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高顺|遇见恩师珞迪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6-01 发布于广西

【编前絮语】曾经有过一段以为自己在写作上是出现了所谓的“高原期”——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感觉没有进步。只好令自己强行停下来一段时间,后来再提笔时才发现:原来,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才是写作能够不断向前的唯一出路。最近读李高顺老师的文章,确实写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这一篇《遇见恩师珞迪》,讲的是作家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吧!





【作者简介】李高顺,男, 1969年生人。中学教师,酷爱文学。诗歌、散文偶于《金色年华》《铝城文学报》《右江日报》《百色早报》等刊物发表。半生沉浮,身无长物,坎坷曲折,皮囊空泛,平淡无奇,唯知习文,片言只语,叙说生平,于己自警,与人共勉,心之凿凿,情之切切。


遇见恩师珞迪

(纪实散文)

●李高顺(田东)

有一种惊喜,有一种幸福,有一种温馨,有一种感动,有一种美好,叫遇见。它像一盏明灯,给予我希望和奋进的力量。

前些日, 承蒙《百色作家》平台李承骏主编厚爱,拉我进了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群。群里好些成员竟然是我身边的领导、同事或同行。更让我惊喜的是在群里意外遇见了我的老领导,我的恩师珞迪(李乃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有种回家的幸福。

遇见恩师珞迪,我的记忆一下子穿越回到十九年前的那天上午。我正在校办忙碌,校长急电叫我去他办公室一趟。一进门,见到一男一女两中年人坐在沙发上,笑容可掬的样子。校长介绍,女的是时任田东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覃梅华副县长,男的是时任田东县教育局党组分管党务、人事和办公室的李乃耀书记。他就是后来在我人生历程中教育引导我不断走向成熟的我的恩师。打过招呼后,两位领导表明此行的目的是专程找我谈话的。顷刻之间,我有些惶惑,以为犯了啥错。恩师很温和地对我说,目前,教育局办公室正缺文秘,听说你写东西还不错,所以,我陪覃副县长过来了解了解情况。听恩师这么一说,我很是受宠若惊。但当时我心里还真没个底,除了表达谢意,我没有做任何表态,两位领导也没透露任何意向。当时的印象中,恩师个头不高,中等身材,肤色微黑,脸上总挂着笑容,和蔼可亲,很接地气,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子精明,似乎可以一眼看穿一个人,这让我感到有些局促与手足无措。

之后,我依然忙学校的工作,没把面谈的事放心上,总觉得希望渺茫。一天天过去,本以为此事不了了之。但意外和惊喜还是降临我身上。那天下午,校长递给我一分文件,是县教育局发来的借调文,借调我到教育局办公室工作。我是既激动兴奋,心里却又五味杂陈,毕竟只是借调,还不是正儿八经的调动,此去前途未卜。即将离开熟悉的讲台和那些乖巧可爱的学生,心有不舍。转念一想,换个环境,换种工作,也许别有一番天地。当天晚上做了些简单的交接,第二天大清早,按时赶赴教育局办公室报到并拜见恩师乃耀书记,算是正式上班了。

当时是恩师分管办公室,他来局里当党组书记之前,已在县文化体育局当了十五年的副局长,是一位资深的科级领导,这让我内心又添了几分崇敬。他说,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做好各方面服务,核心工作就是写好各种材料、文件和领导讲话稿。对于我,公文写作是个全新领域,从未涉足,挑战性极强。我连初出茅庐都算不上,没办法,赶紧学吧。翻出之前的材料和文件,边学边临摹,依葫芦画瓢,实战演练。

每次写完材料,我必须呈报恩师把关,生怕因任何疏忽而出错,个人名誉受损事小,若给单位抹黑就无可挽回。幸运的是,无论多忙,恩师每次都会细心帮斟酌修改。尤其是我写的一些县领导的讲话稿,结构凌乱,逻辑不通,词不达意,他一眼就能看出,经他大刀阔斧一番调整,结构顺理成章,逻辑严谨规范。他把关文字很严很细,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大到段落句子,小到标点符号,逐字逐句修改,手把手教我,并说明他这样那样修改的原因,让我心服口服。在它笔下,文字表述干练精准,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言精句短,不浪费不多余,读起来就是顺畅舒服。每这样经历一次,我都会进步都会提升。

恩师总说,公文与文学写作不一样,是一种很严肃的体裁,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文字表述规范,必须按其固有条理和框架入手,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但人家笑的不是你个人,而是笑单位,因为,公文一旦下发,就不是代表个人,代表的是单位,具有很强的行政效应,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他说,“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成在作风败也在作风。”意在告诉我做人做事要勇于负责,要严谨细致,要敢于担当。恩师的这些话,至今仍牢牢记在我心里。

