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解读新闻,让新闻更加悦读!抽风式更新! 巴黎圣母院浴火事件,居然间接促成了人们的读书热情——火灾之后,各个版本的《巴黎圣母院》登上了亚马逊法国畅销书排行榜。很多人也许永远都“没时间”去真正读这个大部头,那么此刻跟着小编浮光掠影走进这本世界名著也是挺好的。毕竟正值世界读书日。 一个女孩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这么概括《巴黎圣母院》多少显得有些轻浮,但这部小说的主线的确是爱情。法国“七月革命”、宫廷和教会对平民的迫害、15世纪法国的众生态等等,都是故事背景。 女孩的名字叫爱丝美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孩。愚人节,她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引起众人的围观赞叹,也吸引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的注意。弗罗洛是一名“36年来只钻研宗教与科学”的教士,过着严格禁欲的生活。但是美丽的爱丝美拉达点燃了他的情欲之火,他疯狂爱上了她,并命令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劫持这个姑娘。 卡西莫多是一个弃婴,多年前的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卡西莫多日),在圣母院门口的弃婴木架上被人发现。他非常丑陋,“像一个残疾的猴子”,围观的人们讥笑嘲讽,恰好副主教弗罗洛路过,出于怜悯收养了他。卡西莫多独眼、驼背、跛足、耳聋,常年受人歧视,变得乖戾暴躁。他敌视一切事物,唯一对弗罗洛言听计从、十分敬重。 流浪诗人甘果瓦也看到了爱丝美拉达的歌舞,同样被姑娘的美丽所吸引,也暗中跟随她来到小巷,正遇到前来绑架的卡西莫多。在阻止卡西莫多的时候,甘果瓦被打昏。这时宫廷弓箭队队长弗比斯赶来,救下爱丝美拉达,并逮捕了卡西莫多。少女的爱情在瞬间迸发,爱丝美拉达被外貌俊朗的年轻队长所打动,对他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他。 卡西莫多奉弗罗洛之命劫持爱丝美拉达 弗比斯是一个无情无义、寻欢作乐的花花公子,因为贪求荣华富贵,与并不喜欢的表妹订婚,但又欺骗着爱丝美拉达的感情。 被打昏的甘果瓦醒来后,无意间闯入了巴黎的另一个世界——乞丐王国。这里住着各式被歧视的无赖和乞丐,也有着“国王”和“审判”系统,甚至有自己的绞架。乞丐们决定吊死擅自闯入的诗人。危险时刻,善良的爱丝美拉达答应与甘果瓦结婚,让他成为乞丐王国的一员,这样就可以免他一死。
与此同时,卡西莫多则因绑架而被判处在广场中央受鞭笞之刑。烈日饥渴下忍受鞭刑的卡西莫多只能喊出一个字“水”。仍然是心地善良的爱丝美拉达,没像其他人一样责怪、嘲笑绑架自己的卡西莫多,反而不计前嫌取来水给他。卡西莫多又用嘶哑的声音喊出一个字“美”!外貌丑陋但内心纯洁的卡西莫多也深深地爱上了爱丝美拉达。 广场送水这一幕是整部小说的经典场面,无数版本的小说或剧作都突出了这一幕。 天真的爱丝美拉达一心爱恋着英俊的队长弗比斯。二人约会的当天,尾随的弗罗洛出于嫉妒和报复心理,刺伤了弗比斯。无辜的吉卜赛女孩因杀人罪而被逮捕,被判处绞刑。弗罗洛来到监狱,以带她离开为条件,向爱丝美拉达表达爱意并逼其就范,被断然拒绝。 第二天的刑场上,卡西莫多把爱丝美拉达从绞刑架上救下,并藏进了圣母院。官兵到处搜捕。乞丐们举行了暴动,决定围攻圣母院、救出爱丝美拉达。国王路易十一下了一道“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圣母院门前横尸遍地,一片血海。 弗罗洛对爱丝美拉达进行最后威胁:要她在自己和绞刑架之间作选择。又一次被拒绝后,主教终于下决心毁掉自己得不到的爱。爱丝美拉达最终被军队抓住,没能逃脱被绞死的厄运。 卡西莫多发现害死爱丝美拉达的真正凶手,是自己一直感恩、崇拜和爱慕的副主教。疑惑、失望、痛心,种种感情纠结在一起。亲眼看见爱丝美拉达被绞死,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用力将这位虚伪、邪恶的副主教从圣母院的塔顶推了下去。 大约两年之后,人们在埋葬死刑犯的地穴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是一个女子的,另一具骨骼歪斜,以奇特的姿态抱着女尸骨。“当人们想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霎时化作了尘土。” 跟《红楼梦》一样,如果忠实于原著,角色的年龄就是个问题。比如书中爱丝美拉达,登场时才13岁。距离银幕上的健硕丰腴的形象有点远。 永垂不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为世界文学殿堂塑造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等经典人物形象,但同时,小说还有一个非常成功地“形象”,就是巴黎圣母院“本院”。 在小说的故事进行中,雨果时不时就跳出情节,以整章节的篇幅,对这座建筑本身进行大段细致入微、极尽溢美的描写介绍,称其为“石头的交响乐”。不少人批评这种写作损害了故事完整性,但为这座精美的建筑立书做传,是雨果在构思这部作品时就明确有的意识。在《巴黎圣母院》的第二版序言中,雨果曾明言:如有可能,让我们激发全民族的热忱,去爱护民族建筑艺术吧!他宣告,本书的主要意图之一就在于此,他一生的主要目标之一也在于此。