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桥溶洞历险记--乡情紫云--杨昌福

 乡情紫云 2022-06-02 发布于贵州

乡情紫云(总第173期)

杨昌福

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10月生,中小学英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现任紫云二中副校长、五峰街道青枫村帮村书记、第一书记、县科协副主席、县教育学会副会长、县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市级督学,“黔中最美老师”、“安顺市优秀教师”。

甘桥溶洞历险记

记得去年我被县委组织部调整为甘桥村帮村书记后,到该村开展“两学一做”宣讲活动时,就听说甘桥后山内有一大型溶洞,景色瑰丽多彩。去年腊月二十五我和村支两委领导到甘桥村五头寨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挂牌工作,路过五头寨洞口时,再次聊起甘桥溶洞,当时村委李崇华主任还给我看了他用手机拍摄的一些溶洞内风景的照片,看起来着实漂亮。因而,我们驻村和帮村的同志一直积极协助村支两委领导认真谋划,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对甘桥溶洞进行旅游开发。

前段时间,五峰街道领导说已邀请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专业人士,拟于近期前来实地考察甘桥溶洞,以评估是否有开发价值。为让考察顺利进行,溶洞内美景得以充分展示,村组领导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近日来,村里已连续多日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到洞内修路,布设电线,在合适位置放置简易彩灯,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还准备了许多矿灯和三条皮筏艇。

二零一七年四月七日一大早,五峰街道人大主任刘大龙、纪委书记于萍萍、纪委副书记王建、原驻甘桥村第一书记李德贵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领导王凯俊、工作员王磊一行前来考察甘桥溶洞,我和村委李崇华主任、村计生专干谭应霞和负责搬运皮筏艇的几位村民陪同进洞考察。

溶洞入口处和进入溶洞后百来米的洞道污水横流,臭味扑鼻,大家的考察热情颇受影响。直到走到一处绝壁,大伙依次通过村民事先架设的木楼梯下到绝壁下,再走上一小段路,但见多年经污水和山洪水冲进溶洞的垃圾聚集了一大堆,污水也从此处的消水洞流入更深的河道。再往前走,不断出现一些造型独特的石笋、石幔,大家被污水和垃圾扑灭的考察热情重新燃起,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咔嚓咔嚓地拍照。李崇华主任提醒大家注意保留内存,后边更美的风景多着呢。

又走上一段路,前方出现上下两条岔道,李主任说向上的一条是旱路,向下的一条是水路,水路尽头就是五头寨洞口,并带领我们先往向上的岔道走。刚走不远,隐约听到洞厅顶上最高的地方传来模糊的声音,还隐约看到几丝亮光。同行的女同胞心生怕意,驻足不前。李崇华主任连忙说,大家别怕,这是昨天带干粮进洞修路到深夜十二点过才回去吃饭休息,今天凌晨五点钟又提前进来完成修路扫尾任务的村民。大家释放了怕意,转而生出对村民深深的敬意。村民们为了让大家顺利考察,连续劳累多日,每天只休息那么一点时间,着实辛苦。

这时,修路的村民也发现了我们,领头的甘桥一组万组长大声吆喝叫我们暂时躲到一边,然后他们把为了修简易步道用冲击钻凿出的大量碎石块顺着洞壁刨下来,刨完后还诙谐地高呼一声:“欢迎领导光临!”修路村民和我们汇合,带领我们往上攀爬。由于很多地方的步道是凿在洞壁上,攀爬起来较为困难,甚至有的地方要在村民同志的指挥下一步一步地挪脚。但是大家像是无意间扑进一个奇诡、幽邃、凝固而又恢弘壮丽、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世界。钟乳倒悬,石笋石柱丛生,石花遍开,各种岩溶造型异彩纷呈,光怪陆离。层层叠叠的石幔,宛如朵朵云霞,让我们仿佛飘在天际,又好似置身于迷人的冰雪世界里。

