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表态称支持中国白酒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说这是个利好消息,中证白酒指数紧接着上涨了接近两位数。 为了白酒申遗,五粮液、杏花村、水井坊们已经忙活了多年。希望还是有的,但道阻且长! 世界各地的酒文化都源远流长,中国的更远更长。 中国白酒申遗进行时 日前工信部在对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中指出,支持中国白酒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表示将指导有关单位做好相关研究和论证工作,推动白酒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消息一出,敏感的资本市场立即做出反应:8月10日,白酒板块全体起立,水井坊涨停,茅台市值一天上涨1300亿元,古井贡、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也都普涨8%——这就是“yyds”,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实际上,这并不是工信部首次支持白酒申遗。今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其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就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加上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等七家酒企,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白酒联合申遗筹备会,会上还签署了《中国白酒联合申遗共识》。 而中国白酒最早的联合申遗,可以追溯至2012年。 那一年,中国白酒老作坊被国家文物局纳入首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一类目囊括了杏花村汾酒、水井坊、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五粮液、红楼梦以及舍得共八个品牌的白酒作坊及遗址。 时隔6年之后的2018年,仍然是这八家企业,在泸州成立中国白酒老作坊申遗联盟。此举标志着白酒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跟“老作坊”申遗齐头并进的是酿造技艺申遗。 近年来,国内多家知名酒企负责人在各种场合为“白酒酿造技艺申遗”摇旗呐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拿出了“加速白酒酿造技艺申请世界非遗”的提案。 同样是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酒业有多项目入选。其中洋河、古井贡酒、景芝、董酒、西凤、青海青稞酒蒸馏酒酿造技艺,刘伶醉、红粬黄酒酿造酒酿造技艺以及五加皮酿酒技艺,共9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虽然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但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酒企已经达到29家。 这样看来,中国白酒名列世界遗产的殿堂,似乎并不遥远。 心愿美好但道阻且长 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大家庭较晚,但曾经一鸣惊人,1987年第一次申报就有6项入选。原因很简单,作为历史文明古国,咱们的遗产太多了! 就在上个月的7月25日,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过审,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6个,世界排名仅次于意大利。 这是不是意味着白酒申遗之路很平坦? 并不是! 尽管白酒申遗获得国家多部门的支持,但茅台、五粮液们也没啥特别高兴的,从进行时到完成时,还有一段既漫长又困难的路要走。 首先是环节多。成为世界遗产有五步要走:本国列入预备名单→世遗委员会审核材料→专业机构评估→世遗委员会主席团提出建议→届会委员会做出决定。 第一步被本国列入预选,这不难,自己家的事好解决,所以九年前这一步就完成了;难的是让世遗委员会认可你讲的故事。毕竟世界那么大、国家那么多,谁家也都有几件祖上留下来的压箱底儿的宝贝。 其次是名额少。世界遗产名录是个大家庭,截至到今年7月,已经有各类世界遗产1122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大概委员会也觉得牌子发得有点多、不大能管得过来,所以从2019年起,规定每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世界遗产数较少的国家还有优先权。这样看来咱身为名录数目领跑者,反倒成了不利因素。 第三是标准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普世的,能达到这一高标准的并不多。虽然根据世遗公约,要成为世界遗产,满足十项条件中的一项就可以,但这十项每一条都不简单,比如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拥有最重要及显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包含符合普世价值的濒临绝种动物种,等等。 白酒,似乎离这些要求还隔着很多条街。 论数量,如今中国白酒全球销售量世界第一,而且是第二名伏特加的2.5倍;论价值,中国白酒早就跻身世界最贵的烈酒行列,特别茅台更是傲冠群雄、位列榜首,甚至前十名里中国白酒竟然占据了四位。 但是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不同于其它五位——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它的销量几乎全部锁在中国,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沾沾自喜,基本都是自娱自乐。 而在形象认知上,中国白酒比较明显的症结在于消费属性有余、文化属性不足。虽然现在开始往“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方向靠拢,同时更强调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情感寄托等群众属性,但并看不出来中国白酒有什么比葡萄酒或者伏特加更珍贵的地方。 “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雷多和薇奥莱塔在宴会中举杯互诉衷情,高歌一曲《饮酒歌》:“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美酒、爱情、欢乐、喜悦融为一体,共同凝聚成美满热烈的好时光,令全世界亿万人为之倾心。 酒,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文明和文化。这一点不分东西,人类在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就此而言,它倒是足以称得上是“遗产”。 世界各地的酒文化都源远流长。伏特加、清酒、葡萄酒、威士忌、雪莉酒、朗姆酒......正如人类社会有不同的族群与文化,酒的世界同样多姿多彩。 “我已差人从曼彻斯特给你寄去一筐酒”“ 给你们寄去12瓶酒作为节日的礼物”“经由查普林-霍恩公司寄去酒一筐,共24瓶”“ 今天晚上寄给你一箱波尔多葡萄酒。这是从波克罕那里弄来的一种好酒”……以上是恩格斯与马克思通信的日常。有人统计,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通信中,述及喝酒的有400处左右。 而中国人对酒的热爱要浓烈更久远。 中华文明史、诗歌史几乎是蘸着酒书写的。 从商周开始,国人就非酒无以成礼。中国人借酒沟通天人,开心时喝酒,不开心时喝酒;有钱时要喝酒,没钱时也要喝酒;独处时自斟自饮,团聚时把盏言欢。 每一个人生重要时刻,都离不开酒。在酒的陪伴/见证/刺激下,国人祭天拜祖、婚丧嫁娶、写诗作画、消释兵权、上山打虎。 文人对酒更是有着融入血液的情感,所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种侠气与豪气兼备的“谪仙”,大概就是中国文人的理想状态。 据说中国是最早提出“自然发酵”理论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酒曲的国家,又是最早制作蒸馏酒的国家。 虽然这些关于“最早”的说法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考古显示,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利用发酵的大米、粟米、葡萄和蜂蜜制作酒精饮品。 人类喜爱这种辛辣的饮料,但也要看到,这种液体对健康也会带来伤害。中国是每年因饮酒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就在几天前,科技部刊文称,酒精是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义的一类致癌物,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上大多东西通常都有两面,很难做简单的评判。仅就世界遗产名录来说,中国的56项入选里,尚没有一项是工业遗产。 如果白酒能成功“申遗”,实现中国手工业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从文化角度看总是件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