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晓声进一步揭秘:大哥的精神病是怎么造成的?是贫穷还是父亲?|精神病|人世间|梁晓声|小说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6-03 发布于山东

通过梁晓声自述,梁晓声写的我与大哥,还有梁晓声四弟梁晓文(作家)写的“我眼中的二哥梁晓声”等文章,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梁家的故事,梁晓声的故事。

梁晓声在自述中写了很多故事,《父亲》,《母亲》,《兄长》,'哥哥疯了'。梁家的故事很多和大哥梁绍先有关系。就包括长篇小说人世间》也和疯大哥有直接关系。

就像四弟说的,没有精神病的大哥就没有《人世间》,梁晓声也承认,就是因为苦难的家庭,精神病的大哥,有了四弟和四弟妹照顾家庭,关爱大哥,有了这些让人心动的故事,大量的素材,梁晓声在父母去世后,决定来写一部小说,来为梁家,为父母,为四弟和四弟妹,为大哥,当然也为自己和自己的贤妻树碑立传。

所以,这部小说当初的名字有三个:《光仁街的儿女们》,《共乐区的儿女们》和《光子片的儿女们》,定稿后才将书名更改为《人世间》。

就像小说《人世间》中周蓉在退休后,根据周家儿女的故事,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叫《周家的儿女们》。而且写得相当不错。这个《周家的儿女们》实际上就是《梁家的儿女们》,就是梁晓声写的自传体小说《人世间》。

我们看小说《人世间》不像是自传体小说,没有提到梁家的事,而是写的周家和周家的人有关联的人物和事,以周秉昆为主线展开,也就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哥哥姐姐们去了黑龙江,去了北大荒,去了,去了内蒙古,去了云南等,也有不少直接去了农村插队。

去建设兵团的知青是有工资的,而插队的知青是没有工资的。梁晓声和三弟梁绍连先后去了黑龙江。而选择留在父母身边的留守青年往往是家中最小的那一个。

梁晓声说,他写了很多知青题材的小说,还没有写一本留守青年的小说,当他看到他四弟和四弟妹留在家中照顾母亲,妹妹,照顾疯掉的大哥,他被感动了。当他看到母亲去世后,母亲的那些干儿子干闺女都来为干妈烧纸,守灵,尽孝,他又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

他对四弟的那些朋友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不光是四弟的朋友,也是我梁晓声的朋友,你们把我母亲当自己的母亲一样尽孝,守灵,我也把你们当作胞弟胞妹看待。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可以来找我。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梁晓声强烈地感到,他要为这些留守青年留下文字,为他们的历史写上一笔,他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来写这样一部小说。

以四弟和四弟妹为原型以四弟的那帮朋友们为原型,以梁家父母,兄弟为原型,来创作,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

梁家 父亲和五个孩子合影 老大:梁绍先;老二:梁绍生(梁晓声);老三:梁绍连;老四:梁绍文;小妹:梁玥

所以我们看到了周父周母都是文盲,周父是建筑工人,周母是家庭妇女,和梁父梁母是一样的,梁父也是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梁家也住在光子片,居住条件被周家还差,甚至比郑娟原来的家都差。

周家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都是学霸,最终都考上了北京大学。梁家五个孩子(实际上是8个孩子,夭折了3个),老大品学兼优,是尖子生,是省重点中学哈尔滨市一中学生会主席,是清华北大的料。

梁家老二梁晓声聪明好学,尤其爱好语文和文学,也曾经考过双百分,也是重点中学的好学生。只是有点偏科,偏文科。梁晓声没有上到高中毕业,68年就去当知青了。

梁晓声知青岁月

梁晓声去当知青的时候,梁家老大已经成为了精神病,大哥是63年考上的大学,他没有报考清华北大,而是遵从母亲的意愿,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这也是当时一所好学校。

梁晓声和四弟梁绍文都说,没有大哥的精神病就没有《人世间》,这是源头,那我们就重点说说大哥的精神病,到底是怎么得的?是什么原因得的?得了后怎么度过的这一生?