更为神奇的是,这个旱洞的主洞洞道蜿蜒曲折,层层叠叠地往上绕行,足足有八层之多。而且各层又有各自的特点,地貌奇特险峻,千姿百态,一步一景,处处皆景。这儿像帝王嫔妃华丽的寝宫,那儿似观音菩萨打坐的莲台;这边才见一队钟乳列阵的士兵,那边又现一尊雄视前方的五彩麒麟;这块斑斓的石头长得似一只漂亮的大海螺,那根弯曲的石柱又像极了大象的长鼻……每一个景点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置身洞中,我发现自己想象的翅膀竟未触及到神奇境地的边缘,亿万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随着行程不断深入,我们的情绪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赞叹、惊讶、紧张。走在这样的景致里,真让人怀疑自己是在人间还是仙境。

一路上,主洞又生出众多支洞,洞道或上或下,或窄或阔,走不到尽头。狭窄处需侧身碎步移动,低矮处需低头弯腰甚至匍匐爬行,而宽阔处又如同一个大顶和四壁凹凸不平的会议大厅。我们你随我跟,闪光灯不断闪亮,大家纷纷留下这里的美景,作为自己到此一游的见证。果然如李崇华主任所言,有人的手机内存“胀爆”了,开始删除刚进洞时拍摄的曾经以为漂亮的风景。攀爬的辛劳,加之美景目不暇接激起的热情,早就将大家刚进洞时感受到的丝丝凉意驱逐到九霄云外,代之的是激情万丈和大汗淋漓。

不经意间,我们已进洞三个小时了。由于耗费了大量体力,大家的肚子都开始闹起了革命。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放弃了考察村民们从未进过的支洞,沿原路返回之前的岔道处。

我们在岔道处稍作休整便沿着水路洞道前行。起初,大家小心翼翼地踩着水边的淤泥走,尽量不弄脏自己的装束。后来,随着于萍萍书记重重一跤摔在淤泥中后,我们也感到这绝不是晚饭后在公园的悠闲散步,而是货真价实的探险。大家不再顾忌怕弄脏鞋袜衣裤,只求能安全地前行。暗河中的每一汪水都碧绿如镜,晶莹如玉,清可见底。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初领郡牧·衙退东楼作》中的诗句“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仿佛不光是对杭州西湖水的描写,也是对这里每一汪水的完美注释。

大家又是踩淤泥又是蹚水地走了好几百米远,来到一个更大的水潭边。潭边有一块色泽温润的巨石,巨石上方貌似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可据曾攀爬上去看过的村民说,巨石上是一个规则的大窝凼,仿若一口玉石大锅。由于巨石较高,我们没有亲自爬上去欣赏。再往下是水很深的看不到头的暗河,必须要使用皮筏艇渡人了。我们一边等待负责搬运皮筏艇的几位村民给皮筏艇充气,一边不停地从不同角度对着巨大的“玉石”拍照。
皮筏艇的气终于充好了,李主任提醒大家把相机手机装好,以免进水坏掉。大家纷纷将各自的电子产品交给背包包的人帮忙装好,我也将我的手机交给刘大龙主任装到他的胸包里,委托他暂时代管。大家七手八脚地逐个将皮筏艇放入下方的河道,依次上船,一船一船地往下游划去。


划着划着,一道蜿蜒的天然堤坝映入眼帘,大家被天然堤坝的美所吸引,随着越来越靠近堤坝,有人又掏出装好的手机拍照。由于连同凌晨进洞修路的村民一共有十六人之多,三条皮筏艇不能一次性运完,大家在坝沿下船后,村民又划船回去接后边的同志。接了一趟人过来后,我们把船放进下一段河道,继续乘船前行。大家看着水清见底,仿佛不是很深的样子,于是请划船人用船桨试探水的深度,发现水非常之深,根本无法探到底。划着划着,我们头上的矿灯偶尔照见水中有一些小鱼,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中,它们的视力已经完全退化,在强光照射下仍一动不动,看起来呆呆的,萌萌的,憨态可掬。看来“水至清则无鱼”这话说得也不一定对。这情这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里对富春江水的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不一会,又一段天然堤坝映入眼帘。近了,近了,这一道天然堤坝比上一道更美。大家又在坝沿下船认真观赏,纷纷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多的人拿出手机拍照。队友们不断闪烁的闪光灯和拍照发出的咔嚓声,终于使我按捺不住内心早已燃起的热情。待刘大龙主任被接过来后,我又向他拿回手机,迫不及待地留下了几张天然堤坝的美景。

