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文艺网·六一专题 | ​锲而不舍(散文):好人好事本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中华作家网编辑部、国际文艺网编辑部、环球文学网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携《华语经典文学》二十大微刊编辑部祝福各位小朋友六一儿童节快乐!

好人好事本

锲而不舍

启蒙的小学就在豫北老家简陋的村支部大院度过,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个“好人好事本”。
我是二年级接受记录“任务”的。我们是上世纪70年代末入学的。附近的几个村合办了没有校址的小学,一切都因陋就简,几十个在广阔天地“野”惯的孩子整天嬉嬉闹闹的。也许是加强自我管理、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原始手段,二年级起,班主任,就是语文老师,也是校长宣布了两项“举措”:一是指定了班干部。“大头(我小时的绰号),你就是班长。”老师直接给我“加冕”,我一直怀疑他和父亲比较熟,经常在我家吃饭、聊天的缘故,当然,也经常逗我玩。二是设立了一个“好人好事本”。给我一个作业本和一只铅笔,让我把班里出现的好事都记下来,每月公布,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我还不认识几个字,就有些为难:“老师,很多字不会写,咋办?”老师满不在乎:“不会写,就写拼音,你的拼音学的好。”确实,我的汉语拼音学得很好,能熟练的拼写汉字,就是声调标的不是很准确。因为老家的方言说习惯了,和普通话有一定距离,就是现在,普通话也说的“四六不照”。
开始记录的好事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那几年,全国都在深入揭批“四人帮",村里在大队部扎了四个小草人,分别写上“王张江姚”的姓氏,供大家批判。我们小孩基本还不懂什么,听老师说江青当过蹩脚的三流电影演员,作风不正,结了几次婚。一个姓王的小伙伴“气愤”的突发奇想,把自己的破烂鞋子脱下来,找麻绳拴在一起,挂在“江青”的脖子上。老师表扬他对篡党夺权的“四人帮”的痛恨。我赶紧记录下来,“篡”字描了半天才写下来。我开始感到汉字笔画太复杂了。大学时,学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等学者激进的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我深有感触。同时选修了电影文学,观看了江青(当时艺名蓝苹)主演的《大雷雨》、《赛金花》等剧的片段(许多拷贝已经佚失),才感到过去老师的评价不够客观。当年的蓝苹虽说比不上同时代的胡蝶、阮玲玉,但和上官云珠、舒绣文等,甚至赵丹都是同一水平。多年后,姓王的小伙伴在外地打工开了饭店,我去看他,说起挂破鞋的“壮举”,他上大学的女儿笑的饭都吐出来了。
当然,记录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好事,拾个铅笔头、帮同学“解疑答难”等,也有有趣的“好事”:有位外村的女同学很泼辣,对捣蛋的男同学经常“举拳相向”,一次主动找我“记录业绩”,说打得一个上课乱说话的男同学喊她“姑姑”(现在就是“霸凌”了)。我记录的很有条理,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初步的文字技巧。三年级开始写简单的作文,语文老师就拿“好人好事本”做例子,说“大头”记录的就不错,还特别念了一篇一位小伙伴救一位下雨不小心落水的老奶奶的一条记录。结果,全班几十个小孩几乎写的都是救落水的老奶奶或者老爷爷,有的就是照抄我的记录。老师拿着一摞作文本,哭笑不得。我看到同学都写类似的话题,就另外写了帮助一位同学做算术作业的事。其实,我是有“报酬”的,那位伙伴给我做了一个纸风筝。父亲先看了作文,把做风筝的事删了,说是这样写就不是做好事了。老师还表扬了我的作文。我意识到,作文一是立意(主题)要新,所谓的“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是材料必须恰当取舍,所谓的“删繁就简三秋树”。多年后,做新闻报道工作,受益匪浅。
上初中后,教育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好人好事本就落伍了,也就自然消失了。现在,教育方法日新月异,成效斐然,好人好事本只能成为悠久的记忆了。

陈相印,河南开封市公务员,喜欢创作,“锲而不舍”是笔名,出版有《锲而不舍作品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