那龙须河畔 经过岁月的积累与沉淀 进入小康时代的变迁… 在那龙须河畔 你为风弄调我为景赋诗 唱响你我青春足迹之歌 在那龙须河畔 因为有你有我的相约 水更清天更蓝还有那翩翩云雀尽欢 在那龙须河畔 峰峦叠翠 满山奔跑的羊群仿佛天边一片片云 在那龙须河畔 绿荫下的楼房别墅 有你的有我的有他的 在那龙须河畔 有宽阔的休闲体育广场 人们茶余饭后在那轻歌曼舞 在那龙须河畔 向远方延伸的柏油路 小车卡车摩托车各自川流奔跑 在那龙须河畔 万家灯火 作登登高坡圩电站机声隆隆 在那龙须河畔 稻浪滚滚果瓜飘香 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在那龙须河畔 矗立着祈福亭 迎候四方宾客祈祷国泰民安 在那龙须河畔 横跨着美丽的风雨桥公路桥 那可是故事桥富裕桥幸福桥 在那龙须河畔 厂房星罗棋布 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在那龙须河畔 相识有缘 述说美丽动人的故事 在那龙须河畔 相逢山水景 铜锣唢呐琴箫弦亦欢… ![]() 【读稿人语】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有时候真的是有一种叫缘分的东西在。认识罗世识老师刚开始是在“右江区作家协会群”。印象中他话不多,但每每发言,必是言之有物,没有废话。渐渐地在《右江潮》杂志,《右江日报》,还有黄诚专老师主编的《西部风微刊》读到不少罗老师的作品,其中,写龙须河篇什的特别多。我就想,这位罗老师,莫不是也跟我一样,同饮一河水?后来得以在一些私下里可以交谈的场合,聊起来才知道罗老师真的是龙须河边的田东壮乡出来的。跟我家乡的龙须河是同一条大河。龙须河是德保鉴河流到了荣华乡大坤村我的家乡乐屯地界与田东作登乡驮瓜村交界处,才开始喊作龙须河的,因此,我与罗老师,真的算是在同一条河边长大。回到这首诗本身,虽然罗老师写的足有15节45行之多,比我征稿时预设的限制在30行内足足多了15行,但读了诗作之后,我觉得这多出来的15行不多。为啥?首先,诗人用标题,也是本诗的诗眼《在那龙须河畔》串起了整首诗,因此,若有需要,再多上十行百行,有了这诗眼串着,也不会觉得多。此其一。其二,整首诗十五节,节节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说。从历史,从现状,从民俗,从现代,从物质,从精神,有写虚,也有写实,一幅幅画卷,一幕幕美图,在诗人笔下轮播开来,有画面,也有色彩,有娴静,也有动态。让人读来犹如身临龙须河畔,与壮乡人民载歌载舞,共庆幸福生活。(李承骏) 【诗人小传】 黄永乐,1966年出生,86年毕业于百色民师,平时喜欢阅读我们本地作家的文学作品。本人的一些壮文诗作发表在《广西民族报》壮文版上。 家乡有条小河 ![]() ●黄永乐 ![]() ![]() 学校附近有条小河 河边有一口水井 井沿都是用多棱的大石块磊成 井边的大青石板上被磨得平滑油亮 我看得懂 那是长辈们留下的故事 井不深也不宽 井水一年四季 流水潺潺 上游的鸭帮 也动摇不了井水的清纯 。。。。。 当夜深人静 顽皮的男生 光着膀子 跳进水井 尽情地享受井水的清凉 第二天免不了老师的批评 可是 故事还是重复着。。。。 如今回想 水井不是正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的善良和宽容 才能把她的孩子送出大山?? ![]() 【读稿人语】每个人的心里都流着一条美丽的家乡水。黄永乐老师的家乡水,是一条河,也是一口水井。大青石板的水井不深也不宽,但它清纯,只不过,只有老师知道,每当夜清人静的时候就会有光着膀子的男生们,跳下井中嬉戏。虽然第二天会被老师批评,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势必会成才后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周而复始。可见,诗人的家乡水是多么的温情善良而有情趣啊。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母亲般的家乡水,多少大山的孩子才终于走出山外,走向五彩缤纷的人生长途。