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巅峰时期碾压邓丽君,一张专辑抵一套四合院,如今她竟变成这样

 Richard_X 2022-06-03 发布于江西

“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你的家在哪里我会带你带你回去……”

路灯下的小姑娘

顶着爆炸头,身穿紧身的小短裙,唱着复古明快的迪克斯音乐,张蔷就这样在当年温柔舒缓的华语乐坛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据说当年她的一张专辑可以买一套四合院。

前几天,大妈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再次看到她的身影,依旧是爆炸头,紧身连衣裙,用她标志性的disco曲风,在舞台上艳压群芳,这个54岁的北京女孩依然魅力不减,打破了普遍认知下的年龄界限。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她在歌坛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张蔷一炮而红,在众多歌手中脱颖而出。15张专辑,总销量超过两千多万,这个记录内陆至今无人打破。

1986年张蔷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成为了第一位被采访的中国艺人,《时代》周刊也将她评为全球最受欢迎歌手的第三名,而排名第四的则是台湾歌后“邓丽君”。

她将不被国人了解的迪斯科本土化,并凭借一己之力,在中国掀起了“迪斯科热潮”。

张蔷的人生,也如同她那极富特色的嗓音一样,让人疑惑,让人不解。16岁成名,19岁突然跑去结婚生子,从此,乐坛十几年再无她的消息。

当她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依然打扮新潮,独特的曲风,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图片

邻家有女初成长



张蔷的原生家庭虽然是破碎的,却又是充满艺术的。

1967年,张蔷出生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大妞,弟弟出生后没多久,张蔷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张蔷和弟弟都跟着母亲。

她的母亲是一个交响乐的小提琴手,从小张蔷就喜欢听妈妈讲音乐家的故事。

图片

在妈妈的故事里,肖邦写的钢琴曲上面,是要冠上供养他的伯爵夫人的名字;而贝多芬却只想冠自己的名字,因此穷苦潦倒。

这一个一个故事,让张蔷明白,做名人并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样光鲜。

寒暑假的时候,她经常要跟着妈妈去上班。

看乐团排练,给电影配音,坐在妈妈身旁的张蔷,看不懂五线谱,听一会儿就会问上一句,走到哪儿了。

妈妈就拿着弓头一指,张蔷赶紧跟上。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比上正经的培训班强多了。

张蔷的乐感,大概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

当她第一次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时,动感的音乐似乎将她身上的细胞激活了。一连好几天,只要前奏响起,她就跟着音乐跳起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迪斯科的天下,只不过在内陆,还是通俗音乐的天下,《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军港的夜》等歌曲,正在全国风靡。

但张蔷不喜欢这些音乐,觉得他们太慢、太呆板了。

她喜欢听凤飞飞的《十八姑娘一朵花》,欧阳菲菲的《热情的沙漠》。

图片

自小在文艺团体长大的张蔷,通过内部渠道听到了很多欧美歌曲,久而久之便也能跟着唱上几句,成为最早受欧美文化影响的年轻人。

身边的人听到她的演唱,认为有能力一起去参加演出,这给了张蔷很大的自信。

高一那年,北京举办青年歌手大赛,别人都唱着字正腔圆的红歌、民歌的时候,张蔷直接来了一首当时在美国正风靡的乐队组合,卡朋特的《什锦菜》,把评委们吓坏了。

张蔷自然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图片

但却引起了音乐人林述泰的注意。林述泰是一名二胡演奏家,80年代初,由朱逢博演唱的《故乡的椰子树》正是由林述泰作曲。

发现张蔷这棵好苗子时,他正在云南音乐出版社做编曲。此后,林述泰成了张蔷专辑的重要推动者。

当张蔷第一次走进云南音像公司录音棚时,遇到了同样在录歌曲的王菲,她正在棚里模仿邓丽君。

那时,国内流行音乐创作有限,翻唱成了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形式。

用外国歌曲的旋律,填入中文歌词,再重新编曲、录制。

80年代成名的很多歌手,走的都是这条路。

图片

一夜成名



张蔷的第一张专辑《东京之夜》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60万张专辑刚一推出便脱销了,最终《东京之夜》达到了250万张的销售量。

