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世纪的城市攻防战——血战马里乌波尔(下)

 fairyfail 2022-06-01 发布于天津
血战马里乌波尔II,文接上篇:

俄军的进攻

俄军对马里乌波尔的进攻,现在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月24日至3月1日,俄军准备在突进中一举攻下马里乌波尔。但是遭到乌军的顽强抵抗,在行进期间攻占马里乌波尔的企图最终落空。随后从3月2日开始就成了第二阶段,从强攻改成围攻。
应该说之所以会出现两个阶段,主要原因就是第一阶段的进攻没有得手,俄军这才有些无奈地不得不改变战术,改为围攻。乌军采取了保存实力的策略,在外围并不和俄军死磕,而是将主力全部收缩到市区,就是准备和俄军打巷战。不过,俄军虽然在外围作战中比较顺手,基本实现了合围马里乌波尔的目的,但是从市郊开始就遭到了乌军的猛烈抵抗,除了偶然有几次突入市区,但随即北乌军反击逐出外,战斗基本都是在市郊进行。
在第一阶段进攻中,俄军并没有大规模炮击马里乌波尔的市区,一方面俄军认为可以迅速攻占马里乌波尔,所以尽量不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区,以便占领后还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不想因为炮击市区造成平民伤亡,引起国际论的指责。
但是进入第二阶段后,俄军就开始炮击市区了,这是因为大部分百姓已经安全撤离该城,当时乌克兰自己估计50万左右的居民,最少有35万左右撤出了乌市。留下来的老弱,也基本躲在地下室等较为安全的区域。所以后续俄军开始陆续投入重型武器,强大如240毫米口径“郁金香”自行迫击炮都投入到马里乌波尔的攻城战中。空天军也大量出动,整个俄空天军在三月的投弹量,接近一半都扔在该市乌军各种火力点与阵地上。这样猛烈的轰击不仅大大减轻了俄军的伤亡,加大了乌军的损失,同时也是给乌军造成生活的不便和心理压力,从而迫使相当数量的乌军放弃抵抗。

图片

俄罗斯陆军

由于在车臣以及叙利亚有大量的攻城经验,因此俄军在此基础上,对部队进行了重组。营是俄陆军最核心的作战单位,实施城市巷战时也是最基本战术单位,在马里乌波尔攻城战中,俄军营指挥所负责某个方向的整个进攻行动,一个营指挥所包括正/副营长、通信人员、炮兵负责人、侦察连长和空军引导员等,负责对突击部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这些支援火力包括自行火炮、火箭炮、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等装备。除了投入大量的突击部队用于一线的攻击,俄军特别注意投入相当数量的掩护部队,用于固守已经占领的重要目标和后勤补给线,以及伤员的救护后送。在整个马里乌波尔的攻防战中,俄军特别注重向前线运送弹药等物资补给线的安排,每次运输弹药给养油料等必大量使用无人机提前进严密的侦察,提前发现并消灭了相当数量的乌军特种部队。同时在运送补给时,都是集结大量装甲运输车辆与武装直升机,进行重兵掩护。在整个攻城战中,后勤基本没有受到打击,一直畅通无阻,保障了俄军攻城战的顺利进行。
乌军在整个马里乌波尔的攻防战中,经常利用自己熟悉地形,通过大量的地下通道实施隐蔽的机动,试图对俄进攻部队实施突然的侧翼和后方袭击,因此攻城战开始之后,俄军投入相当多的后续部队用于加强占领点的防御与交通线的畅通,击败了乌军试图通过地下通道实施突袭的作战计划。
在进攻中,俄军步兵部队基本以排为核心战术单位,组成突击小队,包括机枪手,小口径榴弹发射器等在内的火力压制小组,有些加强了火焰喷射器手。同时还加强了无人机、扫雷、狙击、工兵等小分队。这样的强击小组,在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直接掩护下,对敌方据点展开进攻。并可以呼叫炮兵重型火力对暴露的敌方火力点,进行摧毁或进行火力压制。进攻时,通常由无人机进行不间断的侦察与目标指示,对发现的目标提前呼叫航空兵与炮兵进行清除。
随后由狙击部队负责推进部队的两侧安全,设立警戒线,掩护工兵部队清理进攻路线上面的各种爆炸物。配属负责支援的坦克装甲车辆,通常有2至3辆主战坦克、2至3辆步兵战车,则在500米内建立火力封锁线,负责对暴露的火力点与敌方阵地进行火力打击。为防止乌军通过地下通道,从侧后袭击这些战车,通常有步兵分队保护这些战车的安全。