(李承骏) 【诗人小传】 林荣先,男,壮族,1967年9月出生, 1987年6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先后在教育、政府、政法等部门工作,现为广西那坡县人民法院二级主任科员、那坡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先后在国内几十家报刊、网站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首;多篇、首作品获市、区、全国各种等级奖,被中华福苑诗词学会、中华福苑诗典编委会等授予“中华当代优秀诗人”荣誉称号。电子邮箱:linxianshengda@163.com。 绝句·家乡水 ![]() ●林荣先 ![]() ![]() 山泉转舵东航向, 欢唱生活旭日升。 实现小康民族旺, 乡村振兴又长征。 ![]() 【读稿人语】诗有实写与虚写。也有纯实写和纯虚写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林荣先老师这一首,可以归为虚写类。诗以绝句来作,首句即由山泉东去铺垫,次句开始歌颂生活之美好如旭日初升。第三句把当前实现小康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画面展现出来,末句则把乡村振兴这一当前农村的大事提出来,寓示“家乡水”又有了新的方向。整体上还是虚空了些。其实,如果想把家乡水写得更深刻一些,诗人可以考虑采用律诗的形式,然后主实写,再加上一些虚写,多一些具体物象的叙写,家乡水的形象可能更为丰满。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李承骏) 【诗人小传】 廖晖,男,中共党员,70后,系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先从教后从政,现系靖西市社科联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广西政法报》《右江日报》《百色文艺》《靖西文艺》等报刊发表杂文、散文、诗歌等作品。 家乡的小河 ![]() ●廖晖 ![]() ![]() 小时候 你是我们的乐园 三五成群 呼朋引伴 那一份童真荡漾着欢快的浪花 那一份快乐洋溢在清澈的水面 每每到了傍晚 在父母熟悉的呼唤声中 你才有了那一份矜持的安宁 曾几何时 你变成了我们梦里的主角 情景依旧 清晰浮现 那一种思念触动着异乡的游子 那一种情思融化了暖暖的泪花 模糊的月光中 似乎看到了朴实的乡亲们 和着流水声抒发着幸福的心情 如今 你是维系我们乡愁的纽带 杨柳依依 夕阳暖暖 那一排排整齐的房子 那一片片旺盛的农作物 掩映在你依然清澈的目光中 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描绘着未来的前景 ![]() 【读稿人语】家乡的小河,在诗人看来也是生命的河,人生的河。小时候,它是少年,是乐园,有童真,快乐,和父母各喊各家孩子乳名唤儿回家的傍晚,生活气息浓郁。后来,家乡的河是青年,也是梦乡。游子的泪花和模糊的月光,是记忆里绕不过的点。而今,历经岁月的洗礼,家乡的河,已然成为乡愁的纽带。只有在城里呆累了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要回去看一看,那条家乡的河。窃以为诗人写出了自己的家乡水,也写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家乡水,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李承骏) 【诗人小传】 李汉德,60后,工作于田东县作登中心校。高级教师,百色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欣赏诗词,有少量诗词发表于区内外报刊和网络。 