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福海教授/硕士生导师 说起来这名患者比较搞笑,一进诊室就把手腕搭在脉枕上说: “冯大夫,您把脉看下我哪里不好?” 单靠脉诊就能知道病人的一切,这个神仙也做不到。 我们中医讲究四诊合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这四种方法来诊察疾病。更科学地说,用五诊合参也许更好,因为现代化的科学诊断方法,如超声、X片、CT以及各种化验检查也是我们中医大夫的四诊的延伸,对于医生推断疾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对医生来说,获取的信息越全面,判断病情也就越准确。 所以,我一直强调,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要利用现代化的诊断技术,那种“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的观念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患者说,他患的是类风湿关节炎,每当他早上起床的时候,关节疼痛,僵硬不灵活,持续时间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有晨僵。 但只有这一项指标是不足以确诊为类风湿的,晨僵只是类风湿的一个症状,确定类风湿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就中医角度来说,小关节病变、对称性、关节畸形、积液肿胀、肌肉萎缩等这些都是类风湿的症状。如果从现代医学来说,类风湿因子报告、抗环瓜氨酸肽、杭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都作为类风湿的诊断指标。 后来了解到这名患者56岁,手脚关节肿痛已经5年多了,曾于某省级医院做过检查,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即于甲氨蝶呤 片口服,并予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对症治疗。一个月前因受凉病情加重,实验室检查:RF 297 IU/ml,CRP 81 mg/L, ESR 110 mm/h。服用原药物不见好转,故求助于中医。 ![]() 类风湿关节炎 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患者,长期服用两种或多种药物症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有的是对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我们习惯把这类患者称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RRA),这类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比较痛苦的,一方面服用药物没有多大疗效,另一方面炎症也比较明显,关节肿痛也很剧烈,早上起床后晨僵时间也比较长。这种病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良好的控制,也容易累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其它脏器。 与一般的类风湿相比,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症状更严重,对身体各个脏器的损害也比较大,大部分患者服用一般的药物都难以奏效,所以治疗难度也比较大。依据我的个人经验,利用中医的整体疗法,辨证其病因,重视其痰瘀痹阻的基本病机,随证加减治疗,辅助患者情绪疏导,效果比较良好。 观其舌苔,舌质发暗,苔薄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诊断为肝肾亏虚寒湿阻络证。故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之法治之。 ![]() 舌苔 处方如下:羌活 ,独活,威灵仙,豨莶草,防风,制川 乌(先煎1 h),黄芪,桂枝,炒杜仲,炒白术 ,桑寄生,川牛膝,佛手片,川芎,甘草 ,红枣,用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分服,按七天一疗程服用。 一周过后,患者复诊,关节酸楚感已经明显好转,饭量也比以前增加不少,上楼走路也比较有气力,早起晨僵的现象也稍有好转。但关节的疼痛感依然存在。于是将原方中的防风、桂枝去掉,加蜈蚣、川乌、露蜂房、当归,服用方法不变。 三诊:关节的疼痛感已经稍有消退,但下雨或阴天时膝关节、肩关节依然会有酸楚感,早上晨僵的现象还有,饮食已经正常,大便已基本成型。于是在二诊处方中加用丹参、乌梢蛇、淡附片,服用方法不变。 三诊后调整为14天为一疗程,随症加减,3 月后复 查 RF 43 IU/ml,CRP 16 mg/L,ESR 19 mm/h,在日后的半年时间里,以此方为基本方,随症状加减不断调整,用药加 减过程中始终以祛湿通络为基础,滋补肝肾,温阳散寒,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还每天坚持跳广场舞,生活也过得逍遥自在。 我们都知道,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上称之为“痹病" “廷痹" “顽痹",但我认为,难治性类风湿也属于“络病”中的一种。中医书上说“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一个人生病时间长了,痰瘀留着于络脉,必然会造成脉络之气血或津液阻滞。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应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准则,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方法让脉络畅通,让气血充盈全身。实践也证明,按这个思路用药,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另外在治疗上要考虑到久病致虚,用药上要侧重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依据患者风、寒、湿、热邪气轻重对症下药。 按照“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这一原则,可以加味芍甘附子汤为基础方,辅之虫药如全蝎、僵蚕等化瘀散结,或者加以藤类药如青风藤、鸡血藤等用于会温经通络。现在药理学研究证实,藤类药在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方面的功效比较显著。医书也有“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人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的说法。 以是分享,供同行的各位先哲和前辈交流探讨,也作为病友科普之用。 我是冯福海医生,类风湿或痛风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我,我都将一一回复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