图片

俄军机械化步兵

具体战术

1,围三缺一:俄军进攻马里乌波尔,很大程度上和叙利亚作战基本一样,首先是需要战后重建,其次更是要稳住东乌的民心。所以,俄军在战斗过程中尽量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平民伤亡。尤其是马里乌波尔这样的城市,人口本来就非常稠密,基本上一颗炮弹下来就能打倒好几十平民。
攻打这样的城市,只能通过地面部队与俄空天军相配合,一步步压缩叛军的战线,最终达到歼灭叛军结束战斗。此次进攻,俄军继续使用围三缺一的战术。也就是从三面围紧之后,展开猛烈的进攻,试图让乌军在俄军强大的攻势下,向着没有攻势的一面进行突围,然后在野外被歼灭,从而大大加快城市攻坚战的速度,同时减少俄军伤亡。事实上,开始乌军坚守不出,随后在长时间受到巨大人力,物力的损失之后,不少乌军失去坚守的希望,向着俄军没有进攻的一面进行突围,最终都被消灭在野外。
2,诱敌深入:在进攻中,有些要点对乌军特别重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俄军在攻克之后,乌军组织大量的反冲锋,企图夺回这些要点。而俄军在这种时候,就放弃这些据点,让乌军重新占领。然后引导俄空天军和炮兵进行大量的轰炸,然后再次夺回该要点。通过这样多次拉锯之后,乌军大量的机动部队与精锐部队在这样的战术面前被歼灭。正是由于乌军在多次争夺城市要点中消耗了大量的预备队和精锐力量,导致俄军在后续的战斗中,许多进攻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抵抗。
3,以坦克为核心:俄陆军一直是以坦克作为作战核心,特别是在城市作战中,加强了拥有附加装甲的主战坦克就是一个移动的堡垒,对步兵而言则是最好掩护与火力支援兵器。俄坦克部队在攻城战中,通常都是直接控制大型的街道和交通要道,同时坦克用准确炮火直接对敌方火力点进行打击。在本次马里乌波尔的实战中,俄军现役主战坦克装备的破甲弹和榴弹,对乌军坚固工事和楼房,均具有良好杀伤效果。而俄军步兵部队,在这些坚固工事面前,单兵携带的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武器基本没有任何效果,要么就呼叫上级炮火或航空兵的支援,要么等待坦克部队的支援。
在乌里波尔的战斗中,俄军坦克可以快速开辟通路,无论是用车体撞还是用炮轰,尤其在兵贵神速的城区穿插中,坦克的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特别是在步兵有效的配合下,其侧后都是得到有效保护的。事实上,在主战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面前,纯固守的乌军步兵反坦克手段是苍白无力的。马里乌波尔的战斗表明,在俄军坦克步兵有效的配合面前,乌军甚至连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机会都没有,火力点发现就意味着被催毁。
4,占领制高点:在马里乌波里的战斗已经表明,俄装甲部队会与步兵部队先夺取城市外围选定一个高大建筑,然后主战坦克和其它已方火力封锁门窗与各种射击口,之后掩护装着突击队的BMP-2直接撞穿墙体冲入建筑抢夺建筑,减少步兵在空地暴露的时间。接下来这个高大建筑就会成为进攻方的出发点,因为高度优势,俄方会在楼顶部署迫击炮、榴弹发射器、各种口径的机关炮、无后坐力炮与重枪枪、狙击手等等一系列武器,然后坦克伴随小股步兵分片清扫区域,因为高大建筑本身视线开阔,可以反压制躲在低矮建筑物里的敌方步兵。最后还有很重要一点,俄军主战坦克如T-72B3型加挂附加装甲后,其正面是打不穿的只要步兵保护好车体两侧就能很好的执行作战任务。

