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写字就是他们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走路跑步、吃饭喝水一样随意和自然。 以形和效果为出发点的书法,碑和帖正是分割点。以意念为书写本意的书法,根本不存在碑和帖的区别。 ![]() 都学晋,都学古人,学时学得像谁没用,到头来自己还要写自己,写自己才是写字,才可能是艺术。 绞转、绞锋应该是表述的一个现象,而不是专门为了绞转而做的动作。只要按照用笔的方法去书写,“绞转”会自然出现,没有必要专门学习或者特别临摹“绞转”。 ![]() ![]() 多看几遍当代的“丑书”,还想多看的就是好“丑”,越经看约好。否则就是垃圾,看多了会倒胃口的! 近代和当代人写楷书,很多停留在行笔的分解动作中,古人要这么写早就累死了!楷书书写必须有速度,否则无法拉开走势,更不可能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 ![]() 人生学书的路很长,不要一天到晚都滚在临帖里,滚在像与不像之间。书法不临帖不行,只临帖也不行。 古代很多文人写碑,如赵之谦、康有为、沈增植都不刻意追求刀刻和剥蚀,但却在书写中掺入碑刻的意念,这是一种看不见形的碑意。 ![]() ![]() 在特定的追求个性和速成的时期里,“丑”容易出个性,“丑”成了审美的主流,不同程度的“丑”都有个性很容易被认同,而美却要到一定程度的完美才被接受。 用笔和结构在初学时能掌握一家最好,多了反而混乱。 正书里像颜(真卿)、欧(阳询)就比褚(遂良)、赵(孟頫)更具有经典的含义,柳(公权)字不要写,董(其昌)字不要写,苏(东坡)字不要写。 笔意是把笔画按照不同的势态人为地发挥并适当地组合时的感觉。 ![]() 历代有很多人教条地保持所谓的中锋运笔,所谓的笔笔中锋实际上正是扼杀书法丰富表现力的元凶。 无论古人书写的速度有多快,在读帖的时候,心与眼都会同步。小字也有气势,但与大字的气势不同。大字像大庭广众下讲话,声音要洪亮,高亢;小字像私底下交谈,喊就有失体面了。这时的气势是靠讲话的内容和措辞来表现。 ![]() ![]() 临帖时,不要一笔一笔地临,要一个字组一个字组地临,然后分析揣摩好每一个字,再一口气临下来,这样你就会逐渐感觉到书写的节奏。 发自内心的表达才见精神! 苏的内蕴无人可敌!但外型却平常,不具备初学者需要的典型学习特征。 ![]() 我觉得崔老师的书法理论,有的观点我很赞同,有的地方我认为有待商榷,个人言论,仅供参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