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共产党“一大”为题材的影片《1921》,在“七一”到来之际上映,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建党70周年之际的《开天辟地》,到建党90周年时的《建党伟业》,再到今天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1921》,当观众以为这个题材不会再有新突破的时候,影片依旧带来了惊喜。 一百年前,那载入史册的一段伟业,将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永远鲜活、生动而年轻! 1989年,在一次座谈会上,编剧黄亚洲和作家汪天云萌生了创作中国共产党建党这一历史题材影片的想法,并很快拿出了十万字的剧本交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第二年9月,四易其稿的影片《开天辟地》正式获准投入拍摄。并于1991年,作为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上映。 《开天辟地》的主创团队对今天的大部分观众来说都比较陌生:由上影厂导演李歇浦执导,邵宏来、孙继堂、王霙分别饰演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女性角色聊胜于无,较有戏份的是蒋宝英扮演的李大钊妻子赵纫兰。 《开天辟地》是第一部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为表现对象的影片,由于体量宏大,分为上下两部,片长近三个小时。为了让观众坐得住,影片在史实确鉴和戏剧冲突之间努力寻求平衡,并取得了成功,先后获得了第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最佳编剧奖。 20年后的2001年,为了向建党90周年献礼,作为当时著名的“建国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影集团拍摄制作了《建党伟业》。 与《开天辟地》相比,《建党伟业》称得上星光熠熠,“集齐了半个娱乐圈”。导演团队由韩三平、黄建新、李少红、陆川、沈东组成,主演则是刘烨、陈坤、张嘉益、冯远征等,还有刘德华、周润发、潘粤明、陈坤、聂远、张震、范冰冰……号称109位明星,甚至还有赵本山、聂卫平、维塔斯——尽管可能只有两三秒,但必须在演员表上拥有姓名。这也是这部影片最大的话题之一。 《建党伟业》的故事框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为止,表现了这十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影片于2011年6月15日上映,票房超过4亿,市场运作堪称成功。 而《1921》,顾名思义,讲述的是1921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发生的事件。这一年最重要的大事是什么?排在第一的,肯定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件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直到今天仍然决定着十几亿人的命运和生活。 《1921》的主要导演仍然是黄建新,几位演员也选择了十年前的老搭档,黄轩、陈坤、李晨,都曾出演了当年的《建党伟业》。延续《建党伟业》“数星星”的传统,《1921》也呈现了一个闪光的卡司阵容,刘昊然、王俊凯、倪妮、 胡先煦等新一代流量明星赫然在列。 从70周年到100周年,围绕同一个主题,三部影片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它们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表现手法上区别也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表现了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早期共产党人追求信仰、不畏艰辛、执着探索中国前进的正确道路,所开创的一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伟业。 根据同一个故事改编,或者表现同一个题材的电影作品有很多,比如《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都是讲硫磺岛战役;以珍珠港事件为原型的更多,有《虎!虎!虎!》、《碧血长天》、《珍珠港》、《谍海风云》等;再比如周小文的《秦颂〉、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的《英雄》,都是讲荆轲刺秦的故事。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影片关注相同的事件?首先当然是事件本身值得关注;另一个原因,则是后来者做到了前作所没有做到的东西,自认为有所突破并相信可以被观众所接受。 作为三部影片里的带头大哥,诞生于30年前的《开天辟地》,跟当时诸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一样,突出的是教育功能。它正面描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风格是史诗式,全景式,纪实性。当时导演明确要求,影片“必须有强烈的历史凝重感、悲怆感和纵横感”,无论叙事手法还是镜头风格、情节画面,都追求写实,更像是一部教科书。 到了《建党伟业》,电影产业本身的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发展,视野上、理念上的开放和进步也让其更具可看性,以及更丰富的内涵。从情节上来说,《建党伟业》更全面丰富,几乎呈现了历史节点的大部分人物和事件。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为了安排下“109位明星”而不得不做此设置。 相比之下,三部影片中,《1921》的制作团队前期工作做得最多,剧组去全世界的档案馆寻找不同的角度和史料,花费四年时间创作剧本,多次组织专家召开论证专题会议。艺术表现上,正如其创作团队所言,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站在三部曲的肩膀上,回归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追求影片本身的流畅和完整。 第三次讲同一个故事,必须要有新颖之处。《1921》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是其主要角色不是毛泽东,也不是陈独秀,而是李达,原本一大代表里并不特别为人注意的角色。 《建党伟业》的跨度是十年,是一个纵向的表达。《1921》则是压缩时间、拓宽视野,打开了建党时期的“世界性”和“国际背景”,追求的是横向概括。 整体结构上,三部影片也各有不同。《开天辟地》与《建党伟业》时长为两个多小时或近三个小时,但一大的情节都只占约20分钟;而《1921》主题更加集中,从片名也能看出,它只讲1921年,地点也更突出上海。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讲人物,不再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大时代。 从“南湖红船”这个镜头,可以看出三部影片的不同: 《开天辟地》中,嘉兴湖面上一派自然毫无异状,来往的船只彼此交织,放哨人王会悟是中年渔家阿嫂形象,床舱内代表们压低声音神色颇有几分紧张…… 《建党伟业》中,嘉兴湖面上雾气朦胧,宛若仙境,不见其他一船一人。周迅饰演的王会悟撑着崭新的油纸伞,优雅地坐在船头,回眸浅笑,仿佛画中梦幻。 《1921》中的王会悟换成了倪妮,仍然走烟雨迷蒙的唯美风。王会悟同样妆容精致、意境华美,但不再那么空灵,湖面有几条游船,还加入了汽艇。 原本很多人对新出炉的《1921》并没有报啥期待,大家都觉得这个题材不会再讲出什么新意来,而且多位流量明星担纲主演,也让人担忧制作方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但真正走进影院,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重温那一段激动人心的光辉伟业,大家还是能被深深打动。 时代在发展,电影工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在变化。一向被贴上标签的主旋律影片、历史题材影片,今天已经悄悄改变了模样,从边缘重回舞台中心,越来越被人们,包括众多年轻人所接受。 2021年被称为“主旋律大年”,一大波红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纷纷亮相,《觉醒年代》、《革命者》、《光荣与梦想》等等,都赢得观众强力点赞。 人们发现,这些作品不再用政论的方式去传递思想,而是有人物、接地气、努力讲好故事。 比如《1921》,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所渲染的磅礴恢宏不一样,它是历史片,也洋溢着青春片的风采。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本身就应该是热血青春的模样。而其回归电影艺术本身的叙事手法,写意和写实的结合,也是主旋律影片在今天应该追求的方向。 “作始也简 将毕也钜”,1956年2月,董必武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百年前的先驱,开启了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面貌,今天已经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伟业。这段风华往事将一遍遍讲下去、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年轻激昂,永远热血澎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