故乡的小河 ![]() ●李汉德 ![]() ![]() 故乡的小河 两岸青山一座座 清风吹拂激起浪花朵朵 清清凉凉 鱼翔浅底 绕着美丽的村庄缓缓流过 故乡的小河 日日夜夜欢快唱着歌 传唱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仙袂飘飘仙女下凡来 钻石一颗山中丢落 夜晚像盏明灯熠熠闪烁 故乡的小河 筑坝拦河高峡出平湖 修建电站三四座 街头巷尾村前村后 东风夜放花千树 灯火通明 熠熠闪烁 故乡的小河 青山给你跳动的脉搏 阳光给你青春的光泽 两岸瓜果蔬菜多又多 你奔流不息唱着欢乐的歌 歌唱幸福新生活 ![]() 【读稿人语】第一次读李汉德老师的诗,也是第一次读到离我老家德保县荣华乡最近的田东县作登乡的诗人的诗。这一首《家乡水》给我的感觉,就是可以谱上曲,作为一首歌唱家乡的歌。全诗押韵自然,灵动飘逸,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用语通俗易懂,善于描摹各类足以表现家乡之美的场景,可以说李老师在这里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只不过,他用的是文字来画。有此“家乡水”,哪个儿女能不因此自豪呢?(李承骏) 【诗人小传】 梁志雄,男,1964年6月生,系靖西市南坡乡人,高中学历,中共党员,长期务农,业余爱好广泛,经过艰苦努力,于2016年4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20年度被百色市宣传部、百色市科协技术协会评为百色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文学是我终身嗜好,现在探索创作中,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家乡水 ![]() ●梁志雄 ![]() ![]() 家乡水 清又清 甜又甜 一年四季流不停 她 周而复始 养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 贤才儿女 家乡水 波连波 碧浪涌 澄澈见底任鱼游 她 时时刻刻吸引着 四面八方 无数的来客 留连忘返 家乡水 向东流 曲曲折折奔大海 她 灌溉田地 发电发光 利国利民 舍己为人不回头 永远不回头 ![]() 【读稿人语】梁志雄老师2016年获广电总局颁发的“书香之家”荣誉,可见老师读书量不知有多少。读到这首《家乡水》,我深为梁老师这种既有现代自由诗的形与神,又兼具古体诗的对仗工整、巧妙押韵的写法叹服。全诗仅三节,却把家乡水的“育一方儿女,引天下游客”以及灌溉田亩、发电为国为民的魅力与奉献都写出来了。诗人的这种句短、形美、点到即止,是“诗美”和“诗言志”的美好结合。靖西与德保都是酒乡,此处,当与梁老师浮一大白。(李承骏) 【诗人小传】 周青艺,广西百色市人。喜爱诗文阅读并小有创作,作品散见各类报刊及网络微刊,有作品在诗文赛上获奖。已出版诗集《心之沉浮》。 磺桑江 ![]() ●周青艺 ![]() ![]() 磺桑江的波光收割月光 一张网从父辈交到手上 是工具,也是钥匙 它的修行是掘出柴米油盐 江中,蓑衣伫立一根风骨 岸上,胡杨挺立一杆脊梁 以猛兽的姿势出击 一江春水,竟成为渔者的死穴 一弯江水,曲折蜿蜒 豢养了多少人的梦想 一队渔舟,顺流逆流 承载了多少人的希翼 江水悠悠 叙述传说与思念 橹声长吟 何时迎回久离而归的游子 ![]() 【读稿人语】如果不是周青艺老师的这首诗,我还不知道百色大地上,原来还有这么一条河流叫磺桑江。它自凌云县沙里乡来,到右江区四塘镇六合村流出市境,进入河池地区。回到诗本身,第一节诗人用拟人化手法,把父辈传承的“网”接将下来,为的是“掘出柴米油盐”,讲述了磺桑江岸边人们自古以来赖以谋生的一江春水,其实竟也是“渔者的死穴”。全诗用词精炼,每一个词几乎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意涵,如“工具”“钥匙”“蓑衣”“风骨”“胡杨”“猛兽”……凡此种种,终归抵不过一队渔舟所穿透的希冀。我想,身为来自磺桑江滨的游子,诗人亦自家乡水中感叹自我的浮沉如其诗集《心之沉浮》,何时,何时呵,何日是归期?