图片

在专辑的封面上,张蔷烫了一个罕见爆炸头,红色T恤,再加上一个红色抹额,整个人看起来活力四射。

图片

那时还没有形象设计一说,张蔷在《大众电影》上看到索菲亚·罗兰顶着爆炸头,觉得好美好有女人味。

于是,她去“老字号”、“四联’找师傅做同样的发型,结果却没人会,更没人敢尝试。

张蔷决定自己动手,她把毛衣针烧烫,用锡纸裹住头发,再涂上香波,一个爆炸头就被她捯饬出来了,上镜效果还不错。

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张蔷独特的嗓音和出格的形象,迅速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图片

在张蔷最火的时候,一张专辑的酬劳达到1万块。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张蔷在出道的第一年便发行了6张专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发行了19张专辑。

每天白天在家练歌,4点进录音棚,录制6个小时后结束。

录制时,就有工作人员在旁边等着她唱完,然后就送到楼下生产,生产完后就迅速发走,送到全国的音像店。

流水线的速度和合作者参差不齐的审美水平,令专辑的制作水准忽高忽低,她的作品质量起伏不定,但却格外受大众欢迎。

用张蔷的话说,她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对旋律有超强的审美分辨力,能捕捉到当下年轻人最喜欢听什么。

图片

上百首外文歌曲通过她的改编,走进了大街小巷,千家万户。

不被国人了解的迪斯科经她本土化,为大众所接受。17岁的张蔷以一己之力,在中国掀起了“迪斯科热潮”。

图片

急流勇退


1986年4月7日,张蔷和经纪人母亲一起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被誉为“全球最受欢迎女歌手”,与她并列的是惠特尼·休斯顿、邓丽君等五位歌坛巨星。

图片

似乎一夜之间,张蔷从内陆红到了美国。

张蔷有钱了,她会去涉外饭店买国内没有的东西,把北京好吃的饭店吃了遍,她花5000元买一条裙子,而那时北京一套房子的居住权,大概也只是这个价。

在物质方面,张蔷和妈妈弟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达到了奢侈的程度。

图片

但张蔷的歌,却一直充满争议,在市场上呈现两极分化。年轻人喜欢她的特立独行,而中老年人却认为她的音乐形态是叛逆的代名词。

在那个年代,逃课,翻墙,看《少女的心》,穿喇叭裤,弹吉他等,都被归结为道德败坏的表现。

而张蔷标新立异的爆炸头、穿蝙蝠衫和喇叭裤,再加上矫揉造作的嗓音、撒娇的歌声,这些似乎都能与不良少年联系到一起。

图片

有一次,张蔷到外地演出,前面的演员都穿着规矩的服装,唱着民歌,花鼓戏。

当张蔷裹着黑丝站上舞台,下面尖叫声一片,唱完《请到天涯海角来》、《伤心的电影》等歌后,台下年轻人彻底沸腾了,欢呼声尖叫声不断。

图片

到第二场时,演出票已经一票难求了,大家都想来看看张蔷长什么样。但张蔷却接到通知,她不能上台了。原因是她的歌“有毒”。

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发生。她的歌受大众欢迎,却总被主办方以各种理由终止她的表演。

歌“有毒”的张蔷,内心其实是相对保守的。妈妈从小教育她,女孩子就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她频繁地参加唱歌比赛,走穴,出唱片,她也希望能有稳定的唱歌路线。

很可惜,这条路并没能走通。

没有给她写歌的人,也很难找到适合她歌路的歌,翻唱了别人近千首歌的张蔷,终于觉得倦了。

就在这时,她认识了一个男孩。

回归家庭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张蔷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做客。

图片

当她走进朋友家时,一个帅气的男生迎了上来向她打招呼,后来才知道男生叫阿奇,两家曾是世交,没多久,两人就确定了关系。

图片

交往一段时间后,已经无心在乐坛发展的张蔷,想出国去读书。

消息传开后,马上有音像出版公司找上了门,希望赶在她出国前,抢到最后一盘盒带的出版权,条件也十分诱人,给她一个四合院。

这个条件,却被无心唱歌的张蔷拒绝了,很多人都觉得她太傻。

张蔷原打算和阿奇一起出国读书,但她的签证通过了,阿奇却被拒了。

她只好一个人先去,去之前,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秀水街换到了5W美金的现金。

按照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来看,张蔷在那两年,早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图片