当时中世纪建筑遭受到了极大破坏,雨果不止一次站出来反对破坏历史文明的罪恶行径——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毕竟圆明园被焚毁之后,这位远在法国的大文豪曾发出质问和评判,谴责了“两个强盗”。 这部小说也成了巴黎圣母院的最好的宣传。小说出版后,整修这座濒危的中世纪建筑很快成为法国政府与民间的共识,并随即开展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修缮工作。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一个“零起点” 标志,据说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 这次大火事故后,很多人提及了雨果当年在书中的描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教堂的顶端”,“巨大的火焰、凶猛而剧烈,碎片随着风烟飘散”。大家认为这是雨果一百多年前的“预言”。 实际上,尽管如此深厚热爱这座建筑,雨果并没有认为圣母院能够永远存在。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几年前,作者去参观巴黎圣母院,偶然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他寻思这个痛苦的灵魂是谁,为什么要把这个印记留在教堂的额角后才肯离开人世?又过了几年,这个印记已经不见了,“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现在这个词也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或许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后也会从大地上消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转眼就似这般都付于断壁颓垣 写作《巴黎圣母院》,或许雨果怀有一种让这座建筑在文学中永垂不朽的心愿。这部小说1831年首次出版,当时雨果只有29岁。它是雨果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名。曾被改编成众多版本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游戏,迪士尼公司还曾为推出过动漫。 巴黎圣母院与中国也颇具渊源。相当多的中国人,可能没看过这本书,但肯定听过这个名字。对国人来说,了解巴黎乃至法国,多半都始于《巴黎圣母院》。早在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该书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小说家、出版家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 如今在市面上可以见到最早以《巴黎圣母院》为书名的版本,是1949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陈敬容译本。到今天,已经有20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过此书。总有一款适合你! 除了建筑,更是感情 雨果固然无比热爱这座华美的建筑,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更能打动人的,还是书中描写的各种复杂感情与人性。 故事的主角是爱丝美拉达与卡西莫多、弗罗洛、弗比斯,但最令人动容的,并不是纠结爱情,而来自那位住在老鼠洞的隐修女。15年前,刚出生的女儿被吉普赛人偷走,悲痛欲绝的母亲在绝望的情况下皈依宗教,并自我惩戒,住进了黑暗阴冷的活棺材——“老鼠洞”,时刻拿着女儿一只小鞋。她仇恨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但看到爱丝美拉达身上的另一只小鞋,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女儿后,还没感受到真正的欣喜,又亲眼看到女儿被送上绞刑台。 爱丝美拉达,一个因爱和美而丧命的善良姑娘,本来已经逃过了追捕的官兵。但她看到了士兵首领是她所爱的弗比斯,不顾一切地扑上前喊着爱人的名字,这个愚蠢的举动最终害死了自己。 最大的反派弗罗洛,虚伪、阴险,但也有着悲惨的命运。看到丑陋的弃婴,他想起了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弟弟,于是抱走了婴儿并亲手养大。他爱爱丝美拉达,“在黑暗中看她一眼就无比幸福”,但失望令他扭曲而疯狂。 巴黎圣母院见证了各种人类的善恶美丑,历经了各个朝代的辉煌与衰败。它从不是一个参与者,只是一个见证者,同时也包容着一切。它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观望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任岁月在身上留下沧桑的印记。 雨果在书中说:“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树干总是一成不变,树叶却时落时生。” 图片无版权 来源见水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