就这样,皮筏艇不断来来回回地接人,一段河道一段河道地往前推进。由于皮筏艇总是不可避免地刮蹭到河道里或明或暗的石壁,才推进两段河道,就有一艘被蹭通漏了气,光荣地在考察路上退了役。船只减少,我们来回接人更加耗时,大家的肚子又更饿了,纷纷开始着急起来。尤其是下午两点半要参加县纪委会议的于萍萍书记,手机又没有信号,无法打电话请假,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可是进退两难,急也没用,更可气的是时间仿佛走得比平时快,不经意间就到了下午两点多,于书记看迅速出洞无望,索性放弃了开会,做好挨批的准备。

甘桥溶洞水道的最奇特之处就是亿万年天然形成的堤坝将暗河分成落差不等的若干段,而且每一道堤坝形态不一,各具特色。据村委李主任说,我们需划过六七段河道才接近五头寨洞口。本来每一艘皮筏艇都有一名有经验的村民划船的,可不知怎么回事,当划到第六道堤坝时,大家都下了船,只剩下我一人在船上,我只好划船返回接人。皮筏容易倾翻,最好两头都有人拉住上下船才安全。可我接人回来后大家又被前方美景吸引纷纷下了船,我叫人帮我固定皮筏,大家都没注意到,好不容易叫到一名队友帮我拉住皮筏一头,然后我试着下船。一则只固定了皮筏一头,二来我体重又较大,我刚跨出一只脚,重心移到船外,皮筏一头就被我将要移出的第二只脚蹬开了,我整个人人仰马翻地掉入水里。水清澈至极,矿灯一照射即看得见水底,但掉水里后扑腾了几下脚都触不到底。开始时我意识较清醒,虽然不会游泳,但我奋力借助水的浮力往上蹦,努力用双手抓旁边一块大石的石壁,手掌和石壁的摩擦力使得我的头差点都露出了水面。可不幸的是,我的右手食指指腹被刮伤后终因体重太大而摩擦力不够再次彻底掉入水里。在不断的折腾中我已喝下大量的水,而且意识逐渐模糊。正当我以为就要完全失去意识,光荣牺牲在暗河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抓我的手”,虽然眼睛看不见什么,但求生的本能驱使我迅速聚集全身的力量再次奋力向上蹦。由于水很清,且我头上的矿灯在水中仍然一直亮着,大伙都看得见我在水中挣扎的状况。正匍匐在大石头上力图伸手救我的于萍萍趁我奋力上蹦时找准机会抓住我的手,将我奋力拉上伙伴们栖身的巨石,我终于得救了。刚得救时我意识还不很清醒,站都不太站得稳,我迅速吐了几大口水,用力地摇了几下头后才逐渐恢复意识。看到大伙都在为我担心,转而又为我庆幸。起初大家不晓得,看到我在水中像无头苍蝇一样扑楞才知道我不会游泳,村委李主任和另一位村民小兄弟已准备跳入水中救我了。奋力救我的于萍萍书记不愧女中豪杰,作为五峰街道联系甘桥村工作的领导之一,她一介女子,不但勇敢地主动参与这次探险之旅,自己照顾好自己不给大家添任何麻烦,还在危难之际沉着冷静地将我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让我心中感激万分,难以言表。想到我壮汉一枚还如此让大家为我担心,顿感汗颜无比。