梁家五个孩子,靠父亲每月寄回来的40元生活,显然是不够的,母亲在可能的情况下又去做临时工,起早贪黑,为了养护这五个儿女,父母也是拼了命了。60年-62年,三年自然灾害,一家人居然都闯过来了。也算是奇迹吧。

梁家 母亲和五个孩子合影 老大:梁绍先;老二:梁绍生(梁晓声);老三:梁绍连;老四:梁绍文;小妹:梁玥

闯是闯过来了,但家中依然贫困,可以说是当时城市中最贫困的那一个阶层了。梁晓声(梁绍生)成了全校唯一的免费生。冬天就穿一套衣服,没有换洗衣服。过年,孩子们没有钱添新衣买新帽换新鞋。

家中居住条件实在是糟糕透顶,26平方米,四面透风,房顶漏雨,地面凹陷,房梁还曾经塌下来过。梁晓声说就是个地窖,惨不忍睹。即使搬过两次家,但都是破屋。租别人家的房子,住大杂院。

大哥为了学习,长期住校,家中贫困状况也让他心里很自卑。很少见到大哥的笑容。这时候,他已长大成人,父亲希望他放弃高考,尽快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父亲在春节探亲假中,明确告诉了老大,不要参加高考!

大哥和二哥去火车站送父亲回四川,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口探出身,对大哥说:“老大,听父亲的话,别考那个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就我一个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了,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了啊!”父亲的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

梁晓声和父亲 梁秉奎

实际上,全家人都瞒着父亲一个事实,大哥已经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大学。

虽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家中没有钱供大哥上大学,大哥迟迟没有去学校报到,而是继续去卖菜挣钱,挣学费。实际上,大哥在高三下半学期就已经开始卖菜挣钱了。但卖菜挣不了多少钱。

还是市一中的老师发现梁绍先没有去学校报到,就跑到家里通知大哥去报到,听说没有钱去上学,老师就说学校可以申请助学金。这下好了,大哥就赶快到学校报到,并申请到了每月9元的助学金。

梁绍先就是靠着这每月9元钱在大学中学习生活,9元钱肯定不够,他就写文章,投稿,想挣稿费,但他学的是桥梁设计专业,不是文科,要是学文科就好了,这样和他的兴趣就一致了。

他精神上的压抑是否和专业有关系?桥梁设计专业是他喜爱的专业吗?他虽然理科文科都很好,但我认为他更喜欢文学一些,如果能选择文科就好了。比如上文学系,向写作方向发展。就像后来的梁晓声一样。

历史不允许假设,也假设不了,因为你不知道灾难和明天哪个先到?人生就是现场直播,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他经常饿肚子,人也变得郁郁寡欢,自卑心就更重了,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到了大学二年级,父亲终于知道了大哥违抗父命(是梁晓声写信告诉父亲的),考了大学,暴跳如雷,父亲的暴脾气上来了,给大哥写信:

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着你自己!你一心奔着你个人的前程吧!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有朝一日你当了工程师!我也不会认你这个儿子!

梁晓声忍不住 哭了

这封信也许是个导火索,大哥长期压抑在心底的愧疚感,耻辱感,一下子爆发了。他的精神崩溃了。没多久,家里收到了学校的一封电报,说梁绍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退学到家中治疗和休养。

有的网友说,哪有这样做父亲的?居然反对自己的儿子考大学,上大学。还有的说:儿子的精神病就是父亲造成的。自己生的孩子应该自己养,凭什么要大哥不上大学来挣钱养家?

表面看,似乎是如此,来信骂儿子,而且骂得还挺狠!确实很难接受。父亲的理念就是人要靠力气吃饭,看不起文化人,他觉到靠自己养不了这么一大家子人。所以,才会发这么大的火。深究起来,大哥的精神病还是贫穷造成的,病因是贫困!是长期积累的精神压力。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很复杂,也能难治,大哥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后,好转了很多,还当上了代课老师。有了每月35元工资。梁家的日子好过很多了。有三个挣钱的了,父亲,母亲和大哥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如果就这样,大哥的精神病应该算是好了。但命运捉弄人。

