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 知乎用户@布衣卿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改变自己。做事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本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很多种生活,却只会把同样的日子机械重复很多年。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最煎熬的日子。” 读完只感觉太真实了。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大多数人却任凭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焦虑,焦虑过后,依旧躺在如烂泥一般的生活里。 但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不是等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行动的改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 所以,今天有书君给大家分享50条关于成长方面的认知,涉及自我提升、职场、财富、人际交往、努力、思维等六个方面。 认真领会,并努力去践行它,因为比起“想到”更重要的是“做到”。 关于财富 01. 努力存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财富的最大作用是给你选择的权利。 当你还在担心明天的信用卡账单时,你根本没有权利选择更好的生活。 而关于如何管理好金钱,我有个小建议: 你可以把自己的收入分成三份。 一份用于日常开支,维持基本生活; 一份作为风险保证金,让你即便在遭遇意外状况时也能从容应对; 还有一份作为梦想储备金,用来投资自己的成长,为你通往理想之路积攒资本。 02. 追求长远价值,而非眼前利益。 不要因贪心而去赚短期收益极大,但损害长远发展的事,与眼前一时的利益相比,长远价值更值得追求。 03. 在赚钱上面,有自知之明比盲目自信要好。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虽然不一定能让你赚钱,但至少不会让你亏钱。 如果你想在一个不了解的领域里赚到钱,别着急进场,要有耐心给自己补课,先去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有人根本不懂投资理财的知识,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股市上赚到了钱,就一头扎进股市,结果吃了亏。 04. 多购进资产,少购入负债。 “富人更多地购进资产;穷人更多地购入负债。” 当初读《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时,里面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这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资产(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比如能产生收益的房产),什么是负债(把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比如汽车),然后多购进资产而不是负债。 05. 把钱当成通往理想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追逐欲望的筹码。 钱应该是你通向理想生活的车票,而不应该是把你困在欲望沼泽中的枷锁。 但很多人却沉迷在消费主义中不可自拨。 不停地买买买,确实可以让你在得到东西的那一刻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正如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所说:“快乐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与心理有关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东西的依赖相对少一些。” 06. 能用钱解决的事,最好不动用人情。 人情是比钱更难还的东西。 07. 懂得分享利益,会让你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走得更远。 利益分配不均就会给人际关系埋下隐患,最终引发矛盾,处理好你与其他人的金钱关系,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都有巨大帮助。 08. 比赚钱本身更重要的,是提升你的认知水平。 本质上,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认知的变现。 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靠运气赚的钱,最终也会靠实力亏掉。” 09. 普通人是“否定思维”,富人是“肯定思维”。 普通人是“否定思维”: 我买不起;我不要吃垃圾食品。 富人是“肯定思维”: 我怎样才能买得起?我要吃健康食品。 我们的大脑对带有否定词的话,理解起来很费劲,会自动忽略前面的“不要、不会”,只对否定词后面的东西形成条件反射。 就像你告诉自己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脑子里就会一直想着粉红色的大象。 所以,你要控制说话和思考的方式,把“否定”转换为“肯定”。 关于人际交往 10.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学会“换位思考”可以架起两个人心灵沟通的桥梁。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别人不能百分百体会你的感受,你也同样不能百分百理解他人。 但我们依然要尽最大努力去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的感受和诉求是什么,然后像善待自己一样去善待他人。 尤其是当别人遭遇一些不好的事,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更要学会共情。 因为我们都曾淋过雨,所以不能忘记给别人撑伞。 11. 给别人讲一件事情时,不说“你听懂了吗?”,而是说“我讲清楚了吗?” 如果你想确保对方真的理解了你的话,可以请对方把你的话复述一遍。 12. 学会以“低期待”的方式去生活。 我们的很多不满情绪,本质上都是“期待值不匹配”的问题。 即: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你也不愿意满足对方的期待。 如果我们能以“低期待”的方式去生活,永远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永远不期待好运,只努力创造好运,我们将会活得更快乐。 13. 你周围的人,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好和坏都可以传染。 你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就会吸收什么样的精神资源。 为了保证你有高质量精神资源的输入,一定要与优秀的、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远离消耗你的人。 14. 赞美,是拉近与你与他人关系的利器。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士说:“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如果你能学会赞美别人,会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喜欢。 而好的赞美一般包含三个特点:真实、具体、切中对方需求。 15. 说任何话之前,都不要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 说话前,先预想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不正确,但最好要有。 你可以先花几秒钟想好这三个问题: 1.我的话能准确表达我的真实想法吗? 2.别人能听懂我要表达的意思吗? 3.我的话会使别人产生不好的感受吗? 千万不要不加思考,不计较后果地说话。 16. 沟通时学会“先扬后抑”,会更容易达成目的。 想给一个人提建议,指出对方的不足时,可以先提一下对方做得好的地方,这样Ta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17. 