其实我小时候也曾发生过几次险情,比较严重的有两次。记得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周末,我和堂哥、堂弟一起上山砍柴,堂弟在下一道山壁时出现险情,我连忙出手救他,结果兄弟俩一起摔下了山。据在山下劳作亲眼目睹的乡亲说,我们足足摔了十多丈高。堂弟个头小体重轻,伤得不是很重,而我摔得遍体鳞伤,全身每一根骨头、每一寸肌肤都剧痛无比。尤其是左腿腿肚被一根竹桩挑掉一大块肉,从大大张开的伤口处直接看得见胫骨和腓骨,真是触目惊心。后来是堂哥将我背回家,母亲急忙找出我长大后就没用过的背扇将我背到水塘医院救治。那时医疗技术不高,那么大的伤口也没有缝针,因而现在我的左腿肚上仍有一个大大的伤疤。

还有一次发生在我读初一时寒假的一天深夜。我家人口多,房子小,房间不够,我和哥哥住在我家木房子的“天楼”上。每天晚上上厕所时我都会叫哥哥把手电筒给我,可那天由于邻居家老人逝世,哥哥让他家亲戚来和我睡而自己到表叔家去睡了。半夜我要上厕所时找不到手电筒,只好摸黑下楼,不幸一脚踩空直接从“天楼”上栽下,头部撞在楼下水泥地上生出碗口大的包,左手骨折。二十多年过去,头上的大包无法完全消散,直到现在我前额发际线处仍略微凸起,只是不太明显而已。

虽然我小时候发生的几次意外也很惊险,但每一次都不至于要命,也可能是因为那时我还小,缺乏对生命完整的认知,从未感受到过对失去生命的恐惧。唯有这一次,当在水中将要失去意识的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死神的来袭。

我完全清醒过来后,从裤子袋里掏出手机,大家纷纷提示别开机,否则一通电就会马上彻底坏掉,建议我回去再找手机店维修。我全身上下湿漉漉的,于是再次将手机装到我县旅游投资公司王凯俊老总的包里。可怜的手机,本来都已装在刘大龙主任包里,偏偏因为我对美景的热爱陪我溺水了。我倒是已从死亡边缘走了回来,还不知它能否有救。要是没救重买一个也没关系,可是里面那些美景何处去寻?还是头上的矿灯质量杠杠的,陪我一起掉水,在水里一直亮着,帮助我成功得救,后来也一直正常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这时,李主任问我:“你老家在水塘,那里有一条河,你怎么不会游泳?”这一问让我不由得想起我可亲可敬的母亲。母亲从未进过学堂,目不识丁,但却有着极强的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人都没有的安全意识。我在水塘小学就读的四年时间里,母亲不允许我跟着同村伙伴们下河学游泳,甚至连到河边玩耍都不行。记得有一天晚上她串门时听同村伙伴说我曾到过河边一次,立即回家将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这也导致我之后不再敢越雷池半步,连河边都不敢再去。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像别的每一所学校一样,要求老师们每年春夏季都时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主要做法就是不许学生到河流、湖泊、山塘里玩耍。但我的亲身经历也不时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是因噎废食完全剥夺孩子们玩水的机会好,抑或是在有效监管下让孩子学会游泳,多掌握一项生存本领更强?无论如何,我都感谢我的母亲,也理解每一位要求做好防溺水工作的领导,他们都是出于对生命的绝对爱护和保护,才做此决定。

掉水风波过后,大家继续前行。虽然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我佯装淡定地问大家刚才怎么不为我照一张在水中的照片,但其实一路上,甚至直到现在我想起掉水的那一幕仍然感到后怕。掉水事件也直接吓到了五峰街道纪委王建副书记,她在后来的路途中一直担心意外再次发生,每一步路、每一段河道都走得战战兢兢。她当时内心的担忧从当天她发表的说说也可以看出一二,她是这样写的:“201747日,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探险,真正的探险,不亲身经历无法想象的探险,也许这辈子就去这一次,但是这次的经历是生死的经历,我不后悔,很难忘,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写作,我无法记录这次有多惊险,写个说说纪念一下吧!”在这里,请允许我用一点笔墨来隆重表扬一下王建小妹妹,她,一位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来至遥远北国辽宁的文弱姑娘,竟然也勇敢地和大家一起直面困难,坚强地完成了探险之旅,我不得不说,他是八零后小姑娘中的佼佼者,是敢于挑战困难的巾帼英雄。