大哥还想继续大学学业,他还没有从大学毕业,还没有毕业证书。连母亲给他张罗的对象,他都不要了,远赴四川去继续上大学,为什么去四川呢?因为桥梁专业迁到了四川。

在四川的父亲听说大儿子来四川上学了,赶忙去大学里看望儿子,还带去了钱,请儿子原谅自己。父亲终于想通了,父子的怨恨解除了。

转眼到了1966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各种混乱开始了,大学是重灾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倒霉。大哥是个热血青年,又是学生会干部,他不可能置身事外,躲到桃花源中。

这一次,大哥没有躲过去,病又犯了!比以前更严重。又被学校遣返回家了。梁家开始又陷入灾难之中。大哥搅得大家白天晚上不得安宁,嘴里重复着,“我不是坏人,我不是坏人”,“我不是特务,我不是特务”。

大哥显然受到了强烈刺激,经常胡言乱语,还跑到大街上,招惹是非,贴大字报,发表不当言论,被人打,被人骂,还跑丢了几次。

想送他到哈尔滨精神病院,无奈病人太多,每天都有新的精神病患者,只有排队。等了大半年,医院终于有了床位。大哥被拉进了精神病医院。从此在医院里住了30年。

直到1998年大哥被二哥从精神病医院接出来,接到了北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大哥的精神病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贫困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原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无非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自己抗压能力,能否化解矛盾,化解心中的郁闷,自己劝自己,或者来点阿Q精神,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千万不要把怨气怨恨憋在心里,要释放出来。

客观原因就是家里太穷了!压力太大了!各种压力向尚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哥袭来。加上各种运动,社会复杂的环境。那时候,患上精神病的不少,大哥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只要不是先天性的精神问题,理论上是可以治愈或缓解的,如果能有个好的居住环境,有人陪伴,加上药物治疗,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大哥晚年,自从有了好的照顾,二哥的陪伴,有了自己的家,大哥的情况好多了。

住在医院里,不如住在家里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梁家就是没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太差了。

大哥的命运可悲可叹!但愿世上不再有贫困!但愿世上不再有折磨人的运动。但愿世上安详太平!

写在最后,作者的点评:

大哥患上了精神病,真的是一言难尽,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然,父亲的责怪,责骂,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当得知大儿子得了精神病,父亲也是很心痛的,也是悔不当初啊。

我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家里的贫穷,给我们的父母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梁家就更特殊一些,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作为家中的老大,身上的担子,心中的压力,都要比弟弟妹妹高得多。

他一心想上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圆了母亲的童话,母亲是一直支持儿女们读书,上大学的。 但这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违背了父亲对大儿子的期望。

大儿子是怀着一种负罪感,内疚感去上的大学,何况大哥对父亲撒了谎,瞒着父亲。 他一直精神都很紧张,再加上学校每月9元的助学金远远不够。

长期饿肚子,遭同学的耻笑,讥讽,挖苦等等这些原因吧,父亲的一封信成了导火索。 父亲确实应该遭到谴责。

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父亲了。 大哥的精神病就是贫困,还有一个最大的病源,那就是社会环境。

那是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动不动就运动。说错一句话就不得了。 想必梁绍先在学校里不安分,说错了什么话,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再次疯掉。这一下就彻底跌入了深渊。

精神病在那个年代是很多的,现在也不少。去脑科医院都要预约,每次去都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种精神方面的疾病,怎么这么多? 这么严重? 像什么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臆想症等等。有很多精神方面的残疾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造成的。

这样看来,梁绍先的精神分裂症,也是众多精神病患者中的之一罢了。 家中有这么一个精神病人,确实是家庭中的灾难。

灾难也不全是坏事,家庭贫困,家庭灾难,个人遭遇,成就了作家梁晓声的辉煌,灾难成就了《人世间》。 没有灾难,就没有《人世间》,没有贫困就没有《人世间》,没有大爱,亲情,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感人的故事,就没有《人世间》。

梁家的故事就是人世间的故事。

生活很苦,自己加糖。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推荐阅读作者以前写的相关精彩文章,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

推荐好文点击阅读:梁晓声揭秘:没有大哥的精神病和梁家的苦难就没有小说《人世间》

推荐相关好文点击阅读:梁晓声揭秘《人世间》:没有苦难就没有《人世间》,原型在梁家中

文 / 加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