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的记忆

 富春少年 2022-06-03 发布于浙江

端午节的记忆

陈宇

今天,我看到有朋友给我家送来了粽子,有肉粽、赤豆粽、菜豆粽(芸豆粽),我这才意识到,端午节马上要到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书本上讲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我们此地没有此类传闻。好像过端午节与古楚国屈原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古吴越之地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老百姓照样过着我们特有的端午节传统。

记得我们小时候,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母亲早早就开始张罗了,准备过节的一切物件。母亲会去地里割一些艾草,除了端午当天门头悬挂一束辟邪外,还要把艾草放到门口晒干,随后的日子每晚点燃,这就是驱蚊的利器了。

当然,还要包粽子。粽子是糯米裹的,那时物质匮乏,糯米较为珍稀,但还是想方设法采集五六斤糯米,来裹粽子。大人可以忍,但小孩子眼馋,看别人吃粽子,会闹腾的。为了节省糯米,母亲想尽办法往糯米里面掺别的食物。于是就产生了赤豆粽、芸豆粽、蚕豆豆瓣粽、红枣粽,有时还给我们裹出令人意外的咸肉粽。

粽叶是去野外山上采摘来的,很新鲜。母亲把这些新采来的箬笠,在小溪里细细的洗干净,然后回家放在锅子里煮一下,捞出来,就可以裹粽子了。这新鲜箬笠裹出来的粽子带着箬笠的清香,很是令人胃口大开。

母亲的手很巧,她可以裹出三角粽,也可以裹出斧头粽。有时会特意给我们三姐妹裹个“蚊虫粽”,说是吃了这个蚊虫粽,就不会让蚊子咬了。那时的蚊子很多,有没有蚊香之类的驱虫剂,对于这种不但吸血而且一叮一个痒痒大包的蚊子,我们小时候很是嗔恨,但又无可奈何,听说可以驱蚊,开心极了。

缚粽子的不是现在的花花绿绿的线,也是用土生土长的毛竹笋壳,把毛竹笋壳在锅子里煮一会儿,捞出来,撕成一条一条,母亲就用这种毛竹笋壳细条捆绑粽子。一个个翠绿可爱的粽子裹好之后,就三个粽子一串或五个粽子一串,组成粽子“团队”。然后把粽子一串一串小心的放进锅子里,然后点火煮粽子。

不多久,箬笠的清香和着粽子的清香在整个屋子里弥漫开来。粽子一般是在晚饭之后才裹的,这粽子得闷过夜,才好吃。这阵阵清香惹得我们三姐妹馋虫大发……。

青蛙田鸡活剥皮,糖蘸蘸好东西。(粽子的谜语)

清晨,我们很早的起床,从来没有这么乖过,不用大人叫唤,自己早早起来,洗涮整齐。因为一夜的粽子清香,早把我们给馋的馋虫快爬出嘴中,爬到头顶来了。

母亲和父亲,笑着给我们剥粽子,我们三姐妹迫不及待的开始吃粽子。有时候,父亲会买来一点“古巴糖”或“义乌糖”给我们蘸粽子吃。那时候糖要糖票的,供应量很少,所以弥足珍贵。

除了粽子以外,母亲还要为我们缝个香布袋。香布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一针一线地缝着,有鸡心形的,有元宝形的……,记得有一年还缝了个绣球形的。香布袋里面填充了香料,那香料是在中药店买的樟脑丸,味道怪怪的。在没有花露水、风油精的年代,这个香布袋就是防蚊佳品了。

那时,人们过端午节,并不知道屈原屈大夫为楚国国君跳江的伟大壮举,也没人提起过这位给我们一天假期的先贤。我们是山区,也没有划龙舟的。

但端午节吃“五黄”,还是在进行的。那时的物质经济条件不行,“五黄”记忆当中,就是蛋黄(每人分到半个咸鸭蛋)、黄豆(基本是炒的,一则给父亲下酒,二则自己地里种的,自产自销,满满的一大碗)、黄鳝(田畈里可以抓到,那时家乡的田畈还是原生态的)、黄瓜倒是有,自家自留地里种着呢。黄鱼,那是没有的。听是听说过的:黄鱼水鲞,半斤八两。至于雄黄酒,也没有看到过,更没有尝到过,端午节,父亲喝碗黄酒,也可以算是代替雄黄酒了吧。

虽然那时候生活很清贫,但还是按照家乡固有的传统风俗,想方设法的过个节日……。

陈宇

文学院暑假夏令营

撰文|陈宇

编辑|盛玉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