上船、下船,下船,再上船,大家已坐皮筏渡过了八段河道。由于早已饥肠辘辘,且疲惫不堪,不再有人惊艳于一道又一道新奇的天然堤坝和洞壁上随处可见的漂亮钟乳石,也不再有人愿意去动一动手机和照相机,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尽快出洞。有人问李主任:“你不是说只有六、七段河道吗?怎么现在渡过了八段往下一看还有第九段?”李主任说他已是二十年前游过的了,那时也没数,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而已。

我们用剩下的两艘皮筏继续向下游推进,大家都寄希望于下一段河道就是终点,第二批队友远远地吆喝第一批,第三批队友远远地吆喝第二批,每一次都是在问同一个问题:“前面还有河道没?”一次又一次地数,一次又一次地问,河道像是比李主任二十年前探险时拉长了许多似的,总是一段结束又有一段,一段一段地接踵而来。

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我们推进到第十一段河道时,又一艘皮筏被蹭漏气了。这艘皮筏分为几个气仓,并不是全漏掉气而不能使用。我们从之前每次运送五人减少为每次四人、三人地运送,到第十三段河道时,这艘皮筏漏气的仓更多了,无法再发挥更大作用,大家叫划船小弟运一个体重较轻的队友先行往前走了。

只剩下唯一的一艘皮筏了,除了先行往前走的两人,剩下的十四人全都依靠这唯一的交通工具来回运送。这样一来,往返次数更多,好在大家早就饿过了,肚子不再那么难受。只是大伙都在心里默默祈祷这唯一的皮筏争气一点,不要再学前两艘一样未完成任务就罢工。

终于,剩余十四人中的第一批渡过第十五段河道后结束了水道进入就要出洞的旱洞,我是在第二批被渡出第十五段河道的。就要出洞了,大家都很兴奋,力气又神奇地回来了,步履又轻快起来。我们很快走完两百来米的旱洞,终于又见到了久违的太阳光。村副主任刘兴忠、李崇华主任的公子李阳等早早就开来了车等在洞外。我看一下手表,发现时间已近下午四点,从早上八点二十进洞,我们足足在洞里呆了七个多小时。我连忙借刘兴忠副主任的电话向母亲和妻子报平安,母亲不知道我的去向,说是中午老是打不通我的电话,着实担心了好久。这两个电话,也许母亲和妻子并未觉得有多少不平常,但当在电话中听到她们声音的一刹那,我心中涌起一阵阵莫名的感动,因为我这一生差点都没机会听到亲人的声音了。

打完电话,最后一批人也出来了。李崇华主任说,在最后一段河道中唯一的皮筏也漏气了,但他们都会游泳,冒险继续划着前进,好在皮筏漏气不快,最终他们顺利地渡完了最后的第十五段河道。

为了纪念我们这个团队的探险之旅,大家在五头寨旱洞出口前或站或坐或蹲,合影留念。时钟已指向下午四点,此时艳阳仍然高照,仿佛为了晒去我们身上的湿气,也好似为了庆祝我们顺利完成了考察之旅,又更像是为了预示甘桥溶洞明天旅游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

这次让我在人生中第一次触摸到死亡边缘的溶洞之旅,还有洞中那水旱结合的绝美风景,足以让我铭记一世!长期为地方发展尽职尽责、煞费苦心的五峰街道和旅游部门领导们,时时刻刻为甘桥村谋发展而殚精竭虑的村支两委领导,每天白天忙工作晚上又义务为进洞修路村民做饭、陪同考察完全程而从未叫过一声苦的甘桥村计生专干谭应霞姐姐,义务投工投劳进洞抢修简易步道的村民同志们,尤其那救我于危难之际的于萍萍书记,足以让我感恩一生!

主办:紫云自治县作家协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