此诗胜在意境的研磨和用语的精专,再加上诗人于磺桑江边储存的那一罐罐记忆,使这首诗既是诗,也是小说,更是一曲余音绕梁的俚曲。(李承骏) 【诗人小传】 李承骏,曾用名李福登。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人,壮族。喜爱剪纸、插画、设计。偶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文字类作品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诗潮》《战士文艺》等刊物发表或获奖。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曾挟梦游历过玉林、南宁、东莞、中山、广州、河源、江门、石家庄、晋州、德州、北京、武汉、深圳、江门、珠海、开平、佛山等南北各地大小都市,无奈,心底下还是最喜欢小百色,故每年蛰伏最多的地,还是右江之滨的这座小城。出门不堵车,上班不打卡。理发10元,韭菜2元一把!多买还更优惠!不多说了,就问你一句:生活在百色,你福,还是不服?! 家乡水 ![]() ●李承骏 ![]() ![]() 甜的是未来 回想在廿岁之前的河边 不能推测层峦叠嶂的面目 为了谁 把旧岁的涛声一一俯捡 我回来了 你今夜的流淌为何没有涟漪 ——那种刻不容缓的思念 就这样失而复得? 在远远的水滨 也有这样的宁静咀嚼我 也有这样的虚妄编排我 可为何不见? 那星星点点的似曾相识 我有一些累了 那个渴酒的是谁? 兀自在远远的唐朝宋晚觥酌交错 说:仍怜故乡水 这醉坏游子的胡言一派! 便足以造化我 这羞羞答答风雨为车的一生 ![]() 【读稿人语】当读到《家乡水》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增广贤文》“美不美,乡中水”给人带来的甜美;继而又想起元代马致远“小桥流水,古道西风”一词给远在天涯游子带来的愁状。就是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情,让我反复将李承骏先生的诗读着。 李承骏的《家乡水》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甜的是未来”,这起句,一个“甜”字,点明了年轻时,为追求美好的生活,一颗狂野的心,不惜背井离乡。有句话说:狗不嫌主穷,儿不厌母丑。然而,或因“甜”字的作怪?或因“雄心”的作祟?在那初生之犊的年岁,谁人不曾怀有一颗勃勃的雄心?所以,便有了:“回想在廿岁之前的河边/不能推测层峦叠嶂的面目/为了谁/把旧岁的涛声一一俯捡”。而诗人在廿岁之前的河边,其看到的是“不能推测层峦叠嶂的面目”。“层峦叠嶂的面目”隐喻着:是生活的艰辛?或是道途的坎坷?或是未来的虚无缥缈?“不能推测”,那是对未来的一个未知数,没有谁能够预测得到,更没有谁有先知先觉的本事,可是,没有谁愿意放弃。“为了谁”——这“谁”字,是指父母?还是指自己?或是自己曾有的“野心”——有所建树,捞个一官半职,衣锦还乡,来个光宗耀祖?把“旧岁的涛声”——一个狂野的年轻人的心一一俯捡。“俯捡”二字,是那么的虔诚,那么的认真,那么的小心翼翼;可又是那么坚如石,韧如筋。 第二节四句,“我回来了/你今夜的流淌为何没有涟漪/——那种刻不容缓的思念/就这样失而复得?”。那浪迹天涯,打拼天下的游子,带着沧桑岁月回归;诗人,那个长年在外打工谋生的儿子,突然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却激不起“流淌着的江河”一丁点的涟漪。亲人对长年在外乡打拼的儿子,尽管也曾经日思夜想,长夜难眠,可是,对儿子的回来,对那突然的“失而复得”,并没有任何的激动,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因为,儿子是由家乡水喂养大的;家乡是儿子的根,思乡,恋家,那是儿子的“本能”,为何要那么的激动的呢? 第三节也是五句,“在远远的水滨/也有这样的宁静咀嚼我/也有这样的虚妄编排我/可为何不见?