缺少男友的陪伴,张蔷在澳洲的日子并不好过,繁重的课业并不能消减他对阿奇的思念。每一个物件上面,仿佛都有阿奇的身影。

就在她快坚持不住的时候,阿奇打来了电话,他同样思念她。远方爱人的召唤,令张蔷再也坚持不住了,她急忙收拾行囊,以最快的速度飞进了爱人的怀抱。

回国后,她和阿奇结婚了。没多久,儿子便出生了。

图片

张蔷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和妈妈弟弟相依为命,她特别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儿子出生后,张蔷安心做起了家庭主妇。

很多人都在为张蔷觉得可惜,但张蔷并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刚回来时,她偶然在录音棚里碰到了崔健,他正在录制《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张蔷跟朋友说,这人肯定会红,下面这个时代是他的。

图片

事实也的确如此,摇滚成了继迪斯科之后,内陆乐坛的又一个新现象。

可是,属于张蔷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张蔷甘心做一名煮妇,做丈夫的贤内助。

除了照顾好儿子,张蔷每天都会把阿奇的西装烫得平平整整,把他的皮鞋刷得锃亮,做好可口的饭菜等待阿奇回家。

日子虽然平淡,但胜在稳定幸福。张蔷以为,自己就会这样一辈子地幸福下去。

可她很快就见识到了人性的复杂。

重出江湖


阿奇的生意越做越大,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张蔷每天不管多晚都坚持等丈夫回来,

直到有一天,她在商场亲眼见到阿奇和一个女生举止亲密,一看关系就不一般。

外面的诱惑太多, 阿奇只是一时的鬼迷心窍,他会回来的。直到此时,张蔷还在这样安慰自己。

图片

她开始重新化妆,开始买新衣服改变自己的主妇形象。阿奇还是不咸不淡的态度。

张蔷不断学习和阿奇有关的一切生意,换来的却依旧是那种不耐烦的态度。

张蔷醒悟了,也许,她与阿奇的缘分已经尽了。

图片

他们离婚了,儿子跟着她,就如当年妈妈带着她和弟弟一样。

离婚后,在妈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张蔷重新站到了首都体育馆的舞台上,当熟悉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恼人的秋风》在现场响起时,观众中爆发出了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十余年了,歌迷还记得她,那一刻,张蔷泪流满面。

一年后,张蔷推出了个人专辑《尽情飞扬》,这张专辑虽然不能和十余年前的轰动相比,但卖得也还不错。

图片

与此同时, 张蔷接受采访时坦诚地说,当年是因为爱情离开歌坛,如今爱情不再,婚姻破碎而重返歌坛。

张蔷的真诚,赢得了很多歌迷的认可。她没有以前红了,但依然有人喜欢她的歌。

当张蔷终于在歌坛站稳脚跟时,阿奇又回来了。已经痛过一次的张蔷,面对眼前这个男人的忏悔,她只觉得很陌生,她没有犹豫就拒绝了。

图片

2004年,张蔷再婚了。对方叫咸国坤,是张蔷的歌迷,两人相识于一次聚会。

与咸国坤交往时,爱情的滋润令她年轻了好几岁,婚后第二年,张蔷迎来了一个女儿。

图片

但她没有选择做家庭主妇,女儿半岁后,她就外出工作了。

老公咸国坤成了她的经纪人,尽管咸国坤自称是外行人,但她了解张蔷,理解张蔷。

2013年,张蔷推出了一张新专辑《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这张专辑,获得了音乐风云榜最佳艺人奖。

同时,她成了各大电视台和音乐节的宠儿,不断参加节目,不断出专辑,充实而快乐。

图片

从知名歌手到家庭主妇,再从家庭主妇到音乐人,张蔷的前半生,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她可以高到云端里,也可以低到尘埃里,张蔷身上的韧性,是她能够绝地重生的关键。

张蔷的名字,已经成为80年代的符号,她的出现已经掀起了一代人对那个年代的回忆。

图片

爆炸头,蝙蝠衫,喇叭裤,这是那个时代的时髦,而张蔷把这个时髦,变成了只属于她的标志。


纪录片《中国通史》100合集!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如果您觉得此文不错,千万不要私藏,记得点个【在看】,或者转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