你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互换。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 只有在互惠平衡的状态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并保持和谐。 你想别人怎么对待你,先怎么对待别人; 你想请人帮忙,先想好自己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 你想追求一个人,先想好你能满足对方哪方面的情感期待。 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总想凭白得到别人的友好、帮助和青睐,却不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代价,凡有所取,必有所予。 18.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独处,是一个人规划成长的最佳时机。 你如果能在独处时多看一些好书、多听一些好课、多思考多实践,它将是你最好的增值期。 关于努力 19. 所有的成长都需努力,所有的蜕变都伴随痛苦。 当你觉得努力太难,想放弃的时候,请相信这世上总有人愿意付你不愿意付的努力。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人能背下来;你做不出来的题,总有人能做出来;你愿意拖到明天的事,总有人今天努力做完。那么不好意思,你想去的学校也只能别人去上了;你想要的工作也只能别人去做了;你想过的人生也只能别人去过了。你不努力,就只能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让给有资格享受它们的人。” 20. 你要敢于付出努力,不要把成败得失看得太重。 人天生喜欢确定性的东西,对未知的事物保持警惕。 如果无法确保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就倾向于不做。 但人生哪有那么多确定性的事让你做呢? 如果只做确定性的事,一辈子也干不成什么大事。 有些事不是因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会看到成功的希望。 21.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怎么做”是战术,“为什么做”是战略。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 22. 不要用“形式上的努力”来自我感动。 工作时,与其每天加班都很晚,但每一件事都干得稀松平常,不如把每件事都超预期完成,然后按时下班。 不要假装自己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23. 比爆发式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能否持续努力。 一次做好一件事很容易,10次做好同样的事,努努力也能做到,难的是100次,1000次,10000次做好同一件事。 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正确的重复。 所以,你既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决心,也要有把一件正确的事做一万遍的耐心。 关于思维 24. 凡事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 如果想做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去做,因为你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 你所谓的“没有准备好”,不过是为“拖延”找借口。 25. 不要一直盯着自己所谓的“缺点”,并为此感到自卑。 你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他人也如此。 你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上,比如身高、长相、出身等。 而应该关注那些我们能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学识、技能、修养。 你要相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26. 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未来,只活在当下。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影响现在,但不决定现在; 现在决定未来,而我们无需活在未来。 我们只需要活好当下,不受过去的牵绊,不畏惧或幻想未来,一切该到来的都终将到来。 这也正符合曾国藩提倡的人生态度: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27. 尽早找到你的人生使命,并坚定不移地践行下去。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为了尽早找到人生使命,我们需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想怎么度过这一生?” 这三个问题可能你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别人也不可能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没关系,你有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28. 凡事不好意思,你的人生就会差点意思。 不要脸皮太薄,什么事都不好意思去争取,厚脸皮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 29.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拿到一副烂牌,而是没有把烂牌打好的勇气。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荷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 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生而为人,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 但即便我们拿到了一副烂牌,也要有把它打好的勇气。 30. 人生的关键在于主动,你不主动,人生就被动。 有些事是总要去面对的,你不愿意主动面对,生活就会按住你的头逼你面对。 你不愿意主动读书学习,就有可能遭到生活的残酷对待,每天干繁重的活,拿低工资,受冷眼和嘲笑; 你不愿意主动做好工作,就有可能遭遇职业危机,担心被辞退; 你不愿意主动追求梦想,就有可能在年老力衰时,发出“我本可以,但可惜我没有做”的喟叹。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你从未主动追求过。 31. 认清失败是常态,同时绝不轻易放弃。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你要习惯它; 不认输是对人生的态度,你要拥有它。 你可以接受失败,但绝不能接受轻易放弃。 32. 伟大的成就源于伟大的目标。 中国古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人生就是这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所以,我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路,也要时不时抬头看看月亮。 关于自我提升 33. 想要成长,就要突破极限,承受痛苦。 什么是成长? 领导交待你做一件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你一边叹气一边抓耳挠腮、捶胸顿足,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又不能不做,只能咬咬牙死磕自己; 最后你终于排除万难把这件事干成了,感觉整个人都仿佛蜕了层皮…… 这不就是成长吗? 没有谁天生就会做事,所有成长都需在痛苦中突破自我。 34. 不必羡慕别人成长得比你快,每个人的花期都不同。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成长路径,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就。 就像蒲公英不会羡慕大树长得高大,大树也不会羡慕蒲公英会飞。 因为它们知道,它们走在不同的路上。 我们应该始终牢记:真正的优秀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35. 