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词,有必要先对端午节做一个背景交代: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名端五、重五、端阳、天中等。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汨罗江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午”在古代被认为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于是就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就源于此。还有在端午节前后插菖蒲、艾叶和喝雄黄酒等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目前各地节日保留的节日风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门前悬艾、悬钟馗像、系百锁、饮雄黄酒、戴香包、采杂药、沐兰汤、踏百草或斗百草等。 也许因为题材、主题受限,留下的作品有限,特选出几首,供大家分享。 1、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 本词文字清新幽美,描述了一群乡村年轻姑娘在端午习俗“沐兰汤”的盛况。其中彩线缠臂、小符斜挂都是端午的重要民俗。 2、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本诗是作者借端午纪念屈原,抒发自己爱国之心的伤感抒怀之作。友人送艾草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3、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宋代〕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 本词以五月妖艳石榴花为题,描写了端午节里榴花飘香、金色五丝角粽、沐兰汤、喝菖蒲酒等端午习俗,语言清新细腻,风格温婉平和,读之如佳茗入口、唇齿留香而余韵不绝。 4、南歌子·游赏 苏轼〔宋代〕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是大文豪苏轼第二首关于端午的游赏之作,实属佳品。立意高,境界远,文辞幽美,用典恰当。也许因为大文豪心情好,游兴正浓再文采飞扬,活生生把端午当天描写得如痴如醉,若秋波流盈、如诗似画、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 5、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代〕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 这是描写竞渡的上乘之作,短短44个字把赛龙舟现场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顿觉在现场观看龙舟竞渡一般。 6、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代〕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这是一首文字优美,借端午描写思乡之情的佳作。尤其最后两句更是绝妙。 7、小重山·端午 舒頔〔元代〕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这也是一篇借端午纪念屈原伤感抒怀的佳作。 8、摸鱼儿·午日雨眺 纳兰性德〔清代〕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纳兰性德的确是晚清才子,你不觉得我们是在欣赏一幅风景幽美、意境朦胧的水墨画吗?多读几遍,其画自现,越看越爱!这就是我读这首词的真实感受,一切尽在不言中。 9、午日观竞渡 边贡〔明代〕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 这也是描写端午节当天赛龙舟竞渡现场的佳作。 10、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宋代〕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0首诗词,苏轼占了三首,确实偏爱有加。这首词可谓借端午吊古抒怀的绝品之作,既是诗中画、也是画中诗。文辞幽美,朗朗上口、意境高远、清新优雅。不知三闾大夫在天之灵读了这首词,会不会腾空而起,再度当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