图片

俄陆军进攻中

激战经过


开战仅一周多的时间,从克里米亚北上的俄军就打到马里乌波尔机场附近,考虑到此时的机场已经没有多少使用价值,那么强行争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乌军果断把第12作战旅撤出机场,将第12作战旅主力部署在机场东部的沿海城区,这样一来,马里乌波尔的乌军基本到位。在3月5日,从克里米亚沿亚速海岸北上的俄军与南下的卢甘斯克武装胜利会师,将乌军“亚速”营在内的小二万乌军合围在马里乌波尔市区。
随后俄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把作战重点放在乌军的东部防线,因此整个3月中下旬,马里乌波尔激烈的战斗都发生在亚速营据守的城区东部。至19日,车臣武装一部已沿亚速海岸切入东部城区侧后方的港口区,有将亚速营武装防区分割的趋势。到了3月22日,进攻西部城区的俄军第58集团军19摩步师突然猛攻西线,并一度击穿乌军防御打开多个缺口,同时占领了城区西部的医院区,第12作战旅马上收缩兵力组织反扑,其中一部配合增援的第56独立摩步旅恢复了大部分西部城区,另一部则配合亚速营夺回了重要的港口区。但经过这一次大反击,乌军已经把预备队消耗殆尽,甚至抽空了很多防御阵地的兵力,这些部队在反击中,被俄军优势陆空火力大量杀伤。
到3月底4月初,马里乌波尔的乌军已经不足三千人,从俄媒公布的形势图来看,乌军第56独立摩步旅和第36独立海军陆战旅的防区已绝大部分失守,仅有少数地段仍在进行争夺。而“亚速”营已经被消灭大半,残存的几个连营级部队已经龟缩至钢铁厂这一最后的阵地,第12作战旅的防区,只有地标建筑如东正教堂、足球俱乐部还在该旅手上,部队仅有数个连而已。外围乌军虽然抽调部队进行救援,但因为开战之初就失去了制空权,并缺少坦克等重型武器,因此求援行动迟迟没能打开局面。
4月初,包围圈中的乌军最高指挥官被击毙,此时的乌军已经是兵无斗志,将无战心,有组织的抵抗开始瓦解,乌军成编制的开始向俄军投降。虽然乌军高层多次派直升机,想把包围圈内的乌军高层与重要的外军人员抢救出来,结果均告失败。最后的战斗转至马里乌波尔港口和南部最大的钢铁厂,由俄黑海舰队的海军陆战旅、顿巴斯民兵和车臣部队完成,俄军主力开始撤出马里乌波尔,进行休整补充装备与人员,准备投入其它战区。至4月中,整个马里乌波尔乌军完全被肃清,城市开始全面恢复秩序,马里乌波尔攻城战宣告结束。

图片

乌军士兵

图片

激战后,硝烟中的乌军

总结:
在整个马里乌波尔攻防战中,俄军共毙伤俘乌军共2万多人,击毁缴获各型坦克、装甲车辆近200多辆,各型火炮数百门。在整个战役期间,俄军集中主要兵力在主攻方向上,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内造成绝对优势形成拳头,形成以多打少达成了围歼。
整个作战行动中,俄军周密组织坦克装甲车辆与步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等其它兵种的协同动作。虽然传统观念认为城市内街道复杂、建筑物较多,不便于坦克机动、观察和发扬火力,而有利于敌人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武器对坦克攻击。但此次俄军精心准备,在城市攻坚中步、坦密切配合、特别是加强对坦克防护以及后勤、技术、工程保障和电子对抗,大大提高了俄军连续作战能力。同时采取各种电子对抗手段,确保战斗中通信联络不中断。凡此种种,俄军在马里乌波尔攻坚战的诸多可取经验,特别是其装甲部队与诸兵种配合,对复杂城市环境遂行作战任务的众多成功经验,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研究。
(作者:施征,原文刊登于《兵工科技》2022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