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图三国史,五分钟理清三国脉络,读史知兴衰

 郎中骑 2022-06-01 发布于广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读到这首临江仙,就不由得心潮澎湃,仿佛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血与火、情与义交织的年代。


Image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权臣董卓。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董卓被描绘成了一个挟持天子、贪淫好色的寡廉少义之徒。

其实董卓算不上显赫,他的父亲董君雅只是豫州颍川郡的一名县尉。小董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游历羌人部落,结交了一些部落首领。后来羌人首领来看望董卓,仗义疏财的小董宰杀耕牛款待,令羌人首领大为感动。

小侠客董卓后来参军入伍,屡立战功,历任县令、督尉、校尉、官至并州刺史,相当于正省级地方官。大将军何进召董卓入京,帮他对付宦官十常侍。董卓从此走向权力的中心。

群雄讨董,是三国乱世的开始。群雄为什么要讨董?很多人说董卓这个人品德不行,多行不义,惹得群起而攻之。其实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是品行问题,而是实力问题。董卓出生一般,父亲不过是一介小吏。机缘巧合,带兵入京,控制朝廷。地方上比他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人可谓比比皆是,这些人岂能眼睁睁看着董卓把大好江山收入囊中?

Image

首先不服气的就是袁绍。袁本初何许人也?出身于权倾朝野的官宦世家,四世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拥有这样的家世,年轻时期的袁绍却不肯做官,以隐士自居,怎么样,够酷吧?

“隐士”袁绍却不是真的淡泊名利、不问世事,他暗中结交对朝廷不满的侠义之士,比如张邈、许攸、曹操,一直等待时期,伺机而动。

机会这不就来了,黄巾起义爆发,袁绍投入大将军何进麾下,任中军校尉。曹操任典军校尉,俩人是同事。诛杀十常侍是袁绍为何进出的点子,然而何进被杀,董卓掌握了朝政。处心积虑许多年的袁绍啥也没捞着,他怎能咽得下这口气。同样咽不下这口气的还有曹操、孔融、公孙瓒、刘焉、马腾,袁术、陶谦……于是群雄割据,开始了一场地盘争夺战。

Image

董卓是怎么死的?可谓成也吕布,败也吕布。董卓临死前的一句“吾儿奉先何在”,成为千古笑柄,令人唏嘘。

Image

曹操为什么要兵围徐州?按照演义的说法,汉献帝初平四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人到琅琊迎接他的父亲来兖州享福,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了卖个人情,派都尉张闿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兵围徐州。陶谦自知难以抵挡,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又邀请刘备同去救陶谦。由此才引出刘、关、张、赵徐州初试锋芒。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从地图来看,相当可疑。当时群雄主要集中在北方,各自拥兵,可谓势均力敌。陶谦、孔融地盘比较小,尤其是陶谦的徐州,地处南北通道。一旦拿下徐州,就可以一路南下,问鼎中原。曹操要想扩充自己的势力,为袁曹争霸中积蓄力量,吞并徐州绝对是一招妙棋。

Image

三让徐州,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刘备率领区区1000军兵去支援陶谦,收获一座徐州城,转眼受封豫州牧,可谓是平步青云。陶谦为什么要三让徐州,他看中刘备什么?

当时的形势,曹操为报父仇,誓要铲平陶谦一族,不接受投降。换个思路来说,就是曹操决定要拿下徐州,铺平通往南方鱼米之乡的道路。陶谦要想保全陶氏一族,就必须选择一个陶姓以外的人来执掌徐州,才可能和曹操议和。

刘备只是受北海相孔融之托来徐州帮忙,同时派兵来帮忙的还有青州刺史田楷,陶谦为什么不把徐州让给这二位呢?恐怕不是他不让,而是这二位不肯要。因为他们都知道,曹操的目的是把徐州收入囊中,谁拿了徐州,谁就是曹操南下的绊脚石。要想与曹操休战,就只能再把徐州转手让给曹操,这无异于投降曹操。割据一方的孔融和田楷肯定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刘备则不同,他跟曹操、孔融、陶谦三方关系都不错,他拿了徐州,可以跟曹操讲和,归顺曹操,同时保全陶谦宗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