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南金墎罗家:理学名儒罗懋忠

 丰城文旅 2022-06-01 发布于江西

金墎罗家位于剑南街道丰(城)抚(州)线东侧、清丰山溪北岸,是一个有着四千余户近两千余人的村庄。

金墎罗家早前与荷塘罗家(路边罗家)本是一家,其先祖乃是汉代相国大农令罗珠。罗珠(公元前245年-前155),汉高祖五年(前201)出任江西九江太守,协从灌婴侯建造南昌城。汉惠帝六年(前189)奉调进京出任治粟内史,主管农业,拜为“大农令”。汉高后五年(前182)吕后临朝称帝,罗珠谢病辞官不仕,隐居洪崖山,为江西罗姓鼻祖。其后裔由江西遍迁天下,罗珠被奉为天下罗氏之祖,故有“天下罗家无二派”之说。

罗珠十三世孙罗瑭,赘柏林黄向之女,在所居之处环植柏树,故号称“柏林”。罗瑭之子文通,同其弟文慧讲学于丰城池山,影响甚巨,从此池山改名“罗山”。又传数世至东晋时,有罗企生、罗遵生兄弟,罗企生尽忠死节,罗遵生奉母极孝,被敕赠“一门忠孝”,闻名天下。传至第二十九世罗智安,仰慕先祖罗文通高洁,到罗山祭祖。之后,卜居于丰城荷塘里,也就是现在的路边罗家,从此开启丰城罗姓人文鼎盛新纪元。

唐末时,罗大雅官居仆射,以功业显于唐。罗沐同时举解元,为一时名士。罗沐去世后,其族人挖掘墓穴,意外发现地底下藏着金砖,于是以金砖垫棺。这个消息传遍全村,大家都以为是吉兆,于是把“荷塘”改名“金墎”。由于人口众多,家族甚巨,自然形成两个村,老居仍名荷塘(路边罗家),罗沐一支则沿用金墎的地名,称为“金墎罗家”。两村毗邻,实为一支,依然保持着诗礼传家的书香之风。丰城永乐探花孙曰恭曾题“金墎”诗云:

世第朝阳物色华,素称富水故名家。

诗书满架无穷趣,予亦从僚询道涯。

从宋至清,乃至于今,金墎罗家簪缨奕世,科甲蝉联,与路边罗家乃至于分迁出去的其他宗支交相辉映,成为丰城科第望族。尤其是到了明代晚期,金墎罗家的罗宪凯和罗懋忠更是名垂青史。


罗宪凯,字元甫,号赤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任池州府贵池县知县。罗宪凯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尤其重视当地的教育。担任知县两年后,就被安排担任乡试主考官。贵池有一座山叫齐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名山。明初时,当地有一位名叫黄观的状元,曾在此建翠微精舍。正德十年(1515),池州知府何绍正在翠微精舍旧址上建绣春书院。万历初年,书院移至阳春岭下。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书院已经破败,为了恢复书院旧貌,传承读书识礼风气,罗宪凯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重修齐山书院。

在贵池六年,罗宪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当地社会治理和文化教育殚精竭虑,最后病逝于任上。当地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如丧考妣,万人空巷为之送行。他的事迹很快上报到朝廷,被批准列祀于当地乡贤祠。罗宪凯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财宝,只留下《金陵》、《北征》、《人计》等著作,他的事迹也被收入《江西历代人物辞典》。

另一位与罗宪凯差不多同时代的金墎罗家人叫罗懋忠。罗懋忠号止庵,生活在人文鼎盛的明代晚期,受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影响,从小便对王阳明的“致良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期,师从于阳明后学弟子李材学习“理学”,与丰城当时著名人物徐即登、熊尚文等人是同门师兄弟。

李材(1529-1607),字孟诚,段潭湖茫人,兵部尚书李遂之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广东佥事,万历初官云南按察使,因将参将署为书院,导致当地驻军反对并引起兵变。因为收孟养、蛮莫两个土司,作为制衡缅甸的重要力量,升为右佥都御史。后来,云南巡按御史弹劾他“破蛮冒功,逮问入狱”。在狱中,罗懋忠、徐即登等人随从左右,仍以师礼待之。这在当时的著名理学家曾凤仪(湖南䒹阳人)所写的“赠言”中可见一斑:

……亡何,老师被逮……未几,止庵至诸所,调摄宽譬,使老师幽囚三载无纤芥。见颜忧者,皆止庵力也……

也就是说,李材被逮入狱后没多久,罗懋忠就来到监狱,又是照顾又是宽慰,前后三年时间,无微不至,使李材免于遭罪。可见,罗懋忠是一位性情中人。李材去世后,罗懋忠带着无限惆怅离京回家,当时的许多名士尤其是理学界的名人纷纷赠诗相送。徐即登《赠懋忠公归诗》云:

首座多君急难亲,晓行不惮露沾巾。

一时陈蔡斯文厄,千古宫墙俎豆新。

系筑辞燕卑侠气,问津过鲁及良辰。

临歧杯酒肠千折,何日浮云撤太冥。

另一位叫王锡爵的南京人对罗懋忠回乡也是依依不舍。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万历十二年(1584)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他在《赠止庵南归》诗中写道:

行行鸣雁报残年,一片征帆起夕烟。

紫气自应行处有,元文仍向别时传。

梅横南浦迎归棹,雪飘西山对寿筵。

须忆故人多远思,登楼勿为滞江边。

王锡爵的儿子王衡对罗懋忠也非常敬重。王衡(1562-1609),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以殿试榜眼(第二名)的成绩任翰林院编修。王衡视功名为粪土,却对文学、戏剧十分执着,他的思维天马行空,格局非凡,而且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是明代晚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因官场不得志,王衡中年辞官归里,不久英年早逝。在《赠理学懋忠归歌》中,王衡这样写道:

古人结辙从其师,使赴水火亦不辞。

今人友道弃如土,朝为弟子暮为虏。

咄嗟!海客厄田横何如,马融帐下逢衣生。

一朝仓皇散如雾,反令侠者留其名。

况今尽妇女,人心自风雨。

曾闻室有戈,非止市有虎。

目中仅见李豫章,急难兄弟奔相将。

侧身痛哭雷霆旁,九关虎豹天苍苍。

朱生已死卢生饿,独有罗生下帘坐。

朝来分得靡镜钱,强半篝灯狱中卧。

丹者寸心白者虹,上帝感动精诚通。

恍惚丰城双剑气,紫光夜夜磨崆峒。

天宁土绣苌宏血,人自书传夏侯诀。

君其先归扫庭雪,文未丧天视君舌。

回到老家以后,罗懋忠闭门著书,很少与外界联系。他的著作《环枢漫录》(上、中、下三卷),比较系统地表现了其理学方面的造诣,只可惜终身未为官,著作传播面也不广,后人对他的研究和了解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历史总是这样,厚重而沉默。但生民黎庶却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生生不息。他们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向生命致敬,向先辈致敬。

资料来源:荷塘《罗氏族谱》、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