/那星星点点的似曾相识”。这节书写曾经远在他乡打拼的我,那里也有河流,也有水岸,也是那样的不泛涟漪,也同样是那样的宁静,可是,它对诗人,对在他乡打拼的游子,却“不曾见到那星星点点的似曾相识”——尽管它也宁静,却总是无时不在“咀嚼我”;尽管它虚妄,可总是无时不在“编排我”;从未感受到它有家乡水那样的甜美,那样的可爱,那样的让诗人感到“可靠”!诗人内心总存有思念“家乡水”的那片心,诗人的心中无时无刻泛起浓浓的乡愁。 第四节七句,写诗人在外打拼,一个天涯沦落人,心中升起错综复杂的情感——当孤独了,身心劳累不堪的时候,借酒消愁,在交杯换觥之中,想起自己在外打拼的时日,想起自己像车轮一般不停旋转的一生,顿生愧对“家乡水”之心。一个“怜”字,抒发出诗人,乃至无在离家在外浪迹的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读着这首诗,感到这首诗写得好,是因为,它对我的口味:一是有明喻,有隐喻,且不论是明喻或隐喻,都能让人读得懂,不至以叫人不知所措;二是有很多金句:如:“不能推测层峦叠嶂的面目”、“把旧岁的涛声一一俯捡”;“宁静咀嚼我”、“虚妄编排我”;“那星星点点的似曾相识”、“这羞羞答答风雨为车的一生”。 这是我读这诗,对诗意所作的理解。是否正确,聊作抛砖引玉。(张恩岱) 【诗人小传】 黄兴林,男,70后大叔,广西德保县人,自由职业,酷爱诗歌,小说,作品散见《右江日报》,《三月三》《云山鉴水》,德保《云山诗社》社员。 家乡水 ![]() ●黄兴林 ![]() ![]() 家乡水静静的流淌 白天流着太阳 晚上流着星星流着月亮 青春就这样流走了 流不走的是记忆 还有母亲浣衣的背影 有天我尝到父亲从稻谷酿出的家乡水 我领略了父亲的伟岸 还有他三碗的热情 在他喋喋的好客里 我看到他与别人的距离 每当在外面漂泊 杯子里装满了乡愁 一泓家乡水便从眼角流过 思念 让游子醉回了故乡 ![]() 【读稿人语】“黄兴林”这个名字其实N年前就在《右江日报》副刊上屡屡读到。那老辣的文笔,总是让我在内心里不自觉地把黄老师归划到百色学院张国荣教授那样著作等身的长者类圈子。却不曾这一次因为《家乡水》同题诗,我才知晓黄老师原来竟是我的同乡,德保人,并且年龄不大,可以喊哥。而我中学时的文学社死党农建支的一句话更令我好奇,那是他某个周六晚上在某个酒局上喝到半醺时,猛然撺掇同在酒桌上的黄老师参加这次同题诗,并且在拨通我微信语音时丢出这么一句:“黄兴林老师写诗可比你厉害多了!”就这句,我一下来了兴趣,便在黄老师加了我微信后一个劲地催他交稿。等读到这首《家乡水》,我确实也读到了不同的意味。也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诗人写家乡水,莫不是以家门口那条碧绿如玉带的河流为主要叙写对象。但黄老师这首《家乡水》,我读到的是这是一条隐寓的“家乡水”:德保人自古以来办事以酒为媒,“一切尽在壶中”是老辈人经常脱口而出的话,不是杯,也不是碗,是壶。因此,诗人自幼浸淫于浓郁的德保酒文化之中,自然对“家乡水”深有别解。这首诗,诗人先以实写河流起笔,倾诉对流逝的青春和辛劳的母亲的怀念。次节则由自然界中流淌着的“家乡水”,转来叙写父亲用稻谷酿出的“家乡水”,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写出了父亲热情好客、仗义疏财的大方与豪迈。末一节把家乡水从“现实中的河流”到“稻谷中的家乡水”转而升华到因这二者而引发的乡愁,眼角的“家乡水”,倾诉离乡骄子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李承骏) ![]() 换个角度看文化 ![]() 诗歌赏析|周青艺:《出走》的真相 ![]() 美文速递|梁美赛:那些细微的善意和感动 ![]() 文学评述|黄承基:德保文学风景线 ![]() 散文鉴赏|梁美赛:清晨的半岛公园 ![]() 小说推介|翟永逢:故园恋曲 ![]() 赏析|丁红云:壮锦上的情歌(组诗) ![]() 散文欣赏|张恩岱:月下,寻找曾经的“伙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