很多时候,当别人在花前月下或酣梦神游时,我为了一份材料仍在伏案疾书,搜肠刮肚,挑灯夜战,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但我常用孟子的话“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警醒和鞭策自己,学会苦中作乐,吃苦耐劳。在恩师不厌其烦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公文写作不断上新台阶,以致后来我的文稿修改的极少,也为恩师节省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我总算勉强可以出师了。

恩师虽然忙于工作,但始终不忘笔耕,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我在《南方诗人自选诗》和《当代青年诗选》等诗集拜读过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诗歌,如《恋歌》《残坎》《酒伤》《致石头》《水车的葬礼》《出嫁》《有功无箭》《送你出门》《红葡萄》。也读过他在《田东民间故事集》中收集整理的故事《最后一个姑娘》。恩师的诗作,构思精妙,布局唯美,手法娴熟,立意高远。展现的都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或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字里行间,充满乡土气息,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品读起来,美不胜收。恩师不愧为大伙心中的大师级人物。

受恩师的影响,我在空闲时,也写一些文学作品。与恩师对比,我作品就显得稚嫩平庸,缺乏思想性,无从谈及高度与深度,更登不了大雅之堂。感觉自己还只是一个初涉写作的小学生,一直诚惶诚恐,迟迟不敢投稿,生怕拙稿入不了编辑的慧眼,甚至会沦为笑谈。后来我想,丑媳妇始终要见公婆,心动不如行动,一咬牙,卯足胆量,脸红耳热,忐忑不安地向报刊投了拙稿。近些年来,为数不多的作品散见于报刊。记得恩师说过,文学创作就是我笔写我心,我心表我意,我意抒我情,我情送众生。所以,我一直在创作的路上努力着。

共事的那些年,恩师虽说在教育局上班,且一把年纪了,但县委县政府一旦有什么重大材料要写的关键时刻,一定会找他执笔,且非他莫属。有一次,县委书记临时赶赴自治区汇报工作,十万火急,就点名要他同去。恩师自然领会领导意思,了解要汇报的事项后,就在去的路上,他不顾车子颠簸,就凭一支笔一本稿子,极速构思,奋笔疾书。车子到达目的地,他刚好写完汇报材料,帮领导度过了大难关,令领导折服。此事被传为佳话,恩师也因此获得了田东“第一支笔”的美誉。他自己不认可,但的确实至名归,晚辈我望尘莫及。

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间,跟恩师学习、共事十年有余,在工作和公文写作方面,我刚摸到点门路,他就光荣退休了。那天晚上,我有幸参加恩师的退休宴,宴席间,因人多嘴杂,我俩没能聊上几句,心中有好多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意只能默默藏于心底。但我们都是性情中人,相处久了,彼此了解,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笑靥,就可心领神会。这也许就是常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吧。退休的头几年,偶尔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莱市场遇见恩师,还能聊上几句。再后来,恩师举家迁居南宁,就难再见面。所幸的是,恩师一直笔耕不辍,在百色文艺,右江日报,西部风微刊,百色作家等平台和刊物上,经常看到恩师的杰作。每次拜读恩师的作品,字里行间,生活味,人情味,哲理味,欲溢还收,令人品思无穷,是值得我永远学习和追随的榜样。每每此时,恩师平易近人,温暖如阳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好似我们就是在面对面对话一般,温馨而幸福。

芸芸众生,能在人海茫茫中遇见恩师珞迪,是缘分是大幸。他带给我的都是惊喜,幸福,感动,温馨,美好和鞭策。他是我人生中每道驿站里的一盏明灯,一直在指引着我,照耀着我,一路前行。

感谢恩师,感谢此生最美的遇见。

编稿人语

前天晚上我在群里写了个大家可以写个同题《遇见一盏明灯》。然后李高顺老师就很快写出了这一篇纪实。真的是个快才。而且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写出了自己与珞迪老师的师生情,值得我辈学习。(李承骏)



《百色作家》|不仅仅讲述百色故事

主编:李承骏|运营:诗豹传媒

投稿:2541118968@qq.com

本文如有打赏,赏金将悉数转给作者。赏金于文章发布之日起满一个月发放到位。特此说明。

自即日起,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5000,平台将颁发稿费。并将选入《百色作家》季度精品集

所有来稿,需将作品放到WORD文件以附件形式发到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个人风采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