垃圾快乐成瘾,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快乐,刷短视频也会让我们快乐。 但前者带来的快乐更持久,后者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甚至会让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空虚和后悔中,让我们丧失精气神,沦为多巴胺的奴隶,杀死我们本就不多的时间,搁浅我们的所有理想。 36. 做事极度专注,可以帮你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大部分人做事都是三心二意,这个想做,那个也想做,最后往往是哪个都做不好。 如果你能做到极度专注,拼尽全力做好一件事,就能超越80%的人。 37. 做难而正确的事,必有所得。 困难的事,往往前期困难,后面越来越容易; 容易的事,往往前期容易,后面越来越困难。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你的人生之路将越来越宽阔。 38. 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先从改变你的习惯开始。 有一句话说:“起先是你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你。” 当你养成了一个又一个好习惯,你的人生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 39. 人生最值得坚持的两件事,莫过于读书和运动。 当别人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刷剧、打游戏、看小视频时,你能读一本好书,锻炼十几二十分钟; 长此以往,你人生的厚度与宽度将远超其他人。 40. 找到一个能坚持下去的爱好,可以让你受益终身。 爱好是你对抗平庸生活的一把利斧,能让你摆脱无聊,过得快乐且充实。 而没有任何爱好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乏味得要命。 41. 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深度思考的习惯,当你停止了思考,也就停止了成长。 美团老板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因为思考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思考会催生信念,信念会指导行动,行动会带来改变。 所以,如果你渴望人生发生改变,就需要不断反思和审视你的生活。 42. 坦然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是一个人进步的开始。 我们要像热爱赞美一样,去热爱批评。(前提是批评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即对你真正有用) 大家都不喜欢被批评,只喜欢被表扬。 但恰恰是我们讨厌的批评,才能真正促进我们的成长。 相比于知道哪些事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哪些事是错误的,然后记住它,不要再犯。 43.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打破“旧我”,重塑“新我”的过程。 人是习惯的产物,喜欢遵循旧有状态,害怕打破现状,发生变化。 但只有变化才能带来成长,不打破“旧我”,就无法找到“新我”。 如果你能“用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 长期坚持下去,你会获得巨大的进步。 44. 想要自律,就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 “人性”是人类经过上千年进化,最终形成的底层操作系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你试图用挑战人性的方式来实现自律,必将走向失败。 每次想刷短视频,你都告诉自己只刷一会儿,但你一定不是只刷一会儿,而是刷到凌晨两三点; 每次想控制饮食,你都告诉自己只吃一点儿,但你一定不是只吃一点儿,而是吃到走不动; 人就是热衷于获得即时快感; 对能拖延的事,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拖延。所以,如果你想实现自律,就要做到: 1.认识人性; 2.承认自己脱离不了人性; 3.不试图挑战人性,从源头上掐灭自己放纵的可能性。 关于职场 45. 做结果驱动型,而不是任务驱动型的人。 领导交代你做一件事,一般有两种做事方式: 一是“任务驱动”:直接埋头就干。 二是“结果驱动”:不着急做,先搞清楚领导的需求。 任务驱动型的人,别人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后可能辛苦做了半天,却不是对方想要的结果。 而结果驱动型的人,以终为始,用目标倒推行动,直击问题核心,因而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46. 你要学会对自己做出的一切行为负责,不逃避,不找借口。 当你负责的任务出现问题时,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推脱和抱怨,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并以最快速度找到解决办法。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表现。 47. 你是为自己打工,而不是只为老板。 职场上有一种人很常见:老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一点也不愿意多出力。 这是典型的打工者思维,最终吃亏的人是你自己。 很多人都想先拿高工资再付出同等努力和汗水。 但现实是,你要先付出150%的努力,得到上司认可,才会获得相应回报。 薛兆丰在《奇葩说》节目上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管公司能够维持多久,我们的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所以,你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只为老板,工作不要设太多边界,得失心不要太重。 48. 不要频繁的、轻易的跳槽。 你的每一次跳槽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只要你能不断成长,未来将会有更多美好的东西与你相遇。 而且,你要意识到,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持续性投入。 但现在有些人工作才两年左右,就跳槽三四次。 这样做,不但损害你的职业形象,让人觉得你不稳定不靠谱,而且不利于你的发展,因为一切成长皆离不开积累。 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毫不犹豫的离开,就是你在这家公司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了,除此之外,不要轻易跳槽。 49. 保持终身学习,可以让你超越大多数人。 大部分人毕业进入职场后,就放弃了学习。 如果你能利用下班后的2小时,学一门技能,深钻一个领域,这将是你超越其他人的机会。 50.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 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告诉我们,把学到的知识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如果你想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不要吝啬对他人的帮助,教别人某个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 ▽ 最后,我想说:所有的改变都源于认知的升级。 “知行合一”之所以难,是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了,其实你根本不知道。 道理再好,如果你没有打心底里认识到道理的重要性并坚定地执行它,就可能会发出“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 希望我们都能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永远不活在想象中, 永远不说不可能, 永远行走在路上。 和朋友们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