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

 医易小子 2022-06-02 发布于广东

点击加载图片

▲张学文国医大师(1935.10-)

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善治中医脑病、温病、疑难杂症。胃痛就是张老善治的疑难病之一,现将张老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消化道症状。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按中医胃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痛病因病机

胃痛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病因引发,从而导致胃气瘀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起病之初病因一般较单一,日久常因多种病因相互作用,而使病情变得错综复杂,最终成为久痛之疑难病证。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病因病机分为以下几种。

➤郁怒伤肝,肝胃不和

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能正确排解,致情志抑郁而不畅,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伤及胃阴,不仅胃痛,并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如《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点击加载图片

➤脾胃虚弱,阴阳两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而发生疼痛。若素体阳虚,或用药过于苦寒,或寒邪客胃等,寒则收引凝滞而致胃部冷痛。若素体阴亏,加之气郁化火、寒邪化热、温药助燥、胃阴不足等因素,更伤其阴,则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也可既有阳虚,又有阴亏,致成阴阳两虚之证。

➤久痛入络,血瘀痰滞

胃痛日久,延治或误治,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脉络为之枯涩,气机为之阻塞,升降为之失常,加之烟、酒、辛辣之物不断刺激,胃液失常而伤正,胃膜糜烂而变形,遂成血瘀气滞痰凝之难治之证。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胃痛之病因病机,前人从虚、寒、气、血、食等分别论述者多,若于病机单纯者,固然不错,但属于疑难病范畴的胃痛,大多虚实交错,寒热混杂,气滞血瘀,升降失常。验之临床,寒热并存、上热下寒、升降失常等确为常见之证候类型。由于胃病日久,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接纳食物之寒热辛腻不同,故易酿成寒热并存之证。加之胃病既久,医者屡投苦寒或辛燥之药,也成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原因之一。

点击加载图片

➤毒瘀交结,湿热熏蒸

近年来在胃痛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少胃痛患者具有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由于胃痛日久,正气亏虚,邪毒内生,毒瘀交结,腐肉蚀络,酿成“胃痈”。或脾胃素有湿热,加之酒酪烟辣过度,湿热熏蒸煎熬,日久形成湿热瘀毒之证。

辨证思路

对于单纯的胃痛,张学文认为只要辨清四虚(气虚、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和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胃痛之证就可迎刃而解。对于寒热错杂、虚实交作、气血同病及毒瘀互结等比较难辨的胃痛,他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

➤辨部位

胃痛固然为胃腑病变所致,但验之临床,由肝气犯胃者较多见。若见胃脘胀痛,胸胁引痛,精神抑郁,善太息,有明显情志刺激史,嗳气频作,吞酸嘈杂,性急易怒,怒则胃痛加剧,脉象沉弦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病虽在胃,但要从肝胃两处着眼进行辨证。

➤辨气血

对胃痛应分辨在气在血。二者病位不同,浅深有异。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在气以胀为主,或胀痛并作,或痛无固定之处,时痛时止,聚散无形。若久痛入血伤络,则痛有定处,多呈刺痛,舌质紫黯,脉沉弦。临床不但要辨其在气分、血分,还要辨其主次。因疑难病中久病为主,所以更多见的是血瘀络阻为主,兼有气滞症状。分清主次轻重,便于决定用药主次和用量。

点击加载图片

➤辨寒痛、热痛及寒热错杂痛

寒邪直中胃腑,胃痛多暴作,疼痛拒按,喜暖畏寒,口不渴,喜热饮,脉象沉弦,苔白。热痛多胃痛兼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嘈杂反酸。属疑难病范畴者多数为寒热错杂证候。

临床常有:

1、上热下寒:既有胃脘痞满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又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

2、上寒下热:既有不思凉饮,泛吐清水,痰涎较多,苔薄白或薄白湿润,又有大便黏腻不爽,或时干时稀,小便短赤等。症状中寒热并见,脉舌不相符合者,多属寒热错杂证。当然还应仔细分辨寒热的孰轻孰重,以及兼湿、兼食、兼虚、兼气滞等情况。

➤辨虚实及兼夹

胃实痛者多胀满而痛,大便干燥,腹满痛拒按,或按之疼痛加剧,进食后疼痛加重,脉象多沉实有力。胃虚痛多胃痛绵绵,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喜温喜按,饥则易痛,脉象虚软,舌少苔垢,伴气短、乏力、懒言等。疑难病中多虚实夹杂。

辨别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症状与脉舌相左:症状方面绵绵而痛,喜按喜揉,食少乏力,而脉却沉实有力或有滑象,舌苔多浊腻或黄浊。

2、症状与素体不一:饥饿时进食稍缓解,痛而不甚喜揉按,脉虚弱等,属虚,而患者一般状况较壮实,精神无疲惫之感;或精神萎靡,脉象无力,气短舌淡,却便秘,泛酸嘈杂,胃痛拒按。

分型论治

胃痛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肝胃不和

临床上此证型最常见,可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情志刺激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6g,郁金10g,三棱10g,焦山楂15g,延胡索10g,丹参15g,麦芽12g,甘草3g。

点击加载图片

▲柴胡

此方为张学文临床常用方,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疗效确切。如气滞较重者可加郁金、降香、佛手;疼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加大延胡索、三棱用量;呕恶者可加沉香、旋覆花等。其他如偏寒、偏热、夹食、夹痰等随证,加一二味药即可。

