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读本||脑洞大开,《新华字典》要拍电影!

 滚滚睡着了 2022-06-02 发布于山东

用文化解读新闻,让新闻更加悦读!正常每周两篇,持续更新!

  4月12日下午,在伦敦,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正式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截至两项纪录统计的计算时间(去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全球发行量共达5.67亿本。


获得吉尼斯纪录也算是个荣誉吧?

  但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伦敦喜讯到中国,一则消息又被大家顶上热门关注:“新华字典”已被互联网公司注册,将被改编成影视剧!

  这么好的创意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演员邓超就发微博说:“男一号只能是我了!”

动作悬疑、青春爱情还是科幻伦理?

  讲真,一想到小时候班里人手一本、备受爱惜的《新华字典》将要走上大银幕,心里还有些小激动呢!

  虽然面对新华字典将要被拍成电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鬼?”但是才华横溢的网友们已经积极主动地提供了编剧思路:

  艺术流:女主角静静地将《新华字典》从最开始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参考奥斯卡获奖作品《鸟人》中的长镜头。

  武侠派:各大门派为了争夺正版新华字典,武林掀起一片血雨腥风。

  青春片:青梅竹马的两位学生,一个叫新华、一个叫字典,从小学到大学、出国一路走来的爱情故事,背叛、堕胎、重逢、怅然分离等,一切国产青春片元素都不能落下。

  系列剧:远古篇《蚩尤之怒》,春秋篇《篆文的诅咒》,秦国篇《燃烧的汉字》,宋朝篇《宋辽大决战!活字之阵》,清末篇《英文字母的进攻》,民国篇《繁体王朝覆灭》,时代篇《追杀敏感词》……“什么中华文化东方符号全用上,特效全是阿凡达的,音乐谭盾美术叶锦添武术指导袁和平导演张艺谋,如果老谋子没时间,怎么也得挂个总监制什么的,每集还可以教小孩子认字,寓教于乐”。

  演员方面则更不用担心。偶像派的邓超已经主动请缨要演男一号,粉丝们认为他最适合演的是“二”;网络上则有更多人表示“都让开,谁也不要拦着我演'帅’”

  也有人表示担忧:《新华字典》作为电影题材拍好了可能会禁映,不如拍《康熙字典》比较安全。

“大国小典”的传奇故事

  关于“世界上最畅销的书”,说法很多,《圣经》、《毛主席语录》、《小王子》,都曾是答案。甚至《哈利·波特》系列也曾被这样形容。这次有了吉尼斯的权威论定,算是平息争论。

《圣经》《毛主席语录》《小王子》,都曾被认为是世界上销量最多的书

  《新华字典》的意义,早就超越了字典本身。它诞生60多年来,已经成为新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及亿万读者心中的精神圣典。这本小小的字典,也真心有着众多传奇故事,或许正是这一点,让敏锐的投资商抢先一步进行影视版权注册。

  这部字典诞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京城下的炮火声中。1948年10月末的一天,周祖谟、吴晓铃、张克强、金克木等人,齐聚语言学家魏建功家中,商讨如何编纂一部白话文小字典。多年之后,金克木回忆到,“我们在魏家的大厅屋中草拟新字典的构想。……城外传来的炮声仿佛给我们打击节拍。我们当时想不到所拟字典的前途,但有一个信念:中国的未来系于儿童和文盲,危险在于无知。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的前途。炮声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魏建功被认为是“《新华字典》之父”

  所有人对于这部新式字典的编撰难度和时间,最初都估计不足,以致一延再延。1953年字典终于面世。最初的几版存在很多不足,包括叶圣陶、吕叔湘等专家在内,很多人都表示不太满意。几十年来,《新华字典》不断修补增订,到2011年,已经是第11版。眼下,商务印书馆正在进行第12次修订,同时在研发手机版本。

  《新华字典》一路走来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1971年版时值“文革”期间,共改动1100余处,引用《毛主席语录》46条;1979年版虽然拨乱反正,但又增加了新的政治套话,如“人民公社”、“总路线”等。


珍贵的1953年版《新华字典》一版一印

  几十年来,《新华字典》的定价一直是“一斤肉的价格”。1957年是1元,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6元。据说这是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目的是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买得起。对此商务印书馆曾在官微上幽默回应:被大家发现了,确实有类似规律,我们也总结过,但是并非(猪肉涨价)幕后黑手!

  今天的形势和背景已经有了变化,国人识字率从不到30%,进步到超过95%。但这本64开的小字典仍然是小学生们离不开的工具。即便如此,一部字典要被拍成电影的消息,还是让人有些凌乱。


一路走来的不同版本《新华字典》

非要拍电影当然也不是不行

  电影界的奇葩改编并不少见,跟《新华字典》一起被注册的就有“俄罗斯方块”。愤怒的小鸟、像素大战、乐高玩具、《秘密花园》,都已经被改编或正在被改编的路上。

  当然,非要把《新华字典》拍成电影也不是不行。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恐怕会立即想起日本影片《编舟记》。影片讲述几个编辑耗时15年编撰万用辞典《大渡海》的故事。“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而词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词典,那就是《大渡海》”。影片沉静平淡,与枯燥的案头编纂工作相呼应,“像一辈子那么长”。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届日本电影学院奖12项大奖,还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编舟记》是典型的日本风格的影片,缓慢而平淡

  一个热门IP变身为一部电影的先例很多,名画《富春山居图》,“国歌”,歌曲《栀子花开》、《同桌的你》,都是从一个概念引申出来的。虽然作品质量不好说,但多少也算个思路。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年近八十才创作的,前后共耗时7年。

    同名电影其实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差,何况还有大美女林志玲。

这是从一首歌变身而来的影片,导演开心就好。

  谈到字典,倒是有一个现成的故事,被很多网友认为可以拍成电影:网络上流行过一个帖子《36年前国家交给他一个任务,后来国家给忘了……》。1978年,商务印书馆按照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组织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的车洪才和助手接受了这项任务。普什图语是阿富汗官方语言。时值“文革”刚结束,工作混乱、人员调动,出版社就忘了这回事。但车洪才一直在工作,3年时间里整理出10万张卡片,装了30多个木箱。

  随着中阿关系恶化,学院里的领导更换,没有人听车洪才的汇报,也没有人给他安排新的工作。他完全被遗忘了。直到36年后,他将250万字的书稿交到商务印书馆,编辑人员都听不明白怎么回事。

  车洪才说,说国家忘了这回事并不准确,几十年中自己也没有感受到委屈或怀疑,“回顾我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我只是被裹挟在历史的潮流中,受我所处的大小环境形势变化所支配。”

  ——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宏大的时间跨度,这是奥斯卡最喜欢的模式之一。这么好的电影题材摆在这里,手捧热钱的影视公司们不妨认真考虑一下!


“被遗忘”的车洪才和他编的词典

图片无版权 来源见水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