➤脾胃虚弱,阴阳两亏

胃痛日久,纳运失司,脾胃未有不虚者,临床所见,虚实夹杂,阴阳两虚尤多,只不过偏虚、偏实、偏阴虚、偏阳虚不同而已。脾胃气虚为主者,常有胃痛绵绵伴纳差、疲乏无力、脉弱舌淡等;偏阴虚者胃痛以下午及夜间较重,其痛隐隐,伴口干咽燥、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偏阳虚者有胃痛喜温喜揉按、泛吐清水、空腹痛甚、得食稍减、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缓等;阴阳两虚者,则兼见阴虚阳虚症状。

治法:健脾益气,助阳养阴。

方药:偏脾胃气虚者,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0g,甘草3g,半夏6g,陈皮6g,香附10g,砂仁8g。

点击加载图片

▲香附

偏阴虚者一般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2g,麦冬12g,川楝子8g,沙参10g,枸杞子10g,当归10g,香附10g,丹参12g,佛手10g,甘草3g。

偏阳虚者,可用黄芪建中汤化裁:炙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高良姜6g,甘草3g,大枣10g,吴茱萸4g,黄连5g。阴阳两虚者,用强胃汤加减:香附10g,砂仁6g,陈皮10g,党参12g,白术12g,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参15g,三棱10g,甘草5g。

➤瘀阻胃络

胃痛日久,久痛入络,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及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或怒张而色紫,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g,檀香(后下)4g,砂仁8g,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三棱10g,三七(冲)3g,甘草3g。

点击加载图片

▲丹参

若痛兼胀,要辨虚胀实胀,虚胀加白术、白蔻、陈皮、苏梗;实胀加青皮、木香、枳实;瘀阻重者,加延胡索、赤芍,重用三棱、三七等;痰瘀交阻加半夏、陈皮、郁金等;兼便结者加少量川大黄,化瘀止痛而导滞。此证血瘀为主,但兼证甚杂,不可一味化瘀而留耗血伤血之弊。

➤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胃痛之证,寒热错杂者尤其多见。常见症状为既有口苦、舌红、苔黄、喜冷饮,或泛酸等热证表现;又有便溏、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肢冷、脉数而虚等寒证表现。以上症状不一定全俱,有一二症状寒热矛盾即可考虑为寒热错杂证。升降失常者既有呕恶、纳差、脘胀等表现,又有便溏、下坠等症状。

治法:辛开苦降,升清泄浊。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半夏10g,黄连6g,黄芩8g,干姜6g,人参8g,甘草3g,吴茱萸5g。

点击加载图片

▲丹参

半夏泻心汤本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现用治胃痛属寒热错杂,大法可依,但热不重者可去黄芩,人参改作太子参较好,大枣可不用。方中关键是黄连配干姜,要处理好二者的比例,一般可等量同用,热重者黄连剂量大于干姜,寒重者干姜剂量大于黄连。

呕恶者加吴茱萸;泛酸者加煅瓦楞子;有郁热者加竹茹;苔腻者加草果仁、白蔻仁、砂仁、焦三仙等;阴亏者加玉竹、沙参;气滞者加枳壳、佛手;欲升清者可加葛根、苏叶、藿香;胃痛者加丹参、延胡索、川楝子等。并随着寒热的变化适时变更寒热性质的药物。

➤毒瘀互结,络腐成痈

近代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也发现部分顽固的胃痛治疗甚为棘手。其症状虽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如胃痛日久,舌红苔黄,食少纳差,或无食欲,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精神不佳,但迭进各种辨证处方,常疗效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中一部分病例属于此证。

治法:健脾和胃,解毒化瘀。

方药:六君子汤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乳香、没药、丹参、三七、延胡索等。

点击加载图片

医案

患者某,女,时年46岁。2017年4月7日以间断性胃脘部疼痛不适20年加重1周为主诉前来就诊。患者胃痛已20余年,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于多家医院治疗,服用中西药调理,症状时轻时重。现胃脘疼痛,伴反酸,恶心,纳呆,夜休可,时口苦。大便时干时稀,2~3日1行,小便调。舌淡苔白,脉沉弱。

诊断:(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广木香6g,砂仁6g,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白术10g,党参12g,甘草6g,焦三仙各15g,延胡索12g,香附12g,灵芝12g,煅瓦楞15g,浙贝母10g,栀子10g,柴胡6g,郁金12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胃痛、反酸等症减轻,上方去柴胡,加黄连6g,再服15剂,诸证基本消失,大便也基本正常。

按语:该患者胃脘疼痛,时轻时重,持续20余年,诊断为胃脘痛。久病、纳呆、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张学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该方平和、理气、健脾、和胃,切合病机。木香与香附相须为用增强行气作用。另外,该患者有口苦等少阳症状,加入香附、柴胡、郁金舒肝理气。久病必虚、久病多瘀,《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加入灵芝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一药多效。张学文强调脾胃虚弱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体质较弱,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不可劳累,戒除烟酒,少食辛辣肥腻及生冷之食物,必要时可结合药膳进行调养,不仅可使脾胃功能强